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刘婷  成智文  李坤  贺晓梅  郭伟 《陶瓷》2021,(1):20-23
透水砖的铺设能有效地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透水砖在使用过程中,因雨水径流中颗粒物的累积效应,导致透水性能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笔者综述了透水砖的孔隙结构、堵塞机理以及透水砖的防堵塞技术.透水砖的表面和内部孔隙因截留雨水径流中的颗粒物而产生堵塞,堵塞位置和程度受透水砖孔隙结构、雨水径流颗粒物性质及流...  相似文献   

2.
调配与透水砖基料相适应的釉,以生活垃圾、废玻璃粉、粘土、砂为主要原料研制陶瓷釉面透水砖,通过对透水砖的抗压强度、透水系数等性能的测试,研究釉的种类、釉面厚度、颗粒级配、生活垃圾的掺入量、成型压力等因素对透水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工艺参数条件下,可以制备出高性能的釉面陶瓷透水砖。  相似文献   

3.
杨童周 《佛山陶瓷》2022,(8):163-165
本文围绕园林透水砖铺装组成和设计方法展开分析,讨论了园林透水砖铺装设计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原则、协调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地域性原则等。通过研究选择铺装形式、路基开挖施工、路缘石施工、碎石垫层施工、粗砂垫层施工、透水砖铺装施工等技术应用要点,其目的在于积累园林透水砖铺装经验,提高园林透水砖铺装成果的美观性与稳固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搜集海绵城市的概念,提出作者对海绵城市的理解,分析海绵城市与透水材料发展的关系,分析出海绵城市建设中透水砖研发的必要性,结合当下国家住建部提出的海绵城市六字方针,调查目前透水砖的种类与消费市场,从荷兰透水砖的起源,到后来国内外无数学者对透水砖的深刻研究,反映出广大科研人员对透水砖的研究越发深入。  相似文献   

5.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了水灰比、集灰比与集料级配等因素对混凝土透水砖表观密度、有效孔隙率、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因素对混凝土透水砖表观密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一致:集灰比>水灰比>集料级配>0.6;各因素对混凝土透水砖有效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的影响规律一致:集料级配>集灰比>水灰比>0.6;研究结果对混凝土透水砖配合比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废玻璃研制瓷质砖及陶瓷透水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陶瓷废料,废玻璃和粘土为主要原料研制瓷质砖及陶瓷透水砖,通过对该材料的吸水率、显气孔率、抗折强度、体积密度等性能的测试及SEM分析,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工艺参数条件下,可得透水系数为0.10cm/s,压缩强度为12.1Mpa透水瓷砖及瓷质砖。  相似文献   

7.
磷石膏陶瓷透水砖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磷石膏为主要原料,配以天然陶瓷原料,制备了陶瓷透水砖。研究了磷石膏用量、原料配比、成型压力、及烧成制度等工艺条件对陶瓷透水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磷石膏为主要原料,采用压制成型法可制备出性能良好的陶瓷透水砖。研究成果为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建筑垃圾的处理的问题,提出了将废弃混凝土破碎、清洗、分级处理成再生骨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用这种骨料制备透水砖,同时,考虑了粒径、水泥用量、砂率及水灰比等因影因素对透水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骨料粒径为10-20 m,水泥用量为420 kg/m³,砂率为9%,水灰比为0.31时,满足再生混凝土透水砖的标准要求;分别建立了粒径、水泥用量、砂率及水灰比等影响因素与透水系数、抗压强度的回归方程;最后,建立了透水系数与抗压强度的二次曲线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9.
以黑臭河道底泥为主要材料,分别对其进行550℃煅烧和非煅烧预处理,辅以粗骨料、粉煤灰、水玻璃和废玻璃在高温下烧结成两种透水砖.研究了底泥掺量、成型压力、保温时间对两种透水砖的抗压强度和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泥掺量20%~60%区间,采用未经煅烧处理的底泥制备的透水砖最高抗压强度为22.8 MPa,透水系数1.55×10-2 cm/s,达不到JC/T 945-2005《透水砖》抗压强度要求.采用煅烧处理的底泥制备的透水砖在污泥掺量为44%时,达到最大抗压强度37.5 MPa,同时透水系数为1.68×10-2 cm/s,符合JC/T 945-2005《透水砖》Cc35要求.成型压力和保温时间对两种透水砖的性能影响规律相似,皆表现为抗压强度随成型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透水系数随成型压力的增加而减少;抗压强度随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透水系数随保温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10.
对透水砖的定义,分类以及影响透水砖性能的各个因素分别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目前透水砖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