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锂离子电池报废量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23年,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将是一个超过300亿元产值的新兴市场,其中,锂资源占可回收金属价值的一半。为探索锂资源高效回收技术,基于现阶段研究热点,讨论了以废旧锰酸锂电池正极材料、废旧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废旧锰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原料制备锂离子筛的方法;探讨了废旧锂离子电池中各类杂质成分对锂离子筛性能的影响;阐述了锰系锂离子筛技术在废旧锂离子电池的锂回收、盐湖卤水提锂和化工制药废水提锂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分析得出,锂离子筛的应用能够增加锂盐回收率与回收纯度,降低技术成本,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徐超 《天津化工》2024,(1):112-115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动车辆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重要能量存储装置。为确保电池的安全性、性能和寿命,准确估计电池的状态-of-charge(SOC)和预测其循环寿命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锂离子电池SOC估计和循环寿命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提出改进方案,使锂离子电池SOC估计和循环寿命预测得到优化,确保改进后可更准确、实时地完成SOC估计和循环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以各种人造石墨制品的加工切屑碎为原料制备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特征,探讨改进其电化学性能的技术方法。本文取5种人造石墨粉制备负极材料,并测试分析其电化学性能。分析认为石墨制品切屑碎均有电化学活性,但因其自身石墨化度、杂质含量以及制粉过程中高强机械研磨导致表面结构缺陷,影响电化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对接头电极经过清铣表面附着的杂质后的切屑碎整形、球化以及适当的表面改性处理,能够得到与针状焦负极材料性能相近的中高端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4.
王志刚 《化学工业》2011,29(8):12-17
我国锂离子电池需求旺盛,但用于配制该电池电解液的六氟磷酸锂,因国内产品杂质含量高,尚需进口。讨论了工业化生产六氟磷酸锂的方法、国内外六氟磷酸锂及其下游锂离子电池的行业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杂质的影响及其脱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震  孟庆义 《山东化工》2003,32(3):41-43
介绍了有机电解液制备过程中各种杂质的来源、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及脱除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东北大学和东京大学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首次用家用防虫剂原料——大环状有机分子萘,开发出一种全固体锂离子电池的负电极材料。用这种新材料(CNAP)制成的负极电容量比石墨电极高两倍,且经过65次冲放电后仍能保持原来的大容量状态。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储能技术,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都离不开锂离子电池。目前,在各种充电电池中,锂离子电池能够提供的电容量最大。由于市场需求巨大,各国研究者争相开发锂离子电池的基础材料,而负电极材  相似文献   

7.
周宇  邓哲  黄震宇  沈越  黄锴 《硅酸盐学报》2022,50(1):84-100
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化学储能器件,其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问题备受关注.负极材料表面析锂是锂离子电池常见的失效原因,因此也是相关产业界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封闭式外包装,许多常规的检测手段无法直接应用于电池内部,导致析锂检测成为了锂离子电池行业的难点问题.针对该问题,从构造特殊原位电池、外部特性推测...  相似文献   

8.
曹胜先 《塑料科技》2013,41(8):94-97
介绍了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特性和类型。重点介绍了国内外聚烯烃隔膜的发展现状,通过专利和文献的检索了解到以聚烯烃为原料生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发展历史和目前国外对锂离子电池隔膜开展研究较活跃的国家,最后介绍了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生产技术和国内市场情况,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充电电池,磷酸铁锂是锂离子电池中占比最大的正极材料,高温固相法是制备磷酸铁锂最主要的方式,而原料对磷酸铁锂的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高温固相法制备磷酸铁锂的专利技术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制备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料种类和粒径,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隔膜的热收缩率是指隔膜加热前后的尺寸变化率,是评价隔膜热性能的重要指标,锂离子电池要求隔膜的受热收缩率小,否则会引起短路,引发电池热失控,因此准确检测隔膜受热收缩率,对隔膜高温性能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锂离子动力电池是为新能源汽车、储能技术提供能源的部件,也是推动电力生产变革、能源结构转型的动力。当前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性能的检测,受到多种外在环境、仪器设备、检测样品和检测方式的影响。主要对影响锂离子电池电性能检测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电池检测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电池级碳酸锂是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以及电解液的关键核心原料本文分析了电池级碳酸锂产品中磁性物质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降低磁性物质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日本索尼公司的换代型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锰酸型锂离子电池,1999年即可投放市场。这种电池的正极材料,由于使用了价廉的锰替代稀有金属钴,可使制造成本大为降低,从而可降低销售价格。在制造过程中,只需改进一下该公司现有的一条制造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就能进行批量生产锰酸型锂离子电池。同从前制造钴酸型锂离子电池相比,其制造成本可降低几成。锰酸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为锰酸锂,而从前使用的是钴酸锂,钴酸锂电池虽然蓄电效果好,合成也较为简单且易于生产,但制成品的成本很高。而使用锰代替钴,可使材料费用节省近半。索尼公司…  相似文献   

1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型锰酸锂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因价格昂贵、原料有限、污染严重、有毒性,以及其过充不安全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在大容量和大功率电池中得到应用.尖晶石型锰酸锂以其良好的安全性能以及低廉的成本,成为了锂离子电池在动力领域替代钴酸锂的理想的正极材料.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型锰酸锂的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同时对尖晶石型锰酸锂作为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发展迅速,珠三角地区有上百家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家。由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过程条件要求苛刻,电池内部结构材料具有特殊性,稍有不慎,可导致充电后续工序发生爆炸火灾事故发生,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东莞市凤岗镇一起造成亡5人的锂离子电池工厂火灾案例,阐述锂离子电池的分类、原理,对日常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火灾预防和事故扑救都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锂离子电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动力软包锂离子电池在锂离子电池中占比达30%以上,3C类占比60%以上。锂离子电池铝塑复合膜是软包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锂离子电池结构中技术难度最高的材料之一。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铝塑复合膜的市场状况和技术研究进展,从结构组成、市场分析、技术要求、原材料国产化、专利分析、发展前景6个方面介绍了锂离子电池铝塑复合膜的发展趋势,阐明了铝塑复合膜技术难点,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废锂离子电池中不仅富含我国高对外依存度的关键金属,还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具有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属性。推进其高效循环利用是保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锂离子电池组成结构复杂,有机物成分变化大、种类多,常规的火法和湿法冶金过程容易产生二次环境危害,不利于资源的清洁循环利用。热处理作为保障废锂离子电池中有价金属资源有效回收的重要技术,近年来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热处理技术具有二次污染小、设备简单、过程易放大、经济性高等诸多优势。结合热处理技术对废锂离子电池回收中的污染物进行源头治理,既能实现清洁生产,也能强化后续深度处理。本工作立足于行业现状和战略需求,重点讨论了废锂离子电池预处理中的污染物产生、迁移和转化规律,对比总结了热处理在杂质去除和污染防控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同时,对废锂离子电池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系统分类,总结了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物质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交通、电子产品、储能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和深入,对锂离子电池的添加剂的研究也迅速发展,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添加剂在其性能、技术等方面的指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碳酸亚乙烯酯(VC)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添加剂,它不仅能抑制溶剂分解,增加溶剂稳定性,而且能促进形成SEI膜,显著地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本综述是在对已被证实的研究进行系统性分析,对已有文献资料进行提炼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气相色谱检测分析之后形成的。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锂离子电池的添加剂VC都将是锂电池研究中重点和热点领域。  相似文献   

19.
降低磷酸盐中磁性颗粒物质含量是满足新能源(电池用)磷酸盐产品的要求。从磷酸盐产品中磁性颗粒物质的来源入手,对生产原料、生产工序、输送包装、设备检修等生产环节进行分析,找到存在磁性颗粒物质的隐患,并提出了对生产原料降磁,加强设备运行、检修后的除磁管理,在输送点设置除磁设备,使用除磁器对磷酸盐终端产品除磁等措施,以保障电池用磷酸盐产品达标。  相似文献   

20.
锂离子电池是电动汽车当中常见的一种电池,做好锂离子电池SOC技术检测工作能够全面提升电动汽车质量,并且能够全面保证电动汽车在实际使用期间的各个方面性能,从而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大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