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
建构性与范导性之划分表明:对于理念X,"X存在"并非"X有意义"的必要条件;X之意义是启迪实践,而非断言事实。在自然科学中,整体自然观与目的论都是范导性的理念,它们激励着人们在经验研究中提出假说和实验,具体地为自然寻求统一和完整的解释。在道德实践中,理念激励着人们去遵循道德法则,就好像理念存在似的。在形而上学中,在建构性与范导性之间的混淆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先验幻相。在超验领域,理性之建构性原则失败了,但是范导性的原则继续承担着表象之根基(作为物自身)与实践之指引(作为理想)的双重作用。可以说,在康德的建构性—范导性之划分里留存着一种现代的希望:理性是不死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4)
当代技术哲学在经历"经验转向"之后,开始把技术人工物作为分析的学术焦点之一。按照荷兰学派的研究纲领,技术人工物包含结构和功能双重独立属性。但当考虑结构—功能关系时,却发现分析上存在诸多困难,此即技术人工物在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是硬问题,是因为目前人们启用的构制理论和随生理论,均采取了结构—功能二元论描述方法。其实,就技术人工物来说,技术哲学应采取一元论解释方法,将功能(甚至非功能)意义作为被解释对象,而把与此相关的一切因素,如结构或物性、目的或意向、使用和背景等作为解释要素。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避免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而且能够诉诸人对技术人工物的经验和使用背景,在物性与意向之间,围绕其功能和非功能意义做广泛解释。在这种意义上,技术人工物与自然物的不同,便不再是如亚里士多德那样指认的外在目的或功能特征,而是被赋予的包括功能和非功能意义的内在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
着眼于意向性的敞开性维度,海德格尔将《逻辑研究》中被理解为充实上的一致性的存在概念诠释为去蔽,以此获得了被胡塞尔在认识论研究中错失了的自身被给予的存在。但在其对胡塞尔的批判中,作为生存论建构之镜像的超越论的绝对存在却被压抑了,同时被压抑的还有他本人一早就确立的单义的最高存在与超越的一所建构的存在之间的根本差异,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通过重新诠释"无"所实现的思想转向的实质就是返回单义的最高存在。单义存在为他的尼采批判和四方域的建构提供了基础,但这种环形存在仍然可以在数学形式上获得理解。在思的范式上,现象学急需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6)
在试图探寻《资本论》可以被哲学解释学解读诠释的意义上,可以采用"双向解释学"研究法,即一是从哲学解释学的视阈对《资本论》进行当代性解读,以解释学原理寻求文本理解的"当代性"经验,让哲学对话在"重新理解"中发生;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观点论述中探寻其所蕴含的解释学方法,在"实践哲学"的本质中寻求自身的理论生长点,让哲学对话在"深入挖掘"中开展。但必须指出,这种解读并非马克思主义向哲学解释学的趋同,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原则出发,寻求研究方法的"内在"包容性,以一种平等的、互相理解的姿态,把对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文本研究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向前。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9,(23)
建筑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核心,不仅可以影响到整体设计方案的最终效果,而且能够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效能。而建筑空间构成要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运用则是整体设计工作的核心要点,应当提高对这部分工作的关注。本文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推进其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运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4)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交往实践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形成关系的动态过程。主体间性是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发生的作用方式。因此,主体间性与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道德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主体间性活动。1本文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探究当下德育内容的现状,发现问题所在,试图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构成体系下,强调几何抽象的点、线、面、体是最基本的视觉造型元素。其中,"线"作为建筑语汇,具有造型、表意和组织等多种功能,在建筑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用理性和抽象的方法,从构成视角出发,分析了西方现代建筑创作中关于线性要素与建筑的结构、形态、空间以及秩序等构成层面的关联性,探究其形式表现背后的构成逻辑,从而开阔建筑创作视野。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
综观《庄子》全书,其对"独"的强调是显而易见的,而"独"这一观念在庄子那里常用来表达个体性的规定,它在本体论上以"德"为根据,在确认个体之存在的前提下,又突出了个体的独特性或唯一性。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个体呈现为物,物不仅由德以生,因德而独,而且因其独而殊,于殊彰显独。在社会领域中,就人的存在而言,个体指的是个人。作为个体的人是"形"与"神"的统一:外在之"形"展示着内在之"神",内在之"神"从本质上规定着外在之"形"的呈现,而"形"与"神"的统一,即"性",则构成了人独特的个性品格,亦使得不同的个人均具有自身独特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并且不可被他人所替代。由此,人之独得以突出出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5):72-75
汉代整个思想文化界对"物"有了新的认识,"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和结构中,物和物、物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大大推进了汉代人对于身边物的运动、现象以及表征的精微观察,发展了一种属引相续的联想和类推的思维。赋作家在赋作中注入了"体物的精神",以三种特别的方式纂组成文:摹物通过汉字的声形之美极尽刻画物的形貌;感物以"五行""阴阳"等特殊的描叙方法使物也具有了生命性德;类物是一种以物象作为语料所进行的语言复制,为汉赋的语言生产制造动力。这种"体物"的精神成就了汉赋巨丽宏伟的气势,华美炫丽的语言和与天地参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8)
自我教育主客体问题研究中尚存在不少论争,其纠结在于"主体或客体是否必定为整体的系统的人"。这直接关系自我教育主客体问题研究本身的真伪。自我教育研究中引入"主体"和"客体"这一对哲学范畴,既是尊重客观事实之举,也是化解理论纷争之需。作为自我教育的两项基本结构要素,自我教育主体和自我教育客体是如何生成的,其本质规定各是什么,辩证统一如何实现,这构成了认识论视野下自我教育研究的逻辑进路。开展自我教育认识论研究,对于提升自我教育实践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