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翼电影依靠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进而形成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精神品质。左翼电影在坚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再现电影艺术的真实原则,严肃平民化的艺术形式,彰显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形成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美学体系和美学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2.
王怡 《西部广播电视》2023,(6):135-137+141
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韩国古装电影《思悼》,为历史电影创作提供了一个真实还原历史文化语境的经典范本。与以宫廷斗争为聚焦点的同类历史题材作品不同,《思悼》的历史悲剧以儒家伦理结构之下的王室父子关系为叙事核心。在戏剧冲突的建构上,主要表现人性与其所在的历史情境之间的冲突。不仅如此,《思悼》的创作构思及美学风格亦深受传统中国儒家文化及古典文艺理念浸染。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理念在电影的叙事技巧、人物形象塑造及影像语言等多方面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以反映新疆人民文化生活和民俗精神为内容的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大放异彩,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俗叙事""生态叙事""英雄叙事"为主要叙事角度,探讨此类电影的叙事创作方法对影片主题思想的升华和民族文化感召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影视行业里,剪辑师一直是个神秘而低调的岗位,往往深居简出,长时间匍匐在剪辑台前工作,虽然默默无闻,却是电影的第三次创作者。弓子老师作为新时代中国电影优秀导演,也直接参与电影后期剪辑制作,同时在高校担任剪辑课程的讲授。在此期间,发表并出版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及著作。由他导演的工业题材电影《逆境王牌》获得了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提名,另外反映中国电影左翼运动的重大历史影片《浪漫》也正在后期制作。在中国电影金鸡奖剪辑论坛上,笔者专访了中国电影新锐导演、剪辑师弓子。采访中,笔者与弓老师探讨交流了新时代中国电影剪辑的方向和未来,另外他也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对于中国电影剪辑现状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代宗师》是一部很成功的诗意化电影,武打华丽,光影和构图很考究,人物形象刻画精彩,富有诗意意境,对白蕴含哲理,主旨内涵深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其诗意化摄影语言:一是了解什么是诗意化电影摄影造型语言;二是从主旨内涵解读诗意化;三是对本片诗意化光影造型解读;四是摄影构图布局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费尔克劳夫三维分析框架为基础,分析大学生自媒体短视频所呈现的话语特征。从文本向度来看,该题材视频具有视频标题简洁生动、记录画面真实日常、现场同期声收录等特点;从话语实践向度来看,大学生自媒体短视频的生产经历了创作者从无意识生产到有意识生产的转变,文本消费则经历了受众从解构到重新建构的转变;从社会实践向度来看,创作者主动将话语权让渡给受众群体,同时大学生短视频话语加强了大学生创作者群体对自身的文化认同,也对大学生群体形象的重新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题材电影从不同角度、不同时代让这个稍显神秘的民族展现在受众面前。影片的传播对于该民族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的传承和发扬积极作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亟待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万玛才旦说,目前的少数民族电影流于表面化,太肤浅,缺少真正的民族视觉,不少电影仍然是“汉族视觉”,并流露出某种先天的审美偏见。他认为这种现象只是关注了些外在的东西,对核心的东西理解不很透彻,只看到枝干和叶子,没有看到根。所以“要真实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状态,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另外,还要深入这个民族的文化核心。”  相似文献   

9.
电影作为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亦是文化的缩影,对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优秀国产影片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与此同时,英语影片也越来越受到国内观众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的翻译尤其是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影片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因此,电影片名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正确把握所蕴涵的语言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筛选和运用,以便更好地传递源语言文化的信息,促进各国各民族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废墟意象是毕赣电影文本中突出的美学要点。毕赣运用废墟意象来象征那些游荡者的存在及其精神世界,同时将其与影片的时空、诗歌文本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具有迷幻特质的西南苗区。本文以毕赣的影片为例,探讨废墟美学及其文化关联,涉及影片时间与空间、人物与诗歌的多重交叠,论述废墟意象对于表达影片的精神内核、传达情绪、渲染气氛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影《PTU》继承了银河映像一贯的美学风格,同时运用更加极致的视听元素对叙事空间的建构进行了探索,即黑色掩盖下的光影视觉中心、有限时空下的剧情发展、符号化的造型意象,将影片的黑色风格推向极致与浪漫化。相比以往二元对立的中国香港警匪电影,《PTU》中多维叙事空间建构的视听表征使得电影中人物形象、身份的属性比较模糊,这对杜氏电影甚至对香港本土警匪类型片的创作与研究均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喜欢第七艺术,被那些或大众娱乐或深奥艰涩的影画所左右之余,往往爱屋及乌.对电影原声音乐也有相当的好感,毕竟可以弥补观赏电影时未能完整展示的段落。事实上,优秀的原声音乐的确能使电影更加熠熠生辉,譬如《音乐之声》、《哥伦布传》、《走出非洲》……聆听整张电影原声碟当然可以更完整的欣赏创作者的音乐才华。不过,这些根据剧情需要创作的配乐和歌曲并非首首都受到欢迎,这时,听听精选合辑就是一个实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陈靖国 《西部广播电视》2015,(4):101-102,109
本文从电影美学的声画艺术角度出发,探析电影《西游·降魔篇》声音艺术、画面艺术以及声画关系的表现和运用,以更好地理解电影声画艺术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电影往往少不了优秀的电影声音创作.本文以电影声音及电影的相关美学理论为基础,以声音领域中的音乐与音响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审美范畴的角度出发来讨论.电影《一代宗师》的音乐及音响审美及得上当代电影中的经典,从中不仅可以体验到悲剧的美感和壮美与优美的美感,而且也寻得到“美的意象”及其独有的韵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讨冰雪元素在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美学特征,以揭示冰雪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深层次美学内涵。本文通过对冰雪题材影视文本进行多角度分析,解读其中的视听符号、诗意表达以及跨文化视角下的审美异同,从而深刻理解冰雪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多元美学含义。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冰雪元素在当下影视领域的实践创作与研究,同时也能为更多影视创作者提供更深层次的美学思考。  相似文献   

16.
由乌尔善打造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无论是人物形象、影片的整体视觉效果还是人文内涵都获得了极大的肯定。商业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票房的高低与受众联系紧密,因此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要以受众为中心。这一点与接受美学所提出的读者中心论的观点十分契合。因此,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相关理论,分析《封神》如何结合传统文化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讲好中国故事,最终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7.
中国题材纪录片将客观镜头与真实描述相结合,全面呈现出我国的社会发展历程,是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形象的有力载体。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题材的纪录片逐渐进入国际舞台,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搭建桥梁。但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仍存在着瓶颈,阻碍我国国际形象的建构。通过分析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与瓶颈,根据所遇瓶颈总结相关的创新策略,为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丹尼斯·维伦纽瓦凭借《降临》《银翼杀手2049》《沙丘》这几部优秀影片成为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明日之星。在科幻类型电影的外衣下,维伦纽瓦将作者意识融入影片中,创作出极具“作者电影”气质的作品,有着鲜明的美学风格和连贯的主题表达,也为商业类型电影与作者意识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参考。本文从“作者论”的角度出发,从独具风格的诗意影像、科幻母题下的人生哲思、商业类型下的作者意识三方面来分析维伦纽瓦在其科幻电影序列中的作者风格。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背景下,技术与终端、内容与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强化了电影创作者、电影叙事内容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本文结合媒介融合对IP电影叙事创作及传播的影响,以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分析其所采用的打造鲜明符号、创作新式情节、构建现代叙事观及观众参与创作等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民俗题材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独特的镜头语言真实记录民间文化,一方面,可以完整保留人类生存生活的遗迹;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民俗题材纪录片的兴盛可以使我国传统文化更有力地抵御外来文化入侵。本文主要以民俗题材纪录片《我要上村晚》为例,从空间的象征性、叙事线索的挖掘、人物的选择、音乐的使用、画面的建构五个维度探讨民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特点,以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