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讨论了PVC-U结皮微发泡管材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各种助剂对发泡性能的影响,以及新型发泡剂——改性对甲苯磺酰氨基脲在PVC-U结皮微发泡管材生产应用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4.
以聚丙烯(PP)为基体,碳酸氢钠(NaHCO3)为发泡剂,通过控制二次开模距离,制备了不同减重幅度的PP微发泡汽车内饰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减重幅度较小时,样品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的保持率均较好,随着减重幅度增加,样品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均明显降低;样品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则随着减重幅度的增加均先升后降,当减重幅度为4.30%时,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均达到极大值。 相似文献
5.
MuCell微发泡注塑成型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uCell微发泡注塑成型技术的使用日趋普及,其制品主要集中在品质要求较高、材料较贵的产品上。近年来,选用微发泡注塑成型技术的中国企业数目快速增长,其应用领域也正在扩大。 相似文献
6.
微发泡制品具有质轻、低耗材、力学性能优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轻量化、生物医学、包装、家电等领域。但由于制品表面经常出现旋涡状流痕、银纹等质量缺陷,极大的限制了微发泡工艺在电子器件等表面质量要求高的领域的应用。因此,采用先进工艺改善微发泡制品表面质量的相关研究,已成为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文章阐述了改善微发泡制品表面质量的工艺,主要包括气体反压注射成型工艺、快速热成型循环工艺、添加隔热涂层工艺、共注射工艺等,分析了每种工艺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设性意见。最后,对工艺改善微发泡制品表面质量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8.
通过悬浮聚合法合成出了含甲基丙烯酸的高温发泡微球。在传统单体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基础上,加入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提高了微球的发泡性能。通过粒径分析、热机械分析以及热失重分析等一系列分析方法对微球发泡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影响微球发泡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当引发剂BPO用量为0.5份,发泡剂异辛烷和异戊烷用量均为20份,交联剂EGDMA用量为0.15份时,制备出的发泡微球的最大发泡温度Tm高达202.7℃,发泡后膨胀倍率高达110.8倍。同时,发泡微球仍拥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新型微发泡仿木塑料的生产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型微发泡仿木塑料(称为PS101压线),阐述了其生产开发的技术关键,指出采用吸热型发泡剂及自行设计的FRSJ60/30单螺杆挤出机是主要关键,选择合适的温度、压力和剪切速率等加工条件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
13.
14.
采用均聚聚丙烯为树脂基体,通过添加有机蒙脱土(OMMT)、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等制得聚丙烯(PP)改性料,然后加入自制发泡母料通过化学发泡制得了性能优异的微发泡制品。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在不同成核剂含量和不同发泡母料含量下PP发泡复合材料的泡孔结构,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OMMT在PP中的插层情况。研究表明:PP-g-MAH的加入使OMMT的层间距在复合材料中发生变化;当添加3%OMMT和5%发泡母料时,可制得泡孔密度大、泡孔直径小并且分布均匀的高品质微发泡PP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5.
传统酚醛发泡材料的低强度、易掉粉等缺点无法满足轨道交通车辆风道与地板的使用要求。通过在酚醛树脂中引入热塑性微球发泡剂与短切纤维,研究了发泡剂种类、含量和发泡温度对材料影响,并测试了不同微球发泡酚醛预浸料成型的风道和地板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微球发泡剂粒径超过30μm或低于20μm,发泡倍率小,二次发泡少,可考虑地板产品的使用;平均粒子直径20~30μm,在酚醛树脂体系下,最佳发泡温度135~145℃的发泡剂,发泡倍率大,稳泡性能好,适合地板和风道产品的生产,质量分数为8%~10%时,综合发泡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聚苯乙烯微发泡成型的原理,影响微发泡成型稳定的设备因素,针对单螺杆挤出机的驱动方式、传动方式、温度控制、螺杆结构、口模以及配套辅机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18.
以热膨胀发泡微球为发泡剂,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及模压法制备了微发泡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丙烯(PP)复合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该热塑性硫化胶(TPV)及其微发泡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TPV及其发泡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过程与Ozawa动力学方程不符,但可用Jeziorny和莫志深(Mo)动力学方程描述。微发泡复合材料的起始结晶温度、最大结晶温度在同一降温速率下均比相应的TPV高,这表明发泡微球具有一定的成核作用;另外,表征结晶速率的半结晶时间(t1/2)明显延长,说明发泡微球的加入对TPV结晶有一定的延缓作用,而复合物较大的空间体积结构所导致的位阻效应是延缓TPV结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黏土、钾钠长石、铝矾土、硅灰石、滑石、氧化铝、抛光废渣为主要原料,通过配方优化与温度控制的微发泡技术,制备了一种可快速烧成、且产品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可控的轻质高强陶瓷。其密度在1.5~2.2 g/cm3,抗折强度在20~35 MPa,吸水率小于0.2%。XRD测试结果表明该微发泡陶瓷砖的主晶相为钙长石;SEM测试结果表明该多孔陶瓷存在两种不同孔径范围的微孔(0~70μm和100~300μm)。分析结果表明,这种采用两种不同形成机理设计出的内部多孔结构陶瓷板具有密度可控、抗折强度高、且烧成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对玻璃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GF)复合材料进行了微发泡注塑实验,采用海绵密度测试仪、万能力学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制品的表观密度、力学性能、泡孔形态和结构等进行了测试和表征,探究了微发泡工艺参数对制品减重比及泡孔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减重比不同制品的泡孔结构与力学性能找出了制备具有理想泡孔结构制品的注塑工艺参数方案。结果表明,注气量和熔体温度是影响制品减重比的主要因素;注气量对泡孔结构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注射压力和注射速率;注塑工艺参数为注气量0.2 %、注射速率70 cm3/s、注射压力70 MPa时,制件的泡孔质量和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