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竞超  汪友华 《电源技术》2012,36(9):1303-1305
在光伏电池(PV)理论公式的基础上,对其数学模型进行了简化.利用简化的光伏电池公式,应用SIMULINK软件搭建了电池模型.对该模型分别在不同的光照强度和不同的温度下进行仿真模拟,准确地模拟了光伏电池的工作情况,为下一步模拟动态实时最大功率点,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仿真平台.  相似文献   

2.
建立工程用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建立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光伏电池输出特性曲线。结果表明,当外部光照强度或温度发生变化时,所建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光伏电池的基本电气特性,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光伏电池建模与动态特性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伏电池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因此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研究的主要环节.分析了光伏电池的工作特性,应用仿真软件PSCAD/EMTDC工具,建立了光伏电池及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在光照强度变化的条件下能够始终追踪最大功率点,使得光伏电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均输出最大功率.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光伏电池阵列仿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越  王念春  时斌 《江苏电器》2009,(10):20-22
应用仿真软件MATLAB的Simulink工具,在光伏电池阵列的物理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光伏电池阵列工作的仿真模型。给出了仿真模型内部结构图,并在不同的光照强度、环境温度以及多种串并联联接方式下,对不同型号的太阳能电池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光伏电池阵列模型输出基本同实际输出相似。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狄丹 《华中电力》2008,21(5):59-62
阐述了研究和利用太阳能的优越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太阳能光肤发电的原理擞术现状与发展前景做了介绍。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步伐。我国幅员广大、太阳能资源丰富、基础技术良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将近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由于目前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大多只针对特定型号的电池而建立,导致所建立的仿真模型不具备通用性。对微电网中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了光伏电池的通用仿真模型,只需要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最大功率点电压和最大功率点电流4个参数便可以利用该仿真模型进行光伏不同型号的光伏电池的仿真。通过对所搭建的光伏电池仿真模型进行仿真测试,得到不同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光伏电池的I-V和P-V特性曲线,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仿真所得的光伏电池最大输出功率、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随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与理论分析相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电源世界》2006,(5):65-65
太阳能发电分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前已阐述。不论产销量、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光热发电都赶不上光伏发电。可能因光伏发电普及较广而接触光热发电较少,通常民间所说的太阳能发电往往指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电。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打效应原理, 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不论是独立使用还是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主要  相似文献   

8.
王兆宇  艾芊 《华东电力》2011,(3):477-481
近年来,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介绍了BIPV系统以及各国在BIPV系统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详细分析了BIPV系统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光伏发电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能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渴望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来代替资源有限、污染环境的常规能源。以半导体光生伏打效应为基础的光伏发电技术,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即清洁又环保的绿色能源,是近期急需的能源补充,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原理、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及国内外光伏发电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认为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温度是影响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几种现有的太阳能电池板冷却技术,认为PV/T集热冷却技术具有十分诱人前景.特别是与建筑相结合后有着常规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而新型冷却技术中热管技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曾倬颖  刘东 《电网技术》2013,(6):1506-1513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 CPS)紧密融合了物理、通信和信息网络,其与电力系统的结合被认为是发展智能电网的技术基础。文章从确保物理、信息模型的一一对应出发,探讨了建立单个、集成多个物理信息融合(cyber-physical,CP)模型的方法。在光伏、储能电池的场景上,分别建立了其CP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光储协调控制的集成CP模型。通过动态链接库桥接物理、信息模型的仿真工具,对所建立的光伏CP模型以及光伏储能协调控制CP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物理信息融合建模方法的有效性以及CP模型在优化控制应用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分布式风光蓄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计及蓄电池对分布式发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应用铅酸蓄电池两池模型,提出了一种更加精确的分布式风光蓄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蒙特卡洛模拟方法。首先针对提出的3种不同充电策略,建立了考虑外部系统容量限制下蓄电池荷电状态的时序变化模型。其次,采用状态持续时间序贯抽样方法,模拟分布式发电系统各元件的时序状态,进而计算相应的可靠性指标。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详细分析了外部系统容量、分布式电源容量、蓄电池容量以及蓄电池充电策略对分布式发电系统可靠性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利成 《电力设备》2008,9(2):39-40
文章针对变电站直流系统的特点,论述了光伏太阳能系统在变电站直流系统中的应用,并给出了如何选择太阳能光伏电池,如何组建光伏太阳能系统,如何设置控制策略等具体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完成了对光伏发电并网控制的设计及仿真.系统采用了两级式拓扑结构:前级用直流变换器进行最大功率跟踪及直流母线电压调整;后级用逆变器将直流电能逆变送入电网.为了实现对并网电流的精确控制使用了离散重复控制技术.最后,通过Matlab软件对上述设计进行了仿真校验,得到并网电流总谐波畸变率为1%,逆变器功率因数为97.91%.整体效率为87.4%.符合并网要求.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松  杨鹏 《江苏电器》2008,(12):18-20
介绍了以MSP430系列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功能,给出了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控制器的数据采集和蓄电池控制等环节的硬件接口电路设计方法。所设计的太阳能控制器基本功能完善,性能稳定可靠、数据实时性好、功耗低且电路简单,便于维修。  相似文献   

16.
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的数值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德荣  江岳春  邓建国 《微特电机》2002,30(4):26-27,36
利用MATLAB软件中的动态仿真工具SIMULINK,建立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组耗制动过程的仿真模型,通过实例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SVPWM变频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先利用MATLAB/SIMULINK创建基于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统(MT)的电机模型,然后由SVPWM原理推导出其产生的数学模型,并用SIMULINK模块实现之,按转子磁场定向建立基于坐标矢量变换的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模型,最后进行动态仿真,并给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8.
胡君臣 《电气开关》2006,44(1):11-13
根据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于MATLAB/SIMULINK构造异步电动机及其按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可通用于笼型异步电机,使用时只需输入不同的电机参数即可.  相似文献   

19.
光伏系统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取决于温度和光照条件,采用最大功率跟踪(Maximum PowerPoint Tracking,简称MPPT)方法可以使光伏电池持续输出最人功率.研究了光伏系统中的最大功率控制部分,提出了MPPT控制器的设计,介绍了几种常用的MPPT方法,其中重点研究了电导增量(Incremental Conductance,简称INC)法.给出了INC法的软件流程的设计,并在Matlab中建立了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MPPT控制器的可行性,其MPPT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均达到了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