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昉 《风景园林》2020,27(12):63-68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城市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给人类的生存和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合理的景观规划可以减缓气候变化,使人居环境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剖析气候变化对景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梳理德国景观规划针对气候变化的因应策略。德国景观规划在面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直接与间接影响时坚持生态优先,通过情景假设、监测更新等机制灵活应对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规划内容,综合考虑气候变化的各方面影响,确定应对措施。德国景观规划编制、调整、实施等方面经验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景观规划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7年随着《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出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且生态环境脆弱,正在建立的国家公园极易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且我国关于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较少。美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较为完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有较为深入的探索。通过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法,以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和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分析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与经验,并从气候监测、国家公园管理、适应性规划以及环境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建议,使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日本商店街的发展变化是日本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案例之一,它的产生发展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化,我国的骑楼以及檐廊与它有许多相似之处,文章通过剖析它从传统商店街一步步发展变化至今的过程,期望能为我国的传统街区改造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6  
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笔者论述了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从理论研究、行动计划两方面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既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纵观世界上多个国家气候变化应对历程发现,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者与探索者。而面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中国国家公园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缺乏系统的应对战略。选取国家公园气候变化应对开展较早、体系完善及具有特色的6个国家和地区,梳理其战略、政策与实践经验,从科研、减缓、适应和教育4个方面总结其应对途径,并提出中国国家公园气候变化应对的4条路径:充分凝结共识,鼓励多方参与;夯实科研基础,形成前沿基地;战略规划指导,分级分区落实;适应减缓并重,提升气候能力。  相似文献   

6.
Climate change is likely to affect how society will function in this century. Because climate change effects may be severe, a next step is to study not only the effects on natural systems, but also the effects on built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in response to anticipated effects, the adaptation of those systems. Studies that discuss interconnected infrastructures, society's backbones, in light of climate change are emerging. We apply a socio-technical systems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our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possible adaption strategies for the coming decades. We use this perspective to collect and describe the literature on adaptation of infrastructures to climate change. We find that the analysed papers predominantly focus on specific geographic areas and that various types of impacts on and interdependencies of built socio-technical systems are recognized, not only for energy and transport, but also for water infrastructures. A missing step is the modelling of adaptation measures. Recent literature enables an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adaptation, which should be expected in the coming years.  相似文献   

7.
自然保护地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显著的客体,也是气候变化适应性应对的重要载体。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亟须探索自然保护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路径。以新西兰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经梳理分析,初步总结得出对我国自然保护地适应性应对的5点启示:建立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构建动态规划体系和方法,提高响应能力;全面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抵御能力;重视游憩变化与设施安全,降低利用风险;加强科研监测力度与广度,夯实应对基础。  相似文献   

8.
徐海韵  刘栗  丁鹏   《风景园林》2022,29(10):53-66
气候变化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面对该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从业者关注了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bA)概念,将其作为管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提高生态系统服务适应能力的高效并且可持续的手段予以推广。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EbA措施在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建设中在多尺度上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规划实践。通过定性方法弥补EbA在城市多尺度气候适应计划实践这一领域应用研究的缺失,以欧洲著名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以及欧洲绿色首都哥本哈根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EbA如何纳入当地气候变化适应计划并在多个尺度上予以实施。回顾了EbA发展与其在欧洲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哥本哈根市气候变化适应政策以及EbA在市域、社区、单体建筑3个尺度的合作应用,并且通过分析哥本哈根市第一个气候弹性社区的案例,阐释哥本哈根市如何通过政府、企业、公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规划将EbA措施应用于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建设。最后,总结了哥本哈根市多尺度气候变化适应合作规划中的EbA实践经验:1)项目前的深入数据准备和分析;2)EbA措施与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的紧密结合;3)多个利益相关方协调,促进公众参与。加深了对EbA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的理解,并在面对气候变化挑战问题上,为包括中国城市在内的其他城市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气象参数是建筑能耗模拟的基础,随着全球气候异常变暖,必将对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产生重要影响。进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建筑能耗模拟,必须首先开展未来模拟气象参数的研究。根据TMY2模拟气象参数模式提出了节能分析气象年(AEEMY)模拟气象参数模式。使用了3个气候模型预测了中国建筑热工分区代表城市未来2021-2050的30 a气象参数。使用AEEMY模式得到了1971-2000年和2021-2050年代表城市的建筑能耗模拟气象参数。应用DOE2模拟软件对中国各气候区的居住建筑在2种气候条件下进行了建筑能耗模拟。验  相似文献   

10.
In the global action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urban open green space is one of the main spatial objects that can be used to effectively mitigate greenhouse gases and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mate adaptive policie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governance strategies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s of urban open green space as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in European countries. Then, taking the Central City of Beijing as a case, the paper explores its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distribution of urban open green space, and climate governance operation based o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in China. Further, with the digital technologies of GIS and RS, it analyzes the nature and related governance demands of urban open green space and then divides the Central City of Beijing into four governance zones, following whi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limate policy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each governance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