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煤炭技术》2021,40(9):212-214
基于2014—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出发,采用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了我国各省的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效率水平较低,年度效率均值为0.511,且各省份间碳排放效率差异显著;2014—2018年我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为1.210,技术进步变化对我国碳排放发展水平有强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露天卡车运输是露天矿山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合理控制卡车运输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举措。在低碳限制下针对露天矿卡车运输问题,以油耗成本、碳排放成本和卡车启用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各装载点与各卸载点之间的多条运输路径和生产任务,建立了低碳限制下综合成本最小的卡车运输优化模型,然后利用IAS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卡车运输行驶的能源消耗进行了优化,并将3种不同目标函数做了对比,最后利用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优化研究能够有效减少运输成本、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同时也能减少卡车使用数目,降低了矿山企业的经营成本,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山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露天卡车运输是露天矿山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合理控制卡车运输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举措。在低碳限制下针对露天矿卡车运输问题,以油耗成本、碳排放成本和卡车启用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各装载点与各卸载点之间的多条运输路径和生产任务,建立了低碳限制下综合成本最小的卡车运输优化模型,然后利用IAS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卡车运输行驶的能源消耗进行了优化,并将3种不同目标函数做了对比,最后利用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优化研究能够有效减少运输成本、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同时也能减少卡车使用数目,降低了矿山企业的经营成本,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山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运用IPCC法测算了山西省2000-2019年能源碳排放量,通过STIRPAT扩展模型及岭回归定量分析了山西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并研究预测不同情景下山西省2020-2050年能源碳排放量及达峰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因素对山西省能源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结构;情景预测结果显示,在能源结构优化情景模式下,山西省能源碳排放于2025年最先达到峰值,峰值量为56 948.38万t,但低碳情景模式下的碳峰值量最低,为56 735.24万t。在人口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加速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对煤炭的依赖程度、提高能源效率是山西省在2030年能源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重要保障,是适合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的碳排放测算依据,按照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数据计算出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中碳排放量约为19.35亿t、CO2排放量约为71.20亿t;通过对2020年不同测算方式下我国煤炭消费碳排放数据的对比以及不同发电技术条件下碳排放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煤电是煤炭产业中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通过分析2030-2050年能源结构用能、碳排放相关数据和各年煤炭碳排放总量情况,做出2050年我国煤炭产业碳排放量可能在14.09亿t以下、CO2排放可能在51.85亿t以下的预测。通过整体分析,认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减少煤电发电量是减少碳排放的必然手段之一;同时,以电煤生产和煤炭发电为主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或转型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论文选取城镇化率、客货运周转量、人均GDP和能源强度4个指标反映湖北省人口、经济和技术水平对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的影响。首先对湖北省碳排放情况和人口城镇化比例及能源强度进行整体的分析,然后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对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数据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此时普通的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不准确,故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来消除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并使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最后对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法两次迭代映射分解得到碳排放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系数。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客货运周转量、人均GDP和能源强度4个指标均与交通业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2000—2018年的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数据,使用情景分析法设定低、中、高3种碳排放情景对2030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首先计算出3种不同情景下不同解释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然后将结果带入碳排放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公式中计算得出2019—2030年碳排放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得出2030年的碳排放量在低排放情景、基准情景和高排放情景下分别为1 081.772万t、1 131.407万t和1 176.507万t。分析显示人口因素和技术因素对交通业碳排放量影响最大,城镇化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耗强度的增强会导致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加大了城市交通运行压力。结合2030年前完成碳峰值的目标,将3种情景下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量预测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显示均完成目标达到碳排放峰值。最后针对影响碳排放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关节能减排建议,以期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作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力,对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科技创新对碳排放的潜在影响,本文测算了中国各省份2002—2019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分析了综合科技创新及不同类型科技创新主体(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异质性特征;同时,使用中介效应模型识别了科技创新对碳排放的间接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倒U型结构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工业企业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对75%分位数的碳排放抑制作用最强,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对50%分位数的碳排放抑制作用最强。科技创新能够通过对城市化率、经济增长、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以及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间接促进碳排放;然而,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式,科技创新能够间接抑制碳排放。同时,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具有差异性。这些发现将为科技创新的低碳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1992-2007年广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和能源碳排放系数缺省值,计算了广州市1992-200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则不断下降,由1992年的4.19 t/万元减少到2007年的2.75 t/万元,年均减少率为2.28%。碳排放结构分析表明,广州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碳排放强度基本保持不变,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则迅速增加。通过相关分析认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是影响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的下降则可以明显抑制碳排放量增长。因此,建议通过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强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桂波  南灵 《资源与产业》2012,14(1):124-130
为了定量测度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的时空差异,为陕西省土地利用碳减排工作提供参考,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对陕西省2000-2007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碳吸收量进行测算,并利用碳排放基尼系数进行区域差异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07年陕西省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2007年达4 944.08万t,年均增长率为9.46%;2)2000-2007年期间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关中最大,陕北次之,陕南最小的分布格局;3)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基尼系数按区域分解表明,陕西省不仅整体上表现为碳排放量的增加而且三大区域内部也表现为碳排放量的增加;4)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基尼系数按土地利用方式分解表明,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的不平衡是影响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出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中国旅游业的直接、间接和完全碳排放,并借助LMDI方法对完全碳排放变化量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发现,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碳排放强度则逐年递减,交通、食宿和购物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三个主要部门,旅游业间接碳排放占完全碳排放的70%;游客规模扩张和旅游人均消费升高是促进旅游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碳排放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收入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结果表明,降低碳排放强度、转变游客消费理念和合理控制旅游规模,是降低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方法;旅游业碳减排不仅需要交通、食宿和购物等旅游直接相关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向旅游业提供中间产品的各个产业部门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东省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并在Kaya恒等式基础上,将山东省生产部门碳排放分解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4个驱动因素,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山东省2000—2009年碳减排工作成效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除能源强度的变动对碳排放起负向驱动作用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均对碳排放起正向驱动作用,且经济发展是山东省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最后,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是目前山东省碳减排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杨嵘  常烜钰 《资源与产业》2012,14(2):172-179
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ia(LMDI)方法对西部地区1995-2009年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定量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高速增长是导致西部地区碳排放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的调整或变化对减少碳排放的潜力尚未显现;能源强度即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有效抑制碳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能源结构的优化是控制碳排放增加的潜在因素。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1994—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R&D投入与经济增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对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R&D总体投入中,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0.654 536,远高于R&D人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0.240 187,说明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即经费资源较人力资源占优势。在R&D活动类型中,应用研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为0.765 641。由于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此,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作用没有在当年得到体现。在R&D三大活动主体中,科研机构和高校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明显,企业的R&D活动效率较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西省作为全国的新型能源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加之矿产资源的过度采掘和退耕还林等带来的压力,土地成为制约山西发展新的瓶颈,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通过技术研究、制度创新、队伍建设,土地整理为全省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基准地价核算与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准地价是指在正常市场条件下,某一时点、不同土地级别、不同用途、一定年期和容积率条件下的平均价格。目前,在基准地价评估过程中,由于对基准地价评估的内涵的理解、参数的选取、方法的应用存在差异以及评估人员素质高低参差不齐,使各地基准地价水平难以比较,严重影响了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基准地价平衡。本文以丹东市为例,从构成核算和空间平衡两方面来论述基准地价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学是运用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规划学、美学等知识,为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旅游地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在中国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旅游地学的发展促进了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地质公园的建立。旅游地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其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步乃至先行发展。对旅游地学发展意义,以及其学科专业建设对地学与旅游学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在国内外旅游地学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课程开设、教材内容与旅游地学教育层次等方面对目前我国旅游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旅游地学及其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分析中国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增长速度、消费弹性系数的基础上,利用经典的排放系数法分别计算了西部12省市自治区1990-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同时,应用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年均增长83%,其中煤炭消费占西部地区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总体下降了61%,其中“十一五”期间下降了18%。GDP增长和技术进步分别是促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人均矿产资源需求与人均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即“S”型模式入手,延伸出人均镍资源需求与人均GDP的“S”型规律。在全面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变化、科技进步、基础设施水平等诸多要素的基础上,将全球分为发达国家集团、工业化国家集团、欠发达国家集团3类国家集团,并对这3类国家集团未来20年的镍需求趋势进行分类探讨和预测。尽管全球镍资源丰富,但由于需求分布地区与资源地区严重分离,需求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0年,全球镍资源需求量持续增长,到2030年全球镍资源需求量相当于目前的2倍以上,其中工业化国家集团将成为需求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