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对比分析了空气蒸汽连续法气化工艺条件下华亭煤现场实测所得的地下气化指标与采用综合计算法模拟得到的固定床气化指标。结果表明,固定床气化所得到的高热值气体量(如CH4、CO)大于地下气化所得量,固定床气化碳进入煤气的转化效率要高于地下气碳转化效率。推测地下气化过程中,地下水参与了气化的反应,并导致地下气化所得的氢气量大于固定床气化所得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床层煤炭气化方法的比较及气化工艺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三种床层煤气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对不同床层气化工艺的原料要求、操作参数、工艺指标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不同气化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李军  李建  王良  张文秀 《煤炭技术》2014,(9):270-272
为了对煤制天然气项目气化工艺的选择和型煤气化可行性与经济性进行研究,通过对GSP干粉煤气化、Shell干粉煤气化、BGL固定床液态排渣加压气化和Lurgi碎煤固定床干法排渣加压气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并以新疆某年产20亿m3煤制天然气项目为基础,对型煤气化工艺进行可行性与经济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的特点、工艺,并对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和壳牌粉煤加压气化这2种工艺的气化炉进行了比较,对目前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在国内的使用情况、投产时间、产品和这种气化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碎煤加压熔渣气化和航天炉粉煤气化技术的特点和优劣势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煤制天然气项目,从技术指标、工艺消耗、煤耗、水耗及投资收益等方面对不同气化工艺方案进行详细比对,推荐采取碎煤加压溶渣气化及航天炉粉煤气化的组合工艺。结果表明:组合气化产气12∶8工艺投资较少,效益较好,能有效弥补碎煤加压熔渣气化和航天炉粉煤气化这两种气化技术的不足,较好平衡块粉煤的比例,提高原料利用率和能源转化率,并有效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量,为煤制天然气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乌克兰在褐煤煤田兴建“地下气化站”的问题。通过地下气化站中的煤气发生器将褐煤气化,然后经管道把煤气送往地面发电站。对褐煤地下气化的工艺、设备、主要参数、经济效益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刘海霞 《煤》2008,17(5):76-77
通过对Shell煤气化工艺及德士古气化法的工艺技术特点、技术指标及应用情况的分析,提出Shell煤气化工艺及水煤浆气化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气化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适合于作气化的煤炭资源约占全部资源的80%,达5000亿t以上。将煤炭直接气化制取城市民用煤气、化工原料合成气、电站燃料气,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前景。对于煤炭气化技术的研究,包括工艺开发和基础特性研究两方面,前者侧重于工程应用,后者致力于机理探讨,二者相辅相成,推动整个煤气化技术的发展。北京煤化所气化研究室自1956年成立以  相似文献   

9.
煤炭地下气化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光华 《煤炭技术》2001,20(1):41-42
针对传统的煤炭地下气化工艺的缺点 ,提出采用“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的气化新工艺 ;同时介绍了新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徐州马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徐州马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试验过程中,研究了地下气化炉盲孔式电点火工艺,气化通道正、反向火力渗透互换燃烧贯通技术,并对混合小U型炉、双火源燃烧气化工艺方案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急倾斜煤层无井式地下气化煤气热值的发展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急倾斜无井式地下气化盲孔式电点火工艺,气化通道正,反向火力渗透互换贯通技术是可行的,煤气热值随煤气流量的增加而升高,并趋近于一稳定值,双火源气化工艺可提高气化炉的温度  相似文献   

11.
定向井丛式井整体开发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了江苏油田工程院对码头庄、高集、韦庄和陈堡等小断块油田进行了钻井工程整体设计技术和定向井丛式井技术整体开发,节约运费,缩短周期,节约钻机作业费,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有把勘探和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开发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2.
岩心数字化是一种通过照相、扫描、图像分析、计算机建模等技术实现岩心信息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帮助实现岩心信息的长久保存和远程使用。文章在总结和系统梳理常见油气岩心数字化工作内容及技术方法、管理、成果共享应用等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分析当前油气岩心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基础性保障不足、全国性政策及技术要求缺位、成果共享应用工作进展缓慢。为促进油气岩心数字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优化油气岩心数字化管理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出台全国性油气岩心数字化管理制度文件、建立健全油气岩心数字化成果共享机制、加快制修订行业及国家技术标准、政策扶持国产高精尖数字化设备研制及推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宁夏为例,就当前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做好宁夏地质工作的建议和思路,即统筹地勘单位改革和矿业权管理改革相结合,统筹勘查规划和项目实施相结合,加强产学研结合,创建地勘工作新机制,提高地质找矿能力和国家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铅锌矿产资源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我国铅锌矿产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探讨了优先浮选、混合浮选、等可浮选、异步浮选和分支串流浮选等铅锌选矿工艺的优缺点,论述了选矿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金属矿山爆破尘毒防控是加强企业环保意识与构建绿色矿山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系统研究金属矿山采场爆破尘毒污染问题与防控措施,从粉尘理化特性、水炮泥降尘、在线监测系统、云雾除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现阶段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为:金属矿山尘毒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受重视程度不够;尘毒防控机理不完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金属非金属矿山双重防控体系运行过程中风险辨识与评价不及时、安全检查不到位、隐患排查与治理不闭环等难题,研究金属非金属矿山双重防控体系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基于金属非金属矿山双重防控体系的建设思想和要求,结合数字化处理和互联网传输技术,探讨设计了由数据层、功能层、用户层和接入层构成的系统总体架构;通过分析双重预防机制的内部规律和关联逻辑关系,构建了风险管理、安全检查和隐患闭环管理三个核心业务模块的动态运行任务流程;运用流程化表征方法对矿山人机环管涉及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流程化表征,开发了双重防控体系流程运转程序和表单化表征。最终实现双重防控机制安全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即时推送,推动矿山全岗位职责全流程闭环管控运行,有效提升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2016年开始了新一轮的煤矿关闭退出,这对于煤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德国、美国等国家煤矿关闭退出的主要做法,从关闭退出的背景、煤炭产业结构和产权结构、关闭退出的强度三个方面,对比了我国新一轮煤矿关闭退出与国外煤矿关闭退出的差异性,认为这一轮关闭退出历时短、强度大,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和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在煤矿关闭退出过程中要重点关注退出标准制定、退出引发的煤炭价格波动以及政府行为界定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制定出台煤矿关闭退出条例及相关的司法解释等四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海兴  梁玉芳 《煤矿机械》2012,33(4):180-181
介绍了变矩器和变速箱国产化的背景和意义;对进口与国产变矩器和变速箱的基本技术参数和结构作出比较;对采用进口与国产双变的WC8E和WC5E胶轮车最高行驶速度、最大牵引力和最大爬坡角及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某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山中的主要有用元素为铜、铅、锌,伴生元素有银、镉、铋。采用"部分混合浮选、抑锌浮铜铅-铜铅分离"的原则流程回收铜、铅、锌。获得铜精矿的Cu品位及回收率分别为29.22%、88.87%;铅精矿Pb品位及回收率分别为55.50%、85.89%;锌精矿Zn品位及回收率分别为50.35%、79.35%。其中,银铋主要富集在铜精矿、铅精矿中,镉主要富集在锌精矿中。试验将3个主元素有效分离并获得了合格产品,同时对伴生元素进行了综合回收,指标理想,为该矿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地质资料是一种长久可靠的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财产,地质资料的保管和使用对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发展意义重大。地质资料的有效管理可为其提供精准保存、促进资料全民共享、提高资料使用效率、避免重复保存,同时减少人力投入。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职能是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公众保管并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所以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我国,一般纳税人和借阅者不同程度地为地质资料的获取和保管支付相应的费用,他们拥有知晓这些资料如何被政府和相关科研人员所应用的权利。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地质资料工作现状,对比国内外地质资料管理趋势,重点提出了地质资料在信息化时代的数据定义,并从数字化汇交、数据中心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