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紫砂造型艺术是紫砂的基础、紫砂的根源,所有的一切与紫砂有关的文化,都要从造型说起。"莲瓣壶"的造型让人感觉既有深浅不一的阴阳凹凸变化,秩序井然而又错落有致,给人以节奏感和韵律美,又有着莲花各个元素部件的协调搭配,上下相承、和谐统一,俯瞰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莲花,给人以清心愉悦之感,让人在观赏此壶的时候进入一种心平气和、禅茶一味的心灵归宿和思想境界,这也是作者创作设计此壶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单志兰 《江苏陶瓷》2021,54(1):74-75
当紫砂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时候,紫砂器从实用的功能已经升华到了精神艺术的享受,引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同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紫砂艺人对于生活的观察和生命的体验,折射出我们禅茶一味的思想境界.紫砂艺人充分利用紫砂丰富的肌理、可塑性和自然的颜色,把天人合一的朴素道理融入其中,从整体上来看紫砂作品"菩提壶",器型的设计非常到位,既实用又充满了装饰感,上面的纹理树节和细节处理,借鉴了传统的"梅桩壶"等经典花器的制作手法,尤其是绿叶的设计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叶脉清晰可见,让我们在使用此壶的过程中,感受到禅茶顿悟的体验和对于明天更好的向往和期待.  相似文献   

3.
郭占华 《江苏陶瓷》2011,44(3):61-62
"无为茶、自然品、天赐修心与众家,禅茶一味""有型壶、古层砂,地藏神韵乾坤大,道壶百益"远至神农,近至今朝,茶香依旧,壶品万千,承播四方之文明。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提到茶的起源,茶树乃茶品类最早的一个物种,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培育与利用茶树,同时原始的茶文化从此诞生。茶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便提到了野生大茶树。如今更有资料证明,野生大茶树遍布中国  相似文献   

4.
宜兴紫砂壶正是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所以成为了广受茶友喜爱的茶座利器,三五好友在喝茶品茗的时候可以禅茶论道,欣赏紫砂壶之美,把玩紫砂壶之雅,不仅身心得到了愉悦和放松,同时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紫砂作品"绞泥石瓢"把传统紫砂筋纹器和绞泥工艺结合起来,在"石瓢壶"的形制之上进行演绎,充分地展示了高超的技艺水准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审美,让我们耳目一新,领略到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此壶严谨的工艺搭建好了端庄稳重的骨架,筋纹的运用增强了壶身的肌肉感,让人感觉非常的饱满有力,然后绞泥的装饰突破了人们对于"石瓢壶"的理解,在这把壶上融合了筋纹、绞泥的工艺,可谓是融合与创新的完美演绎,让人在欣赏紫砂艺术的同时,感受到其中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  相似文献   

5.
清雅,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它虽是抽象的,却常常落实于具体的生活状态中.在这把"清雅壶"上,清雅被主要诠释于两个部分,首先造型方面着意于简约端庄,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清净体验;同时装饰方面取茶诗两句刻于壶身,既提升了壶的文化品位,又使"禅茶一味"的格调在此融会贯通,由表及里地体现清雅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天渊壶     
正"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今天,我设计此壶,名天渊,或作天圆。此壶以椭圆形作壶身,似龙蛋,有破壳而出的状态,双龙盘中卧,阴阳割昏晓。"天渊"取"天圆"为壶身,壶嘴、壶把由壶肩延展天成,张弛有度。壶盖双龙盘踞,一大一小、一仰一俯迎就之间,典雅灵动,简中有繁,古朴匠心,沥血珍作。《周易》六十四卦,乾卦第一。  相似文献   

7.
禅竹     
<正>"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这是李渔在《闲情偶寄》对紫砂的推崇之语。作者状物抒情,生动自然。细节之处精巧细致,尽显制壶功力之高超。禅茶一味,自在明远。  相似文献   

8.
紫砂壶在冲泡茶叶的过程之中,让人可以修身养性,沉浸在淡泊宁静的氛围中,和佛教教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们把佛教的礼仪和茶道文化结合起来,在喝茶品茗的同时也能够三省吾身,听从自己内心世界的召唤,保持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从整体上来看此壶"尘缘",巧妙的设计、精湛的技艺、和谐的器型让人感受到耳目一新,同时从名字中我们也感受到创作者希望把佛教和尘世的关系通过这把紫砂壶传递出来,在"禅茶一味"的氛围之中尽情地放松心态、平复心情,摆脱尘世的纷扰,享受着从容淡定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姜莲 《江苏陶瓷》2021,54(3):51-52
许多的紫砂大师诸如顾景舟、汪寅仙都曾经演绎过竹器紫砂,为我们后来的紫砂艺人在传承和创新之中树立了典范和榜样,紫砂竹器依然是最为常见的紫砂花器类型和装饰题材的热门之选,竹子和紫砂的缘分在上天的安排之下注定产生美妙的因缘,才让我们有机会在今天能够看到如此美妙的竹器紫砂艺术精品.紫砂作品"韵竹壶"采用了紫砂花器以竹饰壶的手法来呈现出此壶的与众不同,此壶壶身采用了传统的紫砂造型,从上到下逐渐鼓起,特别的实用大方,壶底置圈足,更加凸显出此壶的端庄稳重.壶流、壶把、壶钮运用竹段的元素,把竹子的形态和气韵融入其中,可谓是神来之笔,让我们在使用此壶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雅韵,体会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顾丽萍 《江苏陶瓷》2020,53(1):69-70
紫砂艺人在"东坡提梁壶"的基础之上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提梁壶,虽然造型各异、特点鲜明,但其中都蕴含着东坡先生的奇思妙想和对于生活的热爱。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就是一件提梁造型的艺术作品,其灵感来源就是传统的"东坡提梁壶"。在此基础上,我又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柿子"的形象和寓意融入其中,从而创作出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从整体上看此壶,造型大气、细节到位、工艺精湛、寓意吉祥,提梁和壶身营造出虚实相间、上下互补的艺术形态,融合了筋纹器和提梁造型这两项在紫砂技艺中难度颇高的制作手法,让人观之耳目一新,心生欢喜之情。  相似文献   

11.
王红英 《江苏陶瓷》2021,54(4):41-42
千百年来,紫砂艺人们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把紫砂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得包罗万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玄同壶",名字就非常的具有古代艺术风格和中国传统气息,作者通过匠心独运和老辣的刻绘,把此壶之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和我们国人那种典型的东方气韵融合起来,让人感受到紫砂艺术特别适合于文化的传播和文人的使用,随着茶文化的推广和普及,人们对于高雅艺术的追求也是越来越多,于是禅茶一味的紫砂文化正好可以通过类似于这样的壶展示出来,彰显出我们泱泱大国底蕴深厚的人文气度.  相似文献   

12.
汉扁壶为紫砂壶之传统壶式,简朴厚重,壶身则具有优美的壶肩线。圆中寓方,经典传神。细细审视,此壶从肩线线流线均一气呵成,线条顺畅,气韵生动,丝毫不显得呆板和突兀。壶身则矮而不扁,流与把的弧线相为呼应,显得极为自然,给人一种风流倜傥的感觉。从欣赏角度观之,其盖、流、把均处理得气度严谨,胎泥亦精炼细腻,堪有古韵遗风。此汉扁壶壶体曲张有致,气度浑朴大方,雕刻工艺娴熟,信手拈来,气畅神怡,实为不可多得之珍品。  相似文献   

13.
蒋建峰 《江苏陶瓷》2021,54(3):13-14
茶道始于中国,其最高境界被谓之"禅茶一味",当我们静下心来喝茶时就类似于坐禅修行,由"静"入"净",安住当下才能觉察体悟茶的色、香、味,达到清净无染空灵而自在的境界.我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于寺院,然后慢慢普及到文人雅士、皇宫贵族直至平民百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宜兴紫砂因茶而生,紫砂壶作为茶器发展至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仅只是个茶器,更多地是要传递给人一种精神文化,唤醒人们的觉知和正向的生活理念.作品"生命的回归"壶身的杂乱肌理象征世人各种各样的压力、欲望、杂念,壶盖的的子设计成一个小沙弥,双手合十正在蒲团上打坐禅修的模样,光滑的盖面象征着通过禅修观照心念后,心湖慢慢恢复到平静.壶把的提梁在顶部做了一个小小的凸起,像是双手合十的样子,也似佛像的背光,壶的与提梁相呼应,寓意"人是未来佛",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但因被无明烦恼所覆,故而无法显现,若能消除我执,达到无我状态,佛性就会被开发,整体寓意有了觉悟之心便能镇压心魔,能让我们回归到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自古就有"禅茶一味"之说,前佛教领袖赵朴初先生更是有让人顿悟的相关诗句:"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为践行"以瓷载道"的设计理念,我们开发了一系列颇具禅味艺境的茶器。这次向您介绍的是"参禅悟道"九头茶具。它由茶托、茶杯、茶壶组合的八头"参禅"茶具和一个"悟道"的香架构成。茶具造型均源于莲藕。茶壶和茶杯上均有达摩坐禅浮雕。  相似文献   

15.
杨群群 《江苏陶瓷》2012,45(2):64-64
"石瓢壶"是紫砂传统经典造型,看似简单的嘴、把、壶身与壶钮的连体,但就这么简单的造型组合在一起,就有了端庄稳重、刚中有劲的质感,还有古朴大方、敦实调和、通体柔和之美,并且柔和中不失刚毅之气。溯源历史,在清代制作"石瓢壶"的名家较多,但每个人的风格各异。"石瓢壶"的品种主要  相似文献   

16.
宜兴的紫砂艺人开创了"满堂皆君子"的竹器门类,从传世经典《竹鼓壶》、《竹节壶》到顾景舟大师、汪寅仙大师都演绎过继承传统、风格鲜明、工艺精湛、神韵俱佳的竹型茶具,为我们后来的紫砂艺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典范,无论是以竹入壶,还是以竹饰壶,都时刻引领着我们创作出更新更好的紫砂艺术作品。从整体上来看此壶《素竹鼎》,色泽乌亮沉稳,外形大气写意,以紫砂光素的手法来处理,壶身的竹节棱线清晰,戴氏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竹叶相贴,摒弃了传统的装饰手法,同时把中国古代青铜礼器鼎的庄严肃穆和金属质感表露无遗,无论从表面的明针工艺处理,还是人文内涵的表现方面,都可谓是壶中一绝,令人耳目一新,啧啧称赞。  相似文献   

17.
从紫砂壶的诞生来看,最早的"供春壶"就是仿生于银杏树树瘿的形态,也是紫砂花器的鼻祖,所以紫砂技艺的传承在千百年间一直延续至今,得益于江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资基础,宜兴的紫砂艺人可以在从容不迫之间坚守自己的艺术理念,成就了紫砂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从整体上来看此壶"松桩",其器型从经典之中脱颖而出,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松桩上面的树结、深浅不一的纹理都凸显出岁月在大自然之中留下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之感,让我们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了苍松劲柏不畏严寒、高高耸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其中寄托的丰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8.
宗志军 《佛山陶瓷》2014,(3):50-50,52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中国陶瓷之美发展到了极致。明代李渔就称赞:"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古称)。"他还说:"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  相似文献   

19.
《供春壶》如一高人雅士,看上去不拘不委,内应则有智慧圆妙通达之真。在注水发水功用上,做了很多微妙的处理,使赏壶玩壶家一上手启茶,就有"与士相交,心畅如江河其通"的感觉。注茶时出则畅,收则止,无拧波挂水之象,妙合于"一壶在手,顺应我心。"壶钮涵珠,寓意呈祥。作品于外观内应上,寻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20.
《梅花周盘壶》形制取自梅瓣造型,全器由六片筋纹从壶点到壶底一气呵成,线条挺拔、流畅,六瓣梅花饱满丰腴,气度极佳。此壶制作精良、严谨。器型圆润、饱满,转折过渡处理自然、老练。壶嘴与壶把、壶身紧密呼应,嘴把上扬舒展,且比例恰到好处,甚见功力。筋纹式壶钮处理得当,似有点睛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