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实际基坑支护工程为背景,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一个符合实际工程的理想平面应变模型,通过杀死土体或激活支护单元来实现基坑开挖支护的连续施工过程。改变计算模型中的支护方式,分析了影响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将各工况下基坑结构的变形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证明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可为实际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FLAC3D对浙江某高层住宅楼基坑开挖各工况进行模拟。对基坑变形和稳定性影响因素桩体刚度、桩长、双排桩排距等进行了分析,从而优化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有效减少支护结构变形,对类似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城市基坑开挖场地狭窄、周边环境复杂,对深基坑的变形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一特点,采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对某一深基坑工程开挖和双排桩支护的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并通过改变桩间距,前、后排桩的桩长对基坑水平变形和坑壁沉降量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得出了基于基坑变形控制下的,桩间距和桩长的合理的设计取值.  相似文献   

4.
基坑复合土钉墙转角处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受力变形较小,对支护结构有利,但不清楚转角定量的有利影响范围,目前设计中仍按照与基坑中部一样保守设计,为在此范围内降低土钉用量,避免保守设计,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土钉支护结构建立了全尺寸整体三维有限元模型,这种模型包含基坑的转角,能考虑基坑的空间效应,通过建立接触面单元,能考虑土体和搅拌桩、土体和土钉的相互作用,量化分析了基坑转角对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的有利影响范围,计算结果表明,基坑转角对开挖面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坑底隆起、土钉轴力的有利影响范围分别约为1.3、1、1、1.2倍的开挖深度。经与实际工程现场实测值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分析结果优于平面二维和局部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为复合土钉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安全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泥土桩与混凝土桩组合支护结构(MC桩)对基坑工程变形控制效果明显,在工程实践中开始得到应用.针对这种组合支护结构工作机理和变形特性研究较少,实际工程多采用经验设计法,缺乏理论依据.应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组合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条件下的工作性状,分析了M桩入土深度、墙体宽度、C桩桩长和土体性质等因素对组合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基坑隆起、地面沉降以及桩身内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增大M桩挡墙宽度或增加C桩桩长对支护结构变形、坑底隆起及地表沉降控制效果明显,研究结果对组合支护结构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根据巢湖软土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建立了某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二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在合理选取土的本构模型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了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特性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显现了双排桩支护结构最大弯矩,基坑最大侧移变形,基坑地表最大沉降,为巢湖软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的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合肥市某雨水调蓄池深基坑工程,运用MIDAS三维有限元软件模拟全过程施工工况,对比分析了“桩墙合一”支护结构与传统临时支护结构下基坑开挖时支护结构内力与位移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深层水平位移方面,传统临时结构围护桩变形是新型结构的1.74倍;弯矩方面,传统临时结构围护桩变形是新型结构的3.64倍,地下室外墙变形是新型结构的5.08倍;剪力方面,传统临时结构围护桩变形是新型结构的2.72倍,地下室外墙变形是新型结构的4.88倍。这一结果表明,“桩墙合一”结构可大幅度提高基坑整体稳定性,故应加大围护桩永久化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工程实例中软土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得到了基坑施工后围护桩体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认为:由于一级平台主要由软土组成,基坑开挖后土体与支护结构出现向基坑内的蠕变变形,土体的变形导致工法桩前土体的被动抗力降低,从而加剧工法桩的变形。因此,在软土深基坑支护工程中考虑蠕变效应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某临近地铁车站深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安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该基坑临近地铁车站一侧桩锚联合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并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表明:临近地铁车站一侧基坑支护结构最大侧移发生在离坑顶约7 m处,最大侧移为13.4 mm;最大地表沉降出现在距离基坑边约4m处,最大沉降量为8.81 mm;桩锚联合支护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变形,工程深基坑的开挖没有影响到地铁车站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新型装配式可回收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支护能力,利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针对河南省郑州市某地区城中村改造计划的土地基坑开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利用相应的结构参数,构建前排桩、后排桩、连梁以及面板的新型支护体系,建立三维新型基坑双排桩支护模型,模拟了基坑的开挖过程以及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支护过程.计算了结构中支护桩体和...  相似文献   

11.
介绍有限元运用于软土深基坑开挖的计算原理。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后,通过桩土相互作用分析,对影响深基坑变形和稳定的关键性状进行讨论,从而提出了一些控制支护结构变形,保持基坑稳定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洛阳市某湿陷性黄土基坑工程为例,结合其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采用了桩锚支护的基坑支护方案。针对该支护方案,应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建模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支护结构和坑周土体的变形规律,得出了坑周土体的位移随着距坑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支护桩的水平位移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桩顶处位移不断增大,而桩底部的位移越来越小;坑周地表沉降和水平位移及支护结构变形均满足设计要求。同时,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对桩土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支护方案较为合理,桩锚支护结构对深基坑的变形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湿陷性条件下的基坑支护技术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泉州泉府大第商住楼基坑工程为实例,在充分研究深基坑工程概况、地层结构、支护形式及周边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基于复合土钉支护的工作原理,运用SLIDE软件对复合土钉支护深基坑进行稳定性分析,以GEO-Studio中的SIGMA/W模块进行变形特征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坑的稳定状态及变形与实际监测结果接近,该方法对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信息化指导施工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有限元法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柱列式悬臂桩支护的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法对桩身内力和变形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并对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进行了监测,对比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有限元法比传统的极限平衡法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为推广工程应用及建立合理的设计理论,需要对桩墩护壁式复合土钉墙的受力机理、变形特征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故此,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于不同的桩墩植入深度,模拟分析了复合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通过模拟分析可知,桩墩植入深度应选取在1.0~1.2倍的基坑开挖深度,其变化对基坑的沉降及隆起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介绍有限元运用于软土深基坑开挖的计算原理.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后,通过桩土相互作用分析,对影响深基坑变形和稳定的关键性状进行讨论,从而提出了一些控制支护结构变形,保持基坑稳定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以诸多假定为前提的计算模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与土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桩锚支护体系本身的受力和变形特征等情况,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随后对该结构的受力情况加以研究,并深入探讨基坑开挖后的受力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以天津地铁二号线青年路站深基坑工程为依托,利用岩土工程有限元软件MIDAS GTS的修正摩尔-库伦本构模型及其优越的前后处理及计算性能,仿真模拟了基坑施工过程中不同工序下每步开挖之后基坑的变形情况,对该工程施工中支护结构的位移、坑内土或坑边土的变形、支护结构的内力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开挖阶段双排桩支护体系位移、应力、应变变化规律,为基坑支护设计的优化、施工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MidasGTS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对不同开挖阶段,双排桩支护结构位移、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在不同的开挖阶段双排桩支护体系的位移、受力特征.结果基坑开挖后双排桩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最大,随着双排桩支护结构深度的增加,位移逐渐减小,第一、二次开挖后前排桩最大位移值为1.058mm、42.5mm,第一、二次开挖后后排桩最大位移值1.062mm、42.5mm,前排桩比后排桩值偏大;基坑开挖后,基底处剪切应力最大,双排桩支护结构桩顶、基底处弯矩值较大.结论基坑开挖后,双排桩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最大,随着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深度的增加,位移逐渐减小,且前排桩位移值比后排桩位移值偏大;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加深,桩底处弯矩逐渐减小,最大弯矩处逐渐上移,桩顶位置值显著增大,前后排桩弯矩值变化是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钢管桩、树根桩两种注浆微型桩复合土钉在深基坑中的支护效果以及开挖过程中基坑的变形情况,以应用两种注浆微型桩复合土钉的深基坑支护工程为例,借助ABAQUS有限元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对微型桩复合土钉施工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将模拟值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基坑的变形参数均在预警值范围内,微型桩复合土钉支护效果良好;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顶部水平位移出现先增大再减小,竖向位移不断增加,二者开挖完成后趋于稳定;开挖中基坑边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出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深约6 m处微型钢管桩的顶部,在基坑施工中应重点关注;基坑不同深度部位的竖向位移会逐渐增大,并在坑底土体出现约19 mm的隆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