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表面包覆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锰三元材料进行改性,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和界面稳定性。采用导电聚合物聚并苯(PAS)和金属氧化物Al2O3对KCl掺杂改性的LiNi0.5Co0.2Mn0.3O2(NCM523)进行双层包覆改性,以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性能。通过XRD、SEM、TEM分析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包覆没有改变材料结构,包覆层改善了材料界面的电导率,阻止了电极活性材料表面的副反应,有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大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改性磷酸铁锂(LiFePO4)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近期研究进行了综述。LiFePO4虽然以其稳定性好、安全性好、环境友好而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固有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低下导致其电化学性能较差。针对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的改性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元素掺杂、表面碳包覆、颗粒纳米化和材料复合化4种改性策略对Li Fe PO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这4种改性策略的优缺点。分析表明,4种改性策略有效改善了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和电子电导率,但是表面碳包覆和颗粒纳米化会降低材料的振实密度,导致能量密度低。最后,指出解决现存问题的研究方向,即开发电池性与电容性共存的改性策略将是一个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是锂电池技术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循环寿命、热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等,三氧化二铝涂覆正极材料已经被广泛研究。所讨论的三氧化二铝涂层分为粗糙涂层、超薄涂层和厚涂层。简要论述了三氧化二铝表面涂层改善正极材料的作用,如氟化氢清除剂、物理保护屏障、提高锂离子扩散速率、提升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能、与六氟磷酸锂(LiPF6)反应生成二氟磷酸锂(LiPO2F2)和抑制JahnTeller效应等。介绍表面改性的方法,包括浸渍法、沉淀法、干法包覆、溅射法和原子层沉积法等,以及其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2)、锰酸锂(LiMn2O4)、磷酸铁锂(LiFePO4)及三元材料(Li-Ni-Co-Mn-O)的影响。最后,展望了三氧化二铝表面包覆和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史鑫  蒲薇华  武玉玲  范丽珍 《化工进展》2011,30(6):1264-1269
层状LiMnO2是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关键正极材料之一,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目前LiMnO2材料的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对近期的材料制备方法和掺杂改性、表面包覆改性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已有初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将液相共沉淀与高温固相法相结合制备纳米级LiMnO2以及阴阳离子共掺杂结合熔融浸渍包覆方法提高LiMnO2循环性能等合成及改性方法,以提高结构稳定性及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5.
张睿  吴元欣  何云蔚  艾常春 《化工学报》2015,66(8):3177-3182
采用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Ni0.5Co0.2Mn0.3)(OH)2,并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Li3PO4掺杂的Li(Ni0.5Co0.2Mn0.3)O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恒电流充放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Li3PO4掺杂的Li(Ni0.5Co0.2Mn0.3)O2具有标准的层状α-NaFeO2结构,样品为1 μm左右的片状一次颗粒聚集而成的类球形二次颗粒。掺杂1%(质量分数)Li3PO4的Li(Ni0.5Co0.2Mn0.3)O2锂离子电池在0.1C的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88.6 mA·h·g-1(2.2~4.6 V vs Li+/Li),3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 92.9%。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测试表明Li3PO4的掺杂可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和电极之间的电荷传递电阻和锂离子扩散电阻,减小极化作用,从而提升了Li(Ni0.5Co0.2Mn0.3)O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LIB)由于具有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和自放电小等优点被认为是动力电池的最佳选择。磷酸锰锂(LiMnPO4,LMP)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高的工作电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尚需攻克电导率不足和循环稳定性差等技术瓶颈。为提升LMP的电化学性能,利用液相法制备形貌可控、尺寸均一的LMP,可有效地缩短锂离子的传输距离,充分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相界面的应力过大问题,有利于LMP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的提升。体相掺杂在提升材料本征电导率、锂离子扩散系数和稳定材料结构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中铁掺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另外,改进合成工艺,制备具有特定结构、特定元素分布的复合正极材料,对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具有显著优势。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材料纳米化、离子掺杂及材料复合等方面对LMP改性的研究进展,认为开发纳米LiFexMn1-xPO4(0<x<0.5)复合材料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Zr(NO34·5H2O和CH3COOLi·2H2O为原料,采用湿化学法,将Li2ZrO3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表面,研究Li2ZrO3不同包覆比例对LiNi0.8Co0.1Mn0.1O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SEM、TEM、EDS谱图分析表明,Li2ZrO3层均匀地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表面,其厚度约为8 nm。与纯相相比,1%(质量分数) Li2ZrO3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复合材料在1.0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4.7 mA·h·g-1、100次循环之后放电比容量为169.5 mA·h·g-1,其容量保持率达到91.77%,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结果表明,Li2ZrO3包覆层抑制了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减小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电荷转移阻抗,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电池最有前途的正极材料之一。但在循环过程中存在比容量低、倍率性能差、衰减速度快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多晶型MnO2材料,并利用湿化学研磨法结合热处理工艺对商业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进行了表面包覆改性。通过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及电化学阻抗谱对所得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并通过包覆前后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变化研究了多晶型MnO2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β-MnO2的电化学性能最佳,其初始比容量在0.1 C下达到292.2 mAh·g-1,在0.1~5.0 C的倍率下容量保持率为56.3%,在1 C下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1.6%。通过EIS测试得出β-MnO2的包覆改善了原样品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化学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电池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电池容量、倍率性能与循环性能是电池性能的重要评价指标,在选取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电池结构稳定性及其安全性能,三元材料基于这种思路进行设计。目前,针对电池中锂离子导通率与结构不可逆坍塌问题,通过包覆涂层、离子掺杂等手段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已经常态化,实际需求要求有更有效的改性方法。因此,本文综述了富镍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LiNi0.4Co0.2Mn0.4O2(NCM424)、LiNi0.5Co0.2Mn0.3O2(NCM523)、LiNi0.6Co0.2Mn0.2O2(NCM622)和LiNi0.8Co0.1Mn0.1O2(NCM811)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导向,认为简单的单一材料改性已遇到瓶颈,改性方法复合、设计材料多元结构是提升电池性能的一大发展方向;从改性材料的合成和运行路径入手,研究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建立统一理论模型,通过计算模拟手段设计电极结构,实现锂离子电池突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被认为是潜力巨大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具有理论比容量高、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和原料来源广泛等优点。但是,由于其本身结构的缺陷,导致其倍率性能低下。本文阐述了近年来改善LiFePO4的倍率性能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包覆碳导电层、掺杂金属离子、合成纳米材料、制备多孔材料等方法,其中以纳米颗粒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多孔LiFePO4微米球材料倍率性能优异、体积能量密度高,具备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LiFePO4(LFP)作为正极材料时,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高且循环寿命长,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正极材料,但其电池倍率性能较差。提升倍率性能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将LFP材料颗粒纳米化,但材料纳米化过程中颗粒粒径减小对于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锂在固液相的扩散及表面电化学反应的影响机制仍缺乏清晰的认识。采用锂离子电池的准二维模型,模拟锂离子电池的放电过程,定量研究了正极材料颗粒粒径对锂离子电池倍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固液相扩散速率与电化学反应速率受LFP材料颗粒粒径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电极材料中固相扩散阻力是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小粒径的LFP作为正极材料时,电极材料内的金属锂的迁移路径较短,同时颗粒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增加,界面的电化学反应速率较快,放电倍率对于锂离子电池性能影响较小;大粒径的LFP作为正极材料时,电极材料内的金属锂扩散路径的增加和较高的固相扩散阻力限制了界面的电化学反应速率,导致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显著降低。LFP材料的纳米化可以有效减小固相扩散阻力,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12.
宋刘斌  唐福利  肖忠良 《化工学报》2018,69(12):5332-5338
采用湿法融合技术及高温固相法合成Li3VO4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研究材料的结晶相、形貌、微观结构。研究表明,Li3VO4均匀地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表面,未改变原材料的材料结构和形貌,包覆层厚度为1~2 nm。不同含量的Li3VO4对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进行修饰研究表明,3%(质量)Li3VO4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在1 C下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4.13%,具有最佳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此外,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EIS)分析表明,Li3VO4能提高Li+电导率,抑制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LiFePO4正极材料的合成与导电相包覆改性工艺,提高倍率充放电性能,综述了pH、配料温度对合成LiFePO4性能的影响,以及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与抗坏血酸等不同碳源,导电相原位包覆与混合包覆等改性工艺对LiFePO4导电相包覆改性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改良的溶胶–凝胶法(pH=4)制备Li_3V_2(PO_4)_3/C正极材料,然后通过聚乙烯醇(PVA)辅助的悬浮液包覆法利用不同含量的无定形MnO_2对其进行包覆改性,MnO_2的包覆量分别为0%、2%、3%和4%(质量分数)。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添加适量MnO_2,样品的晶粒尺寸变小且形成片层状形貌。电化学测试表明,包覆MnO_2后的电极材料性能明显好于未包覆样品,且倍率越高,改善性能越明显,当引入3%的MnO_2,正极材料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该样品在0.5C倍率下室温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4.4 mA·h/g,在0.1~5.0 C倍率下进行60个循环后的放电比容量为94.7 mA·h/g(容量保留率56.7%),电荷转移电阻仅为18.9?。  相似文献   

15.
Na3V2(PO4)3具有稳定的高共价三维骨架和高钠离子电导率,能够满足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大多数要求。然而,聚阴离子基团的宽带隙特性导致其电子导电率低,极大地限制了其倍率性能。针对此问题,本工作通过静电纺丝法对Na3V2(PO4)3进行碳包覆和纳米化改性,制备出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复合纳米纤维。研究发现,热处理的时间是构建稳定碳结构框架及控制纳米颗粒在纤维内部的尺寸和分散的关键因素。碳化时间为4 h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由均匀直径的200 nm左右纤维组成,表面有丰富的孔洞,Na3V2(PO4)3颗粒被纤维包裹在内部。该复合纤维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为95.5 mAh g-1,6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3.4%;在50和100 C的高倍率下,其放电比容量也能分别高达4...  相似文献   

16.
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锰基材料会发生材料体积膨胀、锰的溶解、锌的腐蚀以及水的分解等副反应,从而减少电池使用寿命。为抑制二氧化锰体积膨胀,通过一步水热反应合成了由纳米纤维组成的微球嵌钾化合物(KMn8O16)。结果表明,在3 mol/L ZnSO4和0.1 mol/L MnSO4组成的电解液中加入40%(体积分数)的乙二醇(EG),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析氢副反应,同时,EG可以作为低温电解液使用。KMn8O16纳米纤维微球作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高的比容量。电流密度为200 mA/g时,经过100次循环,容量约为200 mA·h/g,即使在1 000 mA/g大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容量仍能达到150 mA·h/g。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镍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以硝酸铟(In(NO3)3·H2O)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在镍锰酸锂电极材料表面包覆一层惰性氧化铟(In2O3),并研究不同In2O3包覆量对镍锰酸锂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测试结果显示,包覆氧化铟并不会改变正极材料LiNi0.5Mn1.5O4自身结构。当包覆量为7%时,在0.1 mA的测试电流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4.21 mAh/g,明显高于未涂覆材料(115.65 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为128.4 mAh/g,容量保持率为95.67%;在0.5 mA的测试电流条件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8.13 mAh/g, 10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56.25 mAh/g,容量保持率为64.44%。In2O3包覆起到保护材料和促进离子传导的作用,可有效提高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Sb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但在合金/脱合金化过程中的体积粉化严重影响了其循环稳定性。本文首先合成了含锑MOF纳米片(Sb-MOF),并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其复合到纳米纤维中,经过热处理后制备了Sb/Sb2O3/C复合纳米纤维膜。得益于Sb/Sb2O3在碳基质中的高分散性,所得复合纤维膜在锂离子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具体表现为:在0.1 A g-1和4 A g-1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分别为713 m Ah g-1和352 m Ah g-1;在1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2.3%。优异的储锂性能、简单的工艺以及自支撑特性使得该Sb/Sb2O3/C复合纳米纤维膜作为自支撑电极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单斜结构的磷酸钒锂[Li3V2(PO43]材料与其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比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3.0~4.8 V)、良好的离子迁移率和优良的热稳定性,是一种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大功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结构特点及其充放电机理。磷酸钒锂的常用合成方法有碳热还原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及流变相法等,着重阐述了磷酸钒锂的不同合成方法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分析总结了不同合成方法的改进方法,以改善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扩散系数较低的问题。最后,针对磷酸钒锂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该材料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指出需要优化材料的制备方法以改善材料的颗粒形貌、提高电子导电率和扩散系数等,进而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和充放电性能等;需要改进制备流程、提高实验的安全性、简化反应流程和减少制备成本等,以实现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的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水热法合成LiFePO4和HF刻蚀合成Mxene(金属碳/氮化物)的基础上,通过湿化学法制备了不同Mxene含量的Mxene/LiFePO4复合正极材料,并对其物相、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xene纳米片在LFP颗粒中的负载,使得LiFePO4和Mxene之间通过“点到面”的导电模式在复合电极中构建高效导电网络,提高LiFePO4正极材料的电子导电性。同时,Mxene二维层状结构的特点缩短了锂离子在正极材料中的扩散路径。因此,Mxene/LiFePO4正极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包括离子导电性和电子导电性等。其中,3%Mxene的负载,在0.1、1和5C充放电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9.3、136.8和100.2 m Ah·g-1,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