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窄带综合接入可通过统一的平台提供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和统一管理,降低接入网的建设和运维成本。随着接入市场竞争的加剧、接入业务需求的多元化和NGN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综合接入正逐渐成为接入网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深入研究了综合接入系统的定义和形态,详细比较了综合接入和其他接入方式,最后对宽窄带综合接入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潞安矿区宽带综合业务接入网拓朴结构、应用技术、网络规划等建设问题 ,并阐述了用宽带接入网技术对传统接入网改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接入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接入网在规模和结构上向多协议多平台演化。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改善网络性能并不断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是通信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接入网技术层面阐述了Litespan1540接入网关如何实现多功能、多业务综合接入以及所用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直接面对广大用户和各种应用系统的接入网是完成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业务的必经之路,它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电信网的发展。文中重点对新一代接入网uA5000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设备的优缺点进行了点评。  相似文献   

5.
刘婷 《信息网络》2005,(12):29-33
自“十五”规划期以来.中国电信的接人网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接入网正向数字化、光纤化、宽带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电信的接入网基卒上还是采用窄带接入网与宽带接入网分开发展、建设与运维的思路,只有个别省份是在局端采用综合接入的发展策略;宽带接入以ADSL技术为主、以太网方式为辅.主要开展虚拟拨号业务以及少量的专线接入和专线互联业务;接入速率上行大多为512kbit/s,下行以512kbit/s-2Mbit/s为主.FTTH处于跟踪、研究和试点阶段。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宽带无线接入网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大规模扩张,原有的铁路无线接入技术在数据传输速率方面已经不适应新的通信业务需求,因此在铁路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专网中引入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结合高速铁路的通信业务需要,根据CTCS列控数据传输标准对铁路通信系统的QoS保障要求,分析比较了当前宽带无线通信协议中的几种接入网架构,并设计了高铁宽带无线通信接入网架构。  相似文献   

7.
以太网由于成本低廉,带宽可平滑升级.运行稳定,已经取代ATM成为运营商宽带接入网的主要技术。但是随着IPTV、AG、视频监控、商企客户等业务的深入开展.对宽带接入网的可靠性,OoS和广覆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以太宽带接入网的品质,提高其多业务承载能力,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新型以太网技术,如何根据网络现状和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8.
都珂 《信息网络》2008,(4):80-80
以太网由于成本低廉,带宽可平滑升级.运行稳定,已经取代ATM成为运营商宽带接入网的主要技术。但是随着IPTV、AG、视频监控、商企客户等业务的深入开展.对宽带接入网的可靠性,OoS和广覆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以太宽带接入网的品质,提高其多业务承载能力,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新型以太网技术,如何根据网络现状和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9.
EPON技术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依托低成本、高安全性、多业务一体解决的优势,被视为接入网未来发展的方向。介绍了EPON技术的特点,探讨了该技术在长庆油气生产区接入网的应用方案,为实现长庆油田油气生产区多业务、高带宽的通信接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接入网是通信发展演变的主要方向之一,从网络管理的角度来看,接入网也是最复杂,最难管理的网络之一。由于光通信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光纤接入网已成为当前接入网市场的主流。在本文SDH光纤接入网中,为了适应用户网络多种业务接入的需要,采用V5这一国际标准的数字接口作为接入网连接公共电信网的纽带。同时接入网中必须提供Q3接口,以实现电信管理网对接入网侧V5接口的管理。首先研究SDH光同步数字传输网络与专网通信。对基于本项目2.5G光纤接入平台的V5接入网,分析其V5接口结构、功能、相关协议以及V5接口系统的实现方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信管理网(TMN)的体系结构,相关协议与管理信息库。提出一种基于TMNQ3代理(Agent)的方案——管理者-代理-后台的设计方案,分析此方案的信息模型、通信协议栈及模块划分。接着,根据迈力特2.5G光纤综合业务传输网络的实际情况,在不更改此方案信息模型的基础上,用SNMP实现SDH接入网的管理并阐述其具体实现。在此之后,通过一致性测试和功能行测试,对该软件测试行进说明。  相似文献   

11.
宽带接入网技术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入网是国际上近年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它涉及到业务综合、资源配置、运维管理及技术升级、业务需求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本文按传输媒质的不同,较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宽带接入网技术中的四类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对宽带接入网技术的解析,对于不同需求用户选择网络接入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煤矿井工开采技术与通信线路的布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矿井多媒体综合业务数字网网络结构为光纤同轴混合接入网 ,并对其选用的资源预留协议 (RSVP)的路由算法协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是国际上近年提出 的一种新概念,它包含用户线传输系统、复用设备、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和用户/网络接口设备。在ITU-T第13研究组的建议G.963中,接入网被定义为本地交换机(LE)与终端设备(TE)之间的实施系统,其目的是综合考虑本地交换局。用户环路和终端设备,通过有限的标准化接口将各种用户的需求接入业务节点。接入网的引入给通信网带来新的变革,使整个通信网络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受传输损耗、传输带宽及噪声等的限制和影响,现行铜线接入网已越来越难以满足…  相似文献   

14.
信息产业部近期发布了七项通信行业标准,这七项标准分别是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基于N-ISDN的会议电视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基于PSTN的可视电话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接入网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走进ADSL     
一、认识ADSL 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对电话、传真、多媒体通信、交互视频业务和高速数据等宽带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采用新技术、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 用户接入网是指从本地电话端局到用户之间的部分,又称用户环路,接入网提供各种从核心网到用户住宅设备的接入通道,用户接入可采用铜线、光纤、同轴电缆和无线等几种方式。上海市电话局拥有最丰富的铜线资源,合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快建设宽带接入网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技术就是DSL技术(Digit Subscriber Loop数字用户线),包括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oop非对称数字用户线),HDSL(High 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oop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IDSL(ISDN Digital Subscriber Loop综合业务数字网式数字用户线)、SDSL(Symmetrical Digital Loop对称数字用  相似文献   

16.
农村用户电信接入网发展策略探讨邮电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姚春华概述当今电信技术正朝着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近年来,用户对电信新业务的需求促进了电信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因此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发展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电信正处于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千兆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GEPON)代表了宽带接入网的最新发展趋势,其作为解决FTTH的接入方式,一直是接入网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在介绍GEPON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GEPON的FTTH实现方案,方案包括系统设备,业务实现及系统管理三个部分,从这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为运营商实施FTTH工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业务对终端通信接入网可靠性保障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结合无源光网络技术,成为了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技术中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然而,由于终端通信接入网中各类设备对可靠性要求的不同,有的设备要求接入网对其进行冗余覆盖以保证高可靠性的服务。现有的大多数融合网络资源分配算法未能考虑业务的可靠性要求,且存在算法复杂、计算量大以及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问题,不足以满足终端通信接入网的业务可靠性要求。论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电网终端通信接入网的上行资源分配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能够在可靠性要求高的环境下,相对单一智能优化算法,在10GHz的PON带宽情况下,实现20%的网络覆盖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宽带社区接入网是下一代网络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RBISN(社区宽带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研究使用交换式以太网提供数字电视、IP电话和Internet接入服务。需要解决用户隔离、组播、服务质量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这一系统中交换机采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EPON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在以太网的基础上提供多种业务,以其优越的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赢得了用户的认可。本文就对基于EPON的本地光纤接入网的设计方案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