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特长隧道通风系统选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珊瑜 《地下空间》2004,24(1):75-79
介绍国内外特长隧道通风系统设置现状,分析了影响通风系统形式的相关因素,并以目前国内某一特长水域公路隧道的通风设计方案比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特长铁路隧道通风系统运营费用,优化防灾通风方案,本文根据通风网络解算基本理论,分析了隧道防灾通风气流组织情况,计算了隧道火灾引起的附加阻力,采用矿井通风网络解算程序MVNS2.0对某隧道进、出口及斜井射流风机在不同组合模式下的防灾通风进行了风网解算。结果表明,利用风网解算软件对特长铁路隧道通风系统进行多方案分析,可以提高通风系统计算效率,合理确定风机组合方式,减少通风系统装机功率。  相似文献   

3.
在公路建设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特长公路隧道的施工数量越来越多,为保证特长公路隧道的施工通风质量,必须加强对特长隧道施工通风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对特长公路隧道施工中的通风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在施工中应采取的通风方式,同时要对特长公路隧道的施工通风需风量进行准确计算,还要保证通风机以及风管选型布置的合理性,同时要加强特长公路隧道施工通风管理工作,才能保证特长公路隧道的通风效果,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隧道工程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深埋特长隧道工程数量日趋增多,为此,应重点关注隧道工程中通风施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对目前隧道通风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隧道工程通风施工方式进行分析,并研究施工方式。  相似文献   

5.
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模式下网络通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模式下的通风技术研究一直是公路隧道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秦岭终南山18km特长隧道的实际情况,将网络通风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特长公路隧道建设制约因素之一的隧道营运通风问题,以湖南雪峰山隧道(7000m)的通风方案为对象,开展全射流风机通风模式、斜(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模式以及送排风口(道)几何参数等的研究和计算分析,并指导该隧道通风的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及其相关的通风用土建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1)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高速公路新建项目中长大公路隧道不断增多,隧道工程建设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隧道通风系统的设计方案也越来越多,通风模式也开始由以往单一的依靠自然通风、射流通风等传统模式逐步向自然通风、射流通风、轴流通风共用的综合通风方向发展,轴流通风开始逐步成为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的主要通风模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根据轴流风机在高速公路长大、特长隧道中的实际应用,阐述轴流通风模式及轴流风机对于长大、特长高速公路隧道通风的重要意义及在实际应用中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王滔 《四川建筑》2015,(3):90-92
文章以博深高速公路石鼓特长隧道为实际案例,从隧道内一氧化碳、烟雾允许浓度、汽车尾气排放量等因素分析隧道需风量,依据需风量对隧道各通风方案进行比选,进而选择最优的通风方案。  相似文献   

9.
刘宇哲 《江西建材》2015,(4):133+135
当前阶段,我国交通网络的建设日益发达,道路建设技术日益发展与进步,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工程在我国交通网络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多,其固然有我国独特地理环境的关系,长隧道与特长隧道工程特有的直线通行、缩短里程以及对隧道周围现场生态环境没有较多影响等优点也使得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工程在我国交通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而在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通风防尘技术对保证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工程的工程质量和使用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以隧道工程的实际施工经验为基础,对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通风防尘技术的应用做出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二郎山隧道运营通风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郎山隧道是我国首次采用平导送风型半横向式通风系统的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具有气候多变、双向交通和洞内汽流复杂等特点。基于通风网络理论建立不同条件下一元流数学模型,模拟交通量变化、行车速度变化、自然风压变化和风机开启台数变化隧道通风系统内风场分布特征,分析阻塞交通流增加及风机开启数量增加时通风系统应付车流阻塞的最大能力。  相似文献   

11.
耿新春 《山西建筑》2014,(7):167-168
以一条隧洞施工通风为例,在计入隧洞回风阻力及损失的条件下,重点从施工通风标准、通风量、通风阻力及风管安装等方面探析了长距离隧洞通风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2.
官田隧道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漳州至永安联络线华安段龙岩境内的一座特长公路隧道,全长2×6.1 km。本文主要阐明了隧道营运通风系统各方案的比选,经计算、分析和论证,确定了技术可靠、投资相对节约的通风方案。  相似文献   

13.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进行了火灾通风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不同纵向通风方案下的气流流动和火灾下游温度分布分析,评估了各通风方案所能达到的效果。比较数值模拟结果和相关的模型试验,发现模拟计算结果取得了满意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结合宝塔山特长隧道施工图的设计,从隧道特殊灯光段的设置,反向车行横通道的设置,竖斜井的设置等方面探讨了特长隧道的设计,积累了特长隧道的设计经验,从而进一步促进特长隧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摘 要:为了解决特长海底隧道发生火灾时的排烟问题,提出利用服务通道和联络横通道辅助送风的通风方案。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建立隧道火灾通风模型,通过研究通风排烟时服务隧道内补风量与横通道开启数量对火灾烟气的控制效果,确定通风系统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火灾发生时,事故隧道内纵向通风风速2 m/s,同时开启火源上游3 个横通道,并在服务隧道两端各施加1.3 m/s 纵向通风风速,既可将烟气控制在火源一侧,同时不影响人员安全疏散,其控烟效果与通风网络解算结果一致。采用横通道辅助送风的通风方案,控制特长海底隧道内火灾烟气蔓延是具有理论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高海拔环境下特长公路隧道的服务隧道防烟通风策略及人员疏散通道最佳间距,采用FDS和Pathfinder建立了主隧道+服务隧道的通风排烟及人员疏散仿真模拟平台,分析50 MW火灾规模下隧道内烟气运动规律及人员疏散过程,基于克拉尼公式和FED准则综合判定ASET(可用安全疏散时间)。针对低氧气环境下人员运动效率低下的这一背景情况,对人员疏散速度进行折减,进一步确定RSET(必须安全疏散时间)。结果表明:服务隧道内纵向风速1.6 m/s可保证服务隧道内1 200 s时间范围内无烟,考虑高海拔地区火灾增长系数的折减,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呈现为“W”形,下游200 m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最少,结合人员必须安全疏散时间分析,人行通道间距宜设置为200 m。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有效且经济地对双洞单向公路隧道联络通道的设置间距进行确定,本研究首先结合PHOENICS计算软件建立了某特长双洞单向公路隧道的计算模型,并对隧道内的火灾烟雾场及温度场进行了模拟研究;进而以修正的Crane模型及FED死亡模型为基础,以“高温-CO”叠加伤害为原则,通过微元积分的手段对火灾温度及CO浓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从而推导出了人员逃生过程中的生命损失值模型;再以荷兰学者在Benelux隧道内所进行的火灾人员疏散实验研究为基础,结合蒙特卡洛法给出了逃生人员的疏散时间及疏散速度的分布情况,最终将以上所得研究结果进行联立,得出了“联络通道间距—人员死亡概率”关系曲线。研究表明:双洞单向公路隧道发生火灾时,其通风风速超过临界风速时才会有利于下游温度及CO浓度的控制,否则通风将会对下游人员的逃生形成负作用。当环境风速为0 m/s且逃生距离为200 m时,人员逃生失败概率为1.008 65%;当环境风速为2.0 m/s且逃生距离为400 m时,人员逃生失败概率最大,其大小为3.319 91%。最终结合风险评价等级得出了长大双洞隧道联络通道间距应小于320 m为宜。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非恒定流理论,提出了隧道空气附加阻力的计算方法,分别推导了列车部分进入隧道、全部进入隧道、部分驶出隧道的空气附加阻力解析计算公式;研究了列车在隧道内不同运行时刻的空气阻力变化规律,并全面阐述了隧道长度、隧道净空断面、列车长度、列车运行速度等因素对隧道空气阻力的影响;分析研究了隧道坡度折减系数与隧道长度、净空断面、机车牵引能力的相关性,得出了大断面隧道的坡度折减很小或无需折减的结论,对长大及特长隧道的选线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特长铁路隧道紧急救援站横通道内风流分布特性是救援站结构形式和防灾通风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本文针对某一单洞双线隧道平导救援站工程,深入研究紧急救援站横通道内风流分布规律,以及不同防灾通风系统和自然风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紧急救援站横通道内风速分布呈现出W型,中部和两端横通道内风速较大,沿两侧风速相对较小。自然风对横通道内风速分布有一定影响,靠近自然风入口一侧大部分横通道内风速显著增大。建议在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基础上,可适当减小救援站中部和两侧横通道面积以及减少相应横通道内风机配置。  相似文献   

20.
李笔全 《山西建筑》2012,38(7):200-201
以陕鄂界隧道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特长隧道监控量测方法之一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的测量方法和原则,通过对实际量测数据进行分析,使得围岩支护参数的调整有了可靠的依据,为今后同类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