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松 《通信世界》2004,(19):9-9
3.5G业务给铁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电信市场的竞争加剧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本地接入方式不断涌现,其中采用无线传播方式的35GHz频段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凭借其建设速度快、运营成本低、投资成本回收快等特点,已成为目前解决地区接入困难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接入方式。2001年7月份,信息产业部在五个城市对35GHz频段频率进行第一次招标分配,从此揭开了中国35GHz频段地面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建设序幕。2002年12月,信息产业部在32个省会城市行政区域内,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3.5GHz宽带无线接入的系统配置、频段选择、提供的业务、用户信息安全保证、3.5GHz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LMDS接入技术比较与分析、3.5GHz宽带无线接入的地位、3.5GHz宽带无线接入在中国的招标概况、中国3.5G无线设备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3.5GHz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3.
卫桢斌 《通信世界》2004,(11):44-44
目前,中国的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主要包括3.5GHz固定无线接入、公用频段5.8GHz和2.6GHz本地多点分配业务,芯片技术的进步使得设备集成度提高,也促进了设备调制效率的提高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宽带固定无线接入设备的性价比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4.
1 3.5 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技术特性 1.1 概述 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是一种点对多点、提供宽带业务的无线技术.它适用于中小企业用户和集团用户.可透明传输业务,在基站端与网络的接口为T1/E1、100Base-T、OC-3或V5接口与骨干网相连,在用户端的接口为E1、FR、N×64 kbit/s、POTS、10Base-T、ISDN接口等,可以为用户提供Internet的接入、本地用户的数据交换、语音业务和VOD视频点播业务.可选择基于电路方式、IP方式或ATM方式的设备.3.5 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可用带宽为2×31.5 MHz,需要准视距传播,支持多扇区组网,支持QPSK、16QAM、64QAM调制方式.  相似文献   

5.
李锐 《通信世界》2004,(29):19-20,22
从2001年9月开始在南京,厦门,青岛,武汉,重庆5个城市试点的3.5GHz频段地面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使用频率评选(招标),被认为是我国打破频率行政手段指配,使频率资源走向市场化配置的第步。随后,在2003年2月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包括所有省会城市和部分发达城市的32个城市进行了3.5GHz频率的第二次招标。今年4月是第三次,27个省(区)近300个城市不再以单个城市为单位,而是以省份为单位打包进行。  相似文献   

6.
今年初,信息产业部通过评选(招标)的方式顺利完成了全国32个城市3.5GHz频段固定无线接入系统频率使用权的分配试点工作,这是我国电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32个城市3.5GHz频段地面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启动,必将促进我国固定无线接入市场的成熟和发展,促进接入市场有序竞争的早日形成,为我国电信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无线电》2003,(11):27-28
今年初,信息产业部通过评选(招标)的方式顺利完成了全国32个城市3.5GHz频段固定无线接入系统频率使用权的分配试点工作,这是我国电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32个城市3.5GHz频段地面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启动,必将促进我国固定无线接入市场的成熟和发展,促进接入市场有序竞争的早日形成,为我国电信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首次“3.5GHz频段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使用频率招标”早已尘埃落定,尽管信息产业部对这次招标采取了“积极稳妥推进并低调处理”的办法,但是,这种以招标形式分配频率的做法仍在业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其产生的效应也对电信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对于缺乏接入手段的运营商来说,获得3.5GHz固定无线接入的使用频率,其接入手段将得到革命性的突破;对于那些觊觎电信业务已久的其他企业来说,通过获取无线接入频率而得到经营某些电信业务的许可,对其进一步发展,意义更是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9.
赵苹 《电信科学》2003,19(9):28-30
文章首先介绍了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网络结构、当前国内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按照频段进行区分)的标准化情况、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对频率分配和管制的情况以及3、5GHz固定无线接入的招标情况;分析了固定无线接入的市场现状,各运营商的业务需求和固定无线接入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运营、市场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最后介绍了固定无线接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信息产业部近日决定,继续推进3.5GHz频段地面固定无线接入系统频率使用权的评选试点工作。试点范围由第一批的5个城市扩大到了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等32个城市。按照我国无线电管理、电信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招投标的有关要求,2003年的评选(招标)工作将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来进行,信息产业部已委托国信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全权代理评选(招标)事宜。此次评选(招标)试点工作将于2003年2月底或3月初结束。部3.5GHz固定无线接入频率使用权试点范围扩大到32个城市  相似文献   

11.
刘宇斐 《世界电信》2002,15(6):10-12
德国电信市场自1998年1月1日起全面放开后,竞争加剧。尽管德国积极推动本地竞争,但由于自然垄断性,该市场的竞争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管制的放松使得参与有线电视业务的运营商大幅增加;德国电信仍然是德国固定线路市场的主导运营商;德国移动用户数达到5664万,市场逐渐接近饱和点;2001年德国因特网用户增长明显,用户数位居欧洲第一;目前德国有2个卫星系统为用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互联网的良性发展,要使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集团用户、内容提供商和最终用户构成一条互联网业务价值链,价值链的创建对互联网接入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为公司的Quid-wayTMA8010Expert多业务综合接入平台可构建宽带城域网分组语音解决方案、可平滑演进为下一代网络中的媒体网关、提供窄带价值链、提供唯一号码业务以及实现多业务综合接入。  相似文献   

13.
An encoding system was implemented purely in software for sending H.264 video multicast to mobile devices. The H.264 encoder is a multi-threaded parallel-GOP encoder. It is capable of running in real-time with an AMD Opteron 1.8 GHz dual-core platform in baseline profile at CIF resolution at 1 Mbps-Real-time video encoding is accomplished with aggressive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assembly code optimizations and advanced algorithms. A time control algorithm was developed to quell the mode decision process from spending too much time per frame. Transmission of the audio and video streams is on an IP layer over WiFi and DVB-H. DVB-H is chosen for its power saving and reliability features. Using the IP network, the encoder can be repurposed for applications other than mobile broadcast video.  相似文献   

14.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阐述了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NGN)的系统架构和涉及的相关协议;接着描述了NGN的系统特点;最后论述了待解决的四个问题,包括NGN继承了IP网所具有的缺陷,网络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需要解决,各种协议亟待标准化,新兴的能够吸引运营商的业务还很少。目前软交换技术也仅仅处于摸索阶段,要实现利用软交换来接入各种终端设备、接入各种网络还需要漫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3GPP技术规范组中的第三工作组专门从事3C安全问题的研究,他们制定的接入网的安全规范已经成熟,而网络城安全、终端安全规范还在制定中;3GPP2规范中涉及的安全因素包括接入控制(鉴权)、密钥管理、数据和身份的保密、其它相关规定.以及分组数据网的AAA机制(目前采用RADIUS协议来实现)。相比于2C.3G采用了许多新的安全措施,但是从算法角度、终端角度、与2G的兼容性角度上来看,使用3G仍然存在安全风险,3GPP和3GPP2两种体制将向全IP过渡是目前一个普遍的看法,而3G引入IP技术必将面对IP固有的一些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Mobility management in third-generation all-IP network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t is now widely recognized that using IP as the foundation for next-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makes strong economic and technical sense, since it takes advantage of the ubiquitous installed IP infrastructure, capitalizes on the IETF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and benefits from both existing and emerging IP-related technologies and services. The large-scale support of data services and their integration with legacy services are the common objectives of all wireless efforts termed third generation (3G) and beyond. In these all-IP wireless networks, IP can be deployed in two modes: the transport mode and the native mode. As we show in this article, this duality in the use of IP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network 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It is the extended native use of IP in the terrestrial segment of a wireless operator's domain that more readily allows for building a converged network with multiple access technologies. We then discuss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mobility in the all-IP network. In particular, our focus is on micromobility, and on the issue of seamless localized mobility within the converged network. After reviewing the mobility schemes that have emerged in previous years, we describe a hierarchical mobility management scheme based on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The scheme employs an enhanced type of MPLS routers, called label edge mobility agents, and is scalable, efficient, and flexible. It directly inherits the noted capabilities of MPLS in terms of support of QoS, traffic engineering, advanced IP services, and fast restoration. This scheme does not use nodes that are specific to any given wireless technology, and is well suited for gradual deployment  相似文献   

18.
IP多播是一类重要的基于IP的应用,支持很多业务。无线接入系统使用灵活,作为IP网络的最后一跳,对组网寻址、服务质量构成影响;鉴于无线接入系统存在带宽有限、传输质量逊于有线方式等不足,所以在寻址方面通过合理的无线链路多播机制与IP多播寻址进行映射,在传输质量方面,通过对有线分组进行分片、ARQ、流控等机制,弥补UDP协议无流控、无确认等缺陷,以期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主要介绍了3.5GHz固定无线接入的国际标准化情况以及YD/T 1158-2001《接入网技术要求--3.5GHz固定无线接入》行业标准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