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了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排放要求和能源节约需求,冶金企业烟气治理项目迫在眉睫。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焦化、球团、烧结、300 MW机组烟气治理等项目采用了脱硫技术,既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又节约了能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烧结(球团)烟气脱硫工艺发展及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基于石灰脱硫的湿法及半干法脱硫工艺的技术经济性比较,并提出了烧结(球团)烟气脱硫工艺选择意见,对今后钢铁企业投资建设烧结(球团)烟气脱硫工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近年来钢铁企业烧结球团烟气脱硫中采用的湿法,着重介绍了气喷旋冲塔湿法脱硫工艺,并与其他几种主流烟气脱硫法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最终兴澄120万t氧化球团烟气脱硫方式选用气喷旋冲塔法.  相似文献   

4.
侯建勇  严厚华 《河南冶金》2021,29(1):6-10,48
对钢铁行业内球团生产线的类型进行了介绍,并对含高浓度污染物的球团烟气净化技术路线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力求选择更为合适的脱除含高浓度污染物的球团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路线,使含高浓度SO2、NOx的球团烟气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减少钢铁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用于高硫烟气(SO2质量浓度高)条件实现超低排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筛选出用于高硫烧结烟气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技术:石灰石-石膏脱硫+SCR脱硝。结合高硫烧结烟气特点,提出了一种适合的技术路线:电除尘+石灰石-石膏脱硫+非湿电式深度净化+一级烟气补热+GGH+二级烟气补热+中温SCR脱硝。基于该技术路线的超低排放工艺在高硫烧结烟气治理上进行了应用,处理后烟气中颗粒物、SO2、NOx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01、8.25、35.31 mg/Nm3,能够连续稳定实现超低排放。  相似文献   

6.
针对迁钢球团工序在实施烟气超低排放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球团半干法提效技术耦合SCR高效脱硝的一体化污染物脱除工艺。通过工业试验进一步优化脱硫剂种类,开发出了以消石灰为脱硫剂的高效脱硫超低排放工艺;同时利用流体仿真技术,开发出与工艺相适应的导流板和整流器,实现了SCR脱硝装置内的流场和温度场的均匀化和氨逃逸的控制,最终实现了球团工艺烟气颗粒物排放浓度、SO2排放浓度和NOx排放浓度分别小于5、25和40 mg/m3的实绩,长期稳定满足超低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钢铁工业烟气超低排放的不断推进,由循环流化床半干法(CFB)脱硫技术搭配布袋除尘器技术与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技术联合组成的一体化治理技术,在烧结和球团烟气污染物治理中已逐步得到应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系统的工艺设备存在有众多不稳定因素。本文从实际生产出发,针对其工艺运行参数和设备运行状况中的不稳定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烟气参数和设备选型及检修力度是影响系统运行稳定的关键因素,并通过采取烟气源头控制和运行过程控制等相关措施,在提高烟气污染物脱除效率的同时,加强烟气治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自2008年政府提出烧结烟气脱硫的要求至今7年来,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钢铁烧结机脱硫设施计526台,烧结机总面积8.7万平方米;钢铁球团脱硫设施39台,球团年生产能力1939万吨;不同脱硫方法的脱硫能力、效率、以及存在问题、衍生的环境影响也更加鲜明,本文针对烧结烟气脱硫工艺的选择,提出了选择干法、半干法脱硫工艺的建议;对脱硫衍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二氧化硫排放标准确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炼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地区性超低排放限值要求的推出,焦炉烟气SO_2和NO_X排放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燃料供应厂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治理的工艺系统组成、特点及运行情况,并对该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焦化行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国家对烟气排放要求日趋严格。本文分析了焦炉煤气的特点,对比目前国内主要的脱硫、脱硝技术及其优缺点,并分析了焦化行业常见的5种脱硫脱硝组合工艺特点和适用情况。焦化企业选取烟气净化工艺路线时,应充分考虑焦炉烟气的温度、污染物的浓度、焦炉工艺、资源情况以及副产物处理要求等因素,选择可靠、先进、成熟的脱硫脱硝技术,在出口指标达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烟气温度梯度,减少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河钢唐钢新区建设的国内首台760 m2完全国产化的带式焙烧机氧化球团生产线的设计特点,该装置在原料结构上以我国冀东地区研山精粉为主,搭配使用南非低硅PMC精粉,辅以其他进口精粉,制备出酸性球团、碱性球团,涵盖低、中、高硅范围的多元化球团。在原料制备环节充分发挥低碳排放的优势,辅以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SCR脱硝等末端烟气治理方式,在实现超低排放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采用成熟稳定、实用可靠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技术装备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完善的自动化检测控制系统,生产过程采用计算机进行集中控制和调节,实现生产过程全流程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可视化。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多方面入手,建成了绿色低碳洁净的球团生产线。  相似文献   

12.
陈荣 《烧结球团》2023,(2):108-114
竖炉球团烟气以其成分复杂、温度低、SO2质量浓度高、流量波动大等特点,对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的流场分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循环流化床的脱硫机理以及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采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重点研究文氏管布置、塔内扰流环、除尘器导流板对循环流化床流场的影响;并结合某钢厂球团烟气改造实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仿真分析的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在脱硫塔烟气入口对称布置文氏管后,气流的速度偏差减小到5.70%;在塔内增加扰流环后,速度突变增加到9.80 m/s;在布袋除尘器入口增设导流板后,各分室的速度偏差减小到7.53%,上述改进均满足设计要求。项目投产后,球团烟气中SO2、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别小于20、5 mg/Nm3,优于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并能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钢铁行业烧结烟气排放标准、排放特征和现行污染物控制技术,分析了国内外先进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活性炭(焦)吸附工艺、湿法脱硫除尘+选择性催化还原协同净化技术、循环流化床多组分污染物协同净化工艺、高性能烧结废气净化工艺、新型密相半干法烟气集成治理技术等工艺的技术思路、特点和存在问题等,并针对钢铁行业的实际需求对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焦化行业的飞速发展,焦化烟气中含有的大量SO_2、NO_x排放到空气中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国家对冶金焦化行业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排放要求.文中从焦炉烟气中SO_2、NO_x的产生机理、前端治理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论述了焦炉烟气的减排方法,并着重介绍了一种烟气深度除尘及脱硫脱硝耦合治理技术,该工艺成本低廉、除尘脱硫脱硝效率高、反应产物为硫酸和氮气,不产生二次污染物,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天津天铁冶金集团炼铁厂360 m~2烧结机烟气干法脱硫除尘装置的技术原理、工艺特点和优势,与湿法脱硫工艺进行了对比。该装置脱硫及除尘效果良好,经过脱硫后排放的烟气SO_2浓度在20 mg/Nm~3以内,脱硫效率达到97%以上,出口粉尘排放浓度达到10 mg/Nm~3以内。  相似文献   

16.
马银华  党平  崔晓波 《鞍钢技术》2021,(1):33-35,39
介绍了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炼焦部7m焦炉烟气排放现状,阐述了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工艺选择、工艺原理和技术特点.通过应用SDS干法脱硫+布袋除尘+中低温SCR脱硝技术,焦炉烟气SO2和NOX排放浓度分别达到了8~10 mg/m3和100~120 mg/m3,颗粒物排放浓度<10 mg/m3,均符合国家超低排放标准要求,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八钢四座6.5m顶装焦炉烟气治理工艺采用的活性焦联合脱硫脱硝工艺,以及脱硝段采用CSCR(活性炭选择催化还原)技术。该烟气治理工艺投运后,烟气排放指标SO_2≤30mg/m~3,NO_X≤150mg/m~3。  相似文献   

18.
王梁 《冶金设备》2023,(1):62-65
主要论述了烧结烟气内循环工艺对活性焦脱硫脱硝工艺的影响,烟气内循环工艺可降低塔阻,提高脱硫效率,减少氮氧化合物(NOX)排放,减少粉尘排放总量。烧结烟气循环工艺与烧结烟气活性焦脱硫脱硝工艺联合运用是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烧结烟气SO2排放的严峻形势出发,论述了烧结烟气的特点及SO2的控制方法,介绍了石灰 石膏法、氨 硫酸铵法、密相塔法、循环流化床法、MEROS法和活性炭法等几种典型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的工艺原理,分析了中国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通过研究提出了选择性脱硫方法与实施方案,并论述了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的选定原则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首钢球团厂一系列120万t/a氧化球团生产线脱硫改造采用了脱硫除尘一体化的密相塔半干法脱硫技术,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特点及关键所在。改造实施后,脱硫系统运行稳定,与主工艺同步运行率达100%,脱硫率达90%,脱硫后烟气SO2浓度180 mg/m3,达到了环保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