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Φ10 mm四切分螺纹钢在轧制过程中出现的的弯钢问题,从水箱冷却、钢尺寸、加热温度、倍尺剪切参数和喷嘴磨损5个方面分析了产生原因,提出了解决弯钢问题的改进方法,使冷床上的弯钢现象明显减少,节省了停车处理时间,保障了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控制冷却工艺对Φ6.5 mm的65号硬线盘条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吐丝后盘条以大于10℃/s的冷却速度冷却至600℃,然后在索氏体区等温冷却时,金相组织中索氏体化率高。从而确定了Φ6.5 mm的65号硬线盘条的控制冷却工艺,并以此指导Φ6.5 mm65号硬线盘条生产。  相似文献   

3.
李军  杨家勇  王莉萍 《河南冶金》2005,13(3):39-40,42
对信钢轧钢Φ370mm二辊立轧机发生轧辊隔槽断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峰  寇沙沙  王亚男  刘莉 《包钢科技》2018,44(1):58-61,95
ER70S-6焊丝钢自Φ5.5mm预冷拔至Φ1.2mm,在拔至Φ1.3mm时出现脆断现象,其中脆断部分均为笔尖状断口。通过金相、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扫描电镜检测分析,焊丝钢脆断的主要原因是成分偏析及轧制过程中冷速过快造成硬质块状马氏体的产生,硬质块状马氏体组织在拉拔过程中因不随基体变形在其周围产生大量裂纹,变形较大时发生脆断。  相似文献   

5.
针对38CrMoAI渗氮钢特性,制定合理的轧制工艺和STELMOR冷却线工艺,成功轧制出Φ6.5mm,Φ8mm,Φ9mm,Φ10mm,Φ12mm等规格线材。  相似文献   

6.
从H13钢和H11钢Φ130~150 mm热轧材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及探伤合格率的对比分析得出,平均V含量从0.5%提高到1.0%是导致探伤不合格的关键性因素。根据缺陷分析结果并结合Φ380 mm连铸圆坯低倍组织,得出导致H13钢探伤合格率低的原因是连铸坯中心缩孔在轧制过程中未焊合。通过改进连铸工艺和轧制开坯工艺,将拉速从0.58 m/min提高至0.65 m/min, S-EMS从650 A/5 Hz改进为200 A/8 Hz,开坯增加6,8,9道次压下量从原~60 mm至70~85 mm,将Φ380 mm坯型更改为Φ500 mm,使Φ130 mm H13钢探伤合格率从原来50%左右提升至99.8%,Φ150 mm H13钢探伤合格率从原来15.5%提升至97.2%。  相似文献   

7.
对100t BOF-LF—165 mm×165 mm方坯连铸-热轧至Φ14 mm-冷拔至Φ12 mm的低碳高硫易切削钢(/%:0.07C,1.24Mn,0.06P,0.39S)冷拔材开裂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得出该钢在冶炼连铸过程中由于卷渣、氧化等原因造成钢坯内部缺陷是材料冷拔纵裂纹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连铸过程结晶器冷却水量,二冷区采用弱冷工艺,比水量0.83 L/kg,拉速1.5 m/min,无氧化保护浇铸及采用1300℃粘度为0.6 Pa·s专用保护渣等工艺措施,有效避免冷拔纵裂纹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三钢在生产SWRH82B过程中存在的金相组织不理想、通条性能波动等问题,从冷却工艺着手,分析了影响Φ12.5mm SWRH82B金相组织及通条性能的因素,并制定了改善金相组织及通条性能的工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9.
针对全水平机列四切分轧制工艺生产Φ12 mm热轧带肋钢筋时出现的K1架次成品孔型频繁爆槽的问题,对产生爆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孔型冷却系统、孔型布置做了相应改进,严格控制了"黑头钢"和轧件头尾尺寸,最终解决了K1架次频繁爆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祖超  史盼盼 《河北冶金》2011,(11):33-35,48
针对Φ12 mm热轧带肋钢筋四线切分生产工艺中精轧机组导板粘钢、切分架次出口堆钢、成品架次出口堆钢、轧槽磨损严重等问题,通过改进轧辊材质、控制轧辊轴向串动及弹跳等措施,实现了Φ12mm热轧带肋钢筋四线切分轧制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1.
我厂HGX—3吨三相电孤炉采用卤水镁砂打结炉墙,日开2—4炉,月产钢水约300吨,主要生产碳结钢和低合金钢铸件。炉壳原有水冷部件为:炉壳加固围水箱、炉门水箱、出钢槽水箱。由于炉门水箱和出钢槽水箱对炉墙维护效果不大,此两处炉墙镁砂脱落严重,出现缺口,使炉墙整体性被破坏,间断生产  相似文献   

12.
含硫45钢(/%:0.42~0.50C,0.17~0.37Si,0.50~0.80Mn,≤0.035P,0.035~0.045S)的Φ44 mm轧材探伤合格率低,轧材表面存在裂纹缺陷,通过分析是由150 mm×150 mm铸坯缺陷导致的。对铸坯表面酸洗发现裂纹缺陷,采用金相显微镜对裂纹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是由结晶器铜管R角太小、角部冷却太强、保护渣熔化不好、传热和润滑效果差以及二次冷却不均匀导致的。通过对结晶器铜管、保护渣及二次冷却水量进行工艺优化,改善结晶器冷却传热和二冷段喷淋冷却效果,提高铸坯冷却均匀性,使得铸坯缺陷明显改善,轧材合格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酒钢标准型斯太尔摩冷却线生产ER70s-6焊丝钢的实验研究,给出了在标准型斯太尔摩冷却玫上生产缓冷型焊丝钢的可行的生产工艺,实现了高线Φ5.5mm焊丝钢在标准型斯太尔摩控冷线上正常生产达到可一次拉拔至Φ1.2mm质量指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天钢集团公司的6流150mm×150mm方坯连铸机生产高硅含钒钢40Si2MnV时多次发生漏钢事故的现状,开展了稳定浇铸40Si2MnV钢水的工艺研究。通过分析,确定漏钢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Si在局部富集、结晶器保护渣性能异变和浇铸过程中结晶器冷却不均等。通过对精炼冶炼氩气供给制度、连铸冷却制度的优化及规范保护渣的保存与使用,得到了连浇22炉40Si2MnV钢水而未发生漏钢停流事故的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宣钢二钢轧厂Φ6.5 mm硬线钢盘条在客户拉拔至Φ1.8~3.0 mm时断丝比例偏高的问题,分析了主要原因。通过采取提高转炉终点拉碳、控制精炼成分的命中率、降低中间包钢水过热度、调整轧钢加热温度和吐丝温度、加强工艺过程控制管理等措施,铸坯的内部缺陷减少,硬线钢盘条的气体含量有所减少,断面收缩率大幅度提高,得到了用户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针对45#硬线由Φ6.5 mm拉拔到Φ4.6 mm时发生断裂的问题,分析了其拉拔断口及表面裂纹形貌,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对其金相组织、夹杂物及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5#硬线钢中存在大颗粒脆性夹杂物,降低了盘条表面的强度和塑性,使其在拉拔过程中出现横裂纹,继而引起拉拔断裂,盘条表层组织不均匀也增加了盘条断裂机率。提出了夹杂物控制和金相组织改进措施,改进后盘条拉拔到Φ3.8 mm时的断丝率不足1.5%。  相似文献   

17.
结合带肋棒材的生产经验和线材轧机的工作特点,对Φ6mm、Φ8mm、Φ10mm和Φ12mm四种规格带肋盘圆的孔型系统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合理的轧制工艺制度,同时,采用标准斯太尔摩冷却工艺对轧后产品进行冷却控制.为进一步保证工艺制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分别对辊径尺寸的配置、吐丝温度和冷却速度等进行了实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红  靳熙  连志恒  袁二伟 《河南冶金》2012,20(3):43-44,50
针对安钢集团公司Φ260 mm机组切分工艺生产现状,根据高速钢轧辊材质特点,确定了具体的轧辊加工和轧槽冷却要求方案,为高速钢轧辊在棒材切分轧制中应用提供了生产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宣钢生产的45号含铝圆钢,特别是Φ55 mm、Φ70 mm圆钢的表面裂纹突出的问题,采用跟踪实验、系统取样、综合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现行生产的45号圆钢的质量原因从宏观形态、铸坯缺陷、洁净度等进行了分析。根据上述试验研究结果,通过采取改善出钢挡渣、加强钢水脱氧,改善连铸保护浇注等措施,使宣钢45号圆钢的表面裂纹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淮钢生产碳素、合金结构钢、锚链钢、轴承钢、齿轮钢及低合金高强度钢生产流程为80 t转炉-90 t LF-100 t RH-喂线-Φ380~Φ600 mm圆坯CC工艺。中间包容量40 t,自动控制弧形管式结晶器液面,喷水+气雾2次冷却,M-EMS+F-EMS电磁搅拌,连铸机拉速0.3~0.8 m/min,年生产能力120万t圆铸坯。文中介绍中间包、结晶器、电磁搅拌、二次冷却的设备特点和相关工艺的优化和圆坯冶金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