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天然气样品碳同位素分析,认为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天然气为典型热解成因煤型气,须四段天然气主要处于成熟阶段,须二段天然气则表现出高成熟的特征。川西坳陷孝泉地区、新场地区、合兴场地区δ13C1值和δ13C2-δ13C1值与高庙子地区、丰谷地区δ13C1值和δ13C2-δ13C1值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碳同位素地区差异特征,预示了天然气由孝泉地区、新场地区、合兴场地区向高庙子地区和丰谷地区运移的规律。烃源岩生烃、排烃时期的差异,是该区天然气运移方向的控制因素之一,也是间接造成该区天然气碳同位素差异的原因之一。研究区天然气同源不同期的充注特征,导致了研究区须二段部分样品的碳同位素倒转现象。 相似文献
2.
3.
从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研究入手,并结合盆地模拟分析结果,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进程进行系统分析。导致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的主要成岩事件包括机械和化学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物及自生石英的沉淀。压实作用是造成砂岩孔隙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较高石英、长石、钙屑含量可以提高岩石抗机械压实能力。碳酸盐胶结作用在须四段钙屑砂岩和须二段细粒砂岩中较为普遍,对储层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相对开放环境以及古构造高位置不利于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对储层发育有利。自生石英主要来自碎屑石英的压溶,具一定厚度、连续性较好的绿泥石衬边可以抑制压溶作用进行以及石英胶结物的形成,对须家河组砂岩储层孔隙保存具有双倍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绿泥石成因及其与优质储层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致密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储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储层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但在致密背景下发育相对优质储层,这些相对优质储层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对气井的高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相对优质储层中有一种以绿泥石环边胶结发育为特征。文中通过大量镜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等手段,结合沉积相分析资料、区域地质及火山活动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绿泥石形成的相对时期及其成因。研究认为,绿泥石主要是对原生孔隙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并且不是存在绿泥石环边胶结的砂岩储层均能成为相对优质的储层,其必须满足环边厚度足够并连续的条件、而且储层必须发育在高能的沉积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利用岩心观察、测井资料、物性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川西坳陷中部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储层特征及相对优质储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认为,须五段致密储层砂岩为赋存于烃源层系中单层厚2~25 m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浅湖砂坝砂体,为特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06%,渗透率平均为0.162×10-3 μm2;塑性颗粒、粘土杂基的高含量,碳酸盐矿物胶结物的大量发育,是须五储层岩性致密化的主要因素;相对强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中-细粒钙屑砂岩、含碳酸盐岩屑砂岩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及溶蚀流体交换,形成相对优质储层;易溶矿物长石含量极低,应是长石被溶蚀后的结果,并形成少量的溶蚀孔隙;烃源层系中独有的生烃增压缝利于大量有机酸进入胶结物未充满的残余粒间孔,再次发生溶蚀扩大。因此,与优质烃源岩相邻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是钻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6.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32
杨克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86-793,803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可分为下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下部成藏组合主要有高压驱赶、低压吸拉天然气成藏模式;上部成藏组合主要有水溶气运移释放、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天然气成藏模式。早期古构造之上叠加晚期“断而未破”的裂缝系统是高压驱赶天然气成藏模式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充足的天然气源、开启的断裂、挤压构造的虚脱及地层剥蚀减压是低压吸拉天然气成藏模式成藏的关键;构造高点曾不断迁移变化、晚期抬升、储层物性较好的低幅度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水溶气运移释放天然气成藏模式的决定因素;优势运移通道上存在的有效圈闭是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天然气成藏模式成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微观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常规物性,研究了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四段储集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须四段储层主要岩石类型有浅灰色岩屑砂岩、浅灰色岩屑石英砂岩和浅灰色长石岩屑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高岭石晶间孔、剩余粒间孔;储集岩平均孔隙度为5.52%,基质平均渗透率为0.101×10-3μm2;影响储层的主要因素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和破裂作用。溶蚀作用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最具建设性的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致密砂岩优质储层的沉积成因机制及其分布模式不完善的情况,拟探讨不同岩相构型叠置样式对致密砂岩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利用野外露头、地震资料、样品分析化验资料、测井资料及生产测试资料,结合砂体结构分析法、沉积岩相分析法及岩相组合成因分析法等开展岩相构型控制下致密砂岩优质储层的分布模式研究。研究表明:①不同岩相构型揭示了不同的沉积环境。须家河组二段典型的岩相构型样式有5种,其与沉积亚相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②岩相构型对储层质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取样分析揭示了块状层理细_粉砂岩孔隙度均值小于交错层理粉砂岩孔隙度均值,其中块状层理细_粉砂岩储层(河道主体)顶部孔隙度比底部及侧翼要高,交错层理粉砂岩储层(废弃河道)则表现为中心及底部孔隙度值高,其侧翼及其顶部孔隙度低。③岩相构型对含气性的控制作用明显。分层系数越高,含气性高产的可能性就越大,分层系数越低,水层的可能性越大。相变带及裂缝发育带是控制含气性的2个关键因素,相变带和裂缝发育带的耦合则是形成高产井气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古圈闭类型及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三叠统是川西坳陷的主力烃源岩,其中须家河组二段、四段是主要储层.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生、排烃高峰在晚三叠世和中—晚侏罗世,其生、排烃高峰早,成藏早.储层孔隙演化史表明,燕山期末的致密化"冻结"了早期圈闭的油气,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使得古圈闭向复杂、隐蔽圈闭转化.对已知气藏和勘探区的解剖分析表明,该区有5种古圈闭类型:即古构造-成岩圈闭、古构造-岩性圈闭、古构造圈闭、古今叠合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勘探实践证实,印支晚期—燕山期的古圈闭是有效圈闭.利用构造演化分析,结合地震、测井等识别技术寻找古圈闭,是川西须家河组致密储层气藏切实有效的勘探途径. 相似文献
10.
储层增产技术是川西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开发的关键技术.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为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储层致密、最小主应力与垂向应力接近的走滑断层应力状态以及储层裂缝发育等特点,前期储层改造效果不明显.针对须家河组储层开展了工程地质特征评价和前期压裂效果分析,在储层岩相、岩石学、物性和裂缝等特征研究基础上,将储层... 相似文献
11.
The genesis of a reservoir is a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deposition, diagenesis, tectonic reworking, and interaction of rock and fluid and the evolutionary environment. We discuss the genetic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a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d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diagenesis, diagenetic reservoir facies and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sequence. 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is reservoir bed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of diagenetic reservoir facies, namely strong dissolution, chlorite-lined intergranular pores, compaction and pressure solution, carbonate cementation and secondary quartz increase. There are, however, just two diagenetic reservoir facies which provid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ds, namely strong dissolution and chlorite-lined intergranular pores. We also analyzed their diagenetic evolution sequenc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d. Besides, it wa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sandstones, type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diagenesis history as well as the tectonic reworking in later periods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d.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recas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quality reservoir beds.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煤系地层的须家河组优质储层为对象,运用普通薄片、主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对其中发育的硅质碎屑溶蚀机理进行了探讨。川西须家河组硅质碎屑存在酸性地层水条件下有氟参与发生的溶蚀。在须家河组石英包裹体中测到的F成分,是F-、HF2-、未离解的HF分子及(HF)2等含F成分的总和,并且以未离解的HF分子和(HF)2为主。硅质溶蚀过程中,活性成分(HF)2或HF2-吸附于硅质颗粒表面,H+对反应起催化作用。其他矿物组合同时发生物质的交换与变化,包括长石、岩屑的溶蚀、硅质胶结等。硅质溶蚀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地球化学标志、硅质颗粒的部分溶解、致密砂岩背景下颗粒间接触缝的开启和矿物组合标志。 相似文献
13.
川西坳陷合兴场-丰谷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精细勘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成功率,以川西坳陷合兴场-丰谷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为例,建立了以地质综合研究为指导,地震、地质紧密结合的精细勘探技术。合兴场-丰谷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精细勘探的核心,是在砂组精细等时划分及对比的基础上,以砂组为单位,将生产动态资料与静态地质特征相结合进行典型气藏解剖,明确气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通过加强地震预测、钻井跟踪、测试选层及工程工艺过程中的地质综合研究,完成油气富集区预测及井位部署,且在钻井跟踪过程中即时修正认识,提高钻探成功率。精细勘探的结果显示,研究区气藏具水溶脱气特征,为古构造-成岩圈闭气藏,控制成藏的关键因素是古构造高部位,其中须二段的CH148-CH137-GM3井区和GM2-CG561井区及须四段的GM2-CG561-GM4井区和CF563-CF175井区被预测为有利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储层地质学理论与方法,对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储层压实、胶结和溶蚀3种主控成岩作用的成岩强度定量计算,厘定成岩强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成岩相类型,建立不同类型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研究成岩相平面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压实强度划分为弱、中、中强和强4个标准,胶结程度及溶蚀程度均划分为弱、中和强3个标准,将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储层划分为中强压实中溶蚀相、强压实中溶蚀相、强胶结弱溶蚀相、强压实弱溶蚀相、强胶结相和强压实相6种成岩相类型,成岩相平面展布受物源和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明显。其中,中强压实中溶蚀相和强压实中溶蚀相为有利的储集相带,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孝新合构造带和中江—洛带地区,纵向上,上亚段相对优质成岩相储层物性好于下亚段。 相似文献
15.
16.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与古构造关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基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超深、超压、超致密、超晚期构造"的地质条件,通过中坝、合兴场及平落坝3个已知气藏的生烃史、孔隙演化史、构造演化史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从勘探成功与失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古构造在气藏成藏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燕山期古隆起带决定了气藏的展布;早期成藏具有普遍性;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区内重要的含油气圈闭类型。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经历了早期常规圈闭、中期冻结、晚期改造等多个演化阶段。马井-德阳地区存在燕山期隆起,且具有相似的演化过程,应是一个前景良好的区带。 相似文献
17.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 ——-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蔡希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31(6):707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埋藏深、物性差、产量低的特点,但勘探潜力大。有利烃源岩发育区控制天然气的平面分布,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中发育的“有效储渗体”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有效储渗体”的发育受构造、沉积相和成岩相3种因素控制。有效孔隙控制了天然气的分布,裂缝控制了天然气的高产。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具有超深、超高压、超致密等特征,储层和高产富集带预测难度大。利用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可有效解决优质储层预测、裂缝检测、含气性识别等关键问题。该技术在川西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中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使须家河组二段钻井成功率从15%提高到89%,高产井命中率从9%提高到6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11×10 8 m 3 ,实现了川西致密气田的高效勘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