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成为粮食主产区城乡二元结构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论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链视角利用熵值法测度粮食安全水平,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的多维度指标体系并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中介变量,分析新型城镇化及其各维度影响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土地规模化经营在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作用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2)分维度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对粮食安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其中发挥部分或完全的中介效应。为此,提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并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城镇化多个维度因地制宜调整粮食发展战略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的长远之策。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省第6期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中的人口与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经典场强理论对甘肃省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ArcGIS 93的支持下对甘肃省市域人口与社会经济关系进行可视化处理,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对人口、经济及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状态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人口和经济场效应强的地区叠加后的综合影响效应还是很强,人口和经济场效应弱的地区叠加后的综合影响效应还是很弱;1980—2000年甘肃省人口、经济和社会子系统之间基本保持在协调状态不变,从2000年开始转为基本协调,2010年则变为濒临不协调发展状态;金昌、白银、平凉、陇南、临夏、甘南地区人口、经济和社会子系统之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甘肃其他地区则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2000—2018年新疆85个县域面板数据,借助广义空间Barro & Sala-i-Martin模型,从经济收敛视角对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南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县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新疆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2)县域经济增长呈现条件β收敛性,但收敛速度在减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突出;3)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收敛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4)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南疆四地州偏高的人口增长率对拉大南北疆间经济差距具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着力发展南疆四地州现代农业,提高南疆四地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2)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发挥城镇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作用;3)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4)保持南疆四地州适度的人口增长率;5)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4.
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核心内涵。本文以我国24座资源枯竭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2008—2017年各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综合指数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①复合系统综合指数在中等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保持东部地区较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较低的空间特征;②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初级协调状态下呈缓慢上升趋势,其时空演变特征与复合系统综合指数高度一致;③复合系统整体水平良好,但系统内部运行状况较差,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其中,东北地区部分城市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中部地区部分城市社会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均呈恶化趋势,西部地区三大子系统呈改善趋势,但速度缓慢且各子系统水平偏低。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扶持政策的效力日渐彰显,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路任重道远,未来应针对各类城市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因城施策,做到精准转型。  相似文献   

5.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至关重要。在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素分解结构法与主客观赋权法,从自然与社会资源的角度建立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趋势)构建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格局, 以期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根据测评结果,使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功能,从差异性角度,将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较低水平与低水平4类,将发展协调度分为高协调、中等协调与低协调3类。从自相关性角度,分析全局与局域层面的聚集分散特征,并根据资源配置与发展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各子系统特征各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协调性整体上呈“中高西低”的特征。2)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聚集分散特征。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系统的空间聚集性最强,社会文化系统空间分散性最强;可持续发展高水平热点集中区位于长三角地区,低水平冷点集中区在云南、贵州地区。最后从有序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加强环境与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地区发展3个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是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全国126个地级市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比重法、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模型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始终保持领先水平,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增长幅度最大,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1980~2015年间,87.3%的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呈下降趋势,12.7%呈上升趋势。资源型城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时序上表现为二者相互作用增强;空间上,东北地区二者相互作用关系无明显变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二者相互作用关系明显增强,资源型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减弱。  相似文献   

7.
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对区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依据对人口安全发展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构建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协调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新疆人口安全发展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00—2008年,新疆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3个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及协调度虽然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3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及协调度均不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问题日益凸显,为确定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速度在发展上的空间协调状况,区别于以往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水平的静态耦合协调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结论表明,2000-2015年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在发展上的空间协调状况差异较大:济南、东营等城镇化质量与水平高的地区其城镇化质量和速度发展放缓,城镇化质量增幅与速度的耦合协调度低,滨州、菏泽等经济城镇化质量与水平较低的地区城镇化质量和速度发展加快,城镇化质量增幅与速度的耦合协调度反而较高。  相似文献   

9.
文章考察了2003-2013年中国70个重点城市的水资源空间匹配及其变迁,发现了研究期间东、中、西部城市截然不同的水资源空间匹配演变路径,东部地区基本保持稳定;受人口和经济集聚影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水资源空间匹配下降,尤其以西部地区显著;东北城市人口和经济的水资源空间匹配指数先降后增,显示从水资源空间匹配角度,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波动早有征兆。基于二阶段动态广义矩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动机与潜力、发展水平都会影响水资源空间匹配。从优化空间匹配视角,放松人口流动管制,促进人口与经济同向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0.
论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效益进行评价,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研究期间区域人口、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经济效率与水资源贡献率有所提升,水资源压力不断增长;2)城镇化和水资源效益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表现为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对水资源压力呈先加剧后缓解的倒“U”型减压特征,人口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的表现与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的表现刚好相反;4)人口和产业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产生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在“门槛”现象,目前长江经济带产业和经济城镇化效应门槛已基本突破,仅部分西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溢出效应门槛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1—2010年的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阜新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阜新农业经济、资源、社会、科技子系统及农业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持续增强的趋势;受自然灾害的影响,2003年、2006年阜新农业生产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上一年有所减弱之外,其他年份均表现良好;阜新农业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持续减弱的趋势。据此,建议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赵辉 《资源与产业》2015,17(3):8-13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保障基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榆林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石油战略基地,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城市化率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重型化、公共服务水平低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榆林市需要通过优化产业体系和产业布局、建设现代化农业和参与区域分工实现经济有序发展,并通过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和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改变城市经济的二元化结构,通过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特别是东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性问题。东亚地区由于海岸线长,人口密度大,经济对农业和资源依赖性强,极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且影响深,持续时间长,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对资源和环境也构成威胁,使国家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和资源、减少碳排放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政策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省为例,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剖析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当前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水平正处于高速提升阶段,但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相对较差。山东省内17个地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显著,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局部突出”的特征,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东部,以青岛、济南为双核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5.
系统分析新疆工业化、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的历史演变及特征,并采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1978—2011年新疆工业化、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能源消费增长分别与工业化、城镇化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能源消费与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新疆的工业化水平提升1%,能源消费将增长4776%;城镇化水平提升1%,能源消费将增长4047%。城镇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要远远高于能源消费对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影响程度,并且能源消费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众参与城市环境 管理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楠  秦沛  唐磊 《资源与产业》2015,17(1):43-47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城市病”、自然灾害增加等诸多环境风险。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对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管理难度巨大,政府管理者应摆脱传统认识上的误区,创新决策管理思路。应用渐进决策理论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审视,认为公众是城市环境管理层级的重要组分,应重视和培养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以社区环保协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公众参与城市环境管理,发挥了连接“社会-经济-环境”复合城市系统各个关键环节的桥梁作用,是城市环境管理的一个渐进步骤,也是对“群众路线”的实践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分析我国现有煤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煤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和构建原〖JP2〗则,引入以数理统计和模糊评判为基础的云模型方法,选择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利税率、非煤产业比重、原煤单位设计生产成本、税后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税后投资回收期、吨煤投资、建井总工期9个指标,构建了包容性发展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原则的煤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应用这套方法对内蒙古柏树坡煤矿项目的3个方案进行〖JP〗评价与分析,确定了方案的优劣等级,可为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海洋为研究区域,构建社会、经济和自然3个分类因子的海洋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AD AS模型,根据生态系统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计算2007—2011年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值,分析其所处的承载力水平,以期为中国海洋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中国海洋生态综合承载力在2007—2011年总体处于微幅上升阶段,2008年达到最大值;中国海洋生态综合承载力水平目前处于可载状态,没有超过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2000-2010年的人均GDP为测算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来描述新疆14个地区经济差异的时间特征,采用离差、比率、相对发展速率来描述其空间特征。分析新疆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巴音郭楞等4个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其他地区发展水平较低。这与自然环境、区位和交通条件、政策、产业结构、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差异有关,建议培育区域增长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新疆各地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