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lanning》2014,(10):65-7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140例在本院行股骨颈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38例(观察组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9例(观察组B),骨折内固定53例(对照组)。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术后下床锻炼时间,随访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观察组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两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状况、骨折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1):33-34
目的:研究并分析全髋关节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1年优良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第2年与第3年手术优良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近期疗效相当,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优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该种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合并髋关节病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期内应用唑来膦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因髋部骨折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住院接受全髋关节(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术的老年女性患者,根据骨密度(BMD)检测结果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手术后均接受钙剂和骨化三醇治疗,治疗组于术后1~2周给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以后每年给药1次,连续3年,对照组在治疗组用药同期给予相同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每年复查并记录腰椎及健侧髋部骨密度变化,观察术后3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连续治疗3年后骨密度较用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前后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内治疗组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2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期内使用唑来膦酸安全有效,可提高骨密度,且可能减少假体周围骨折和假体松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3):52-53
目的:探讨在老年性股骨颈股骨折中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本科室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颈股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95.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30/45),且随访3年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第1年与第3年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第1年与第3年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证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以及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但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均明显多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因此可根据患者具体机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2):117-123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对照组与接受半髋关节置换的观察组,每组50例,对两组手术相关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术后1个月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585,P=0.444)。此外,虽然两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后髋关节Ha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2.5±3.0)个月,对照组远期优良率(94.00%)明显高于观察组(66.00%)(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远期疗效显著,半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3):21-25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FNF)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5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FNF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观察组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FNF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远期并发症少等优势,疗效肯定,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8):18-20
目的:分析前外侧和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选择前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分析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临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颈患者进行后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很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4):127-128
目的:观察系统性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26例。按照入院顺序依次编号1~126号,1~63号纳入对照组(术后常规康复训练),64~126号纳入观察组(术后系统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髋关节功能(HHS评分)、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两组MBI、HH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MBI、HH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良率为82.54%,高于对照组的50.79%(P<0.01);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予以系统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3):49-51
目的:探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0年9月河南省骨科医院髋部损伤一科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33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GardenⅢ型组73例,GardenⅣ型组60例。比较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结果:随访26~120个月,平均62个月。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率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ardenⅢ型组骨折愈合率93.2%,股骨头坏死率11.0%,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定优良率89.0%。结论: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与移位程度相关。老年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可选择性采取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2)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术后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虽然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但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疗效优良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56.25%(P<0.05);且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疗效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34-36
幼本文目的是探讨二阶二次非线性映射演化至混沌的路径和相应的混沌动力学特性。本文运用非线性数学模型、相空间重构、非线性电路设计和仿真等方法,研究了二阶二次映射演化至混沌的路径和类型,特别是Hopf分叉、吸引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鞍结点和同宿异宿轨道、Lyapunov指数等动力学特性。本文研究表明,不动点类型及参变量影响二次映射动力学特性;含平方项的二次映射按两种混沌模式演化并导致不同类型的混沌吸引子。研究还表明,含Hopf分叉的二次映射若另一个不动点为不稳定结点,则依次出现n周期、倍周期分叉或二级Hopf分叉、n个奇异吸引子在有界区域内融合成扩散的奇异吸引子;若另一个不动点为鞍点,则依次出现不变环扩大至接近鞍点、周期点导致同宿和异宿相交使不变环失去光滑性并导致混沌,鞍点则出现同宿相切。对高次耦合、指数项耦合项研究发现仍存在准周期分叉演化至混沌的路径。本文研究方法和结论,对研究类似的非线性混沌系统具有理论价值,在信号和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同步控制、信息加密传输、随机信号发生等领域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13):35-3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68例。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8.22±7.49)月,除1例发生髋内翻和1例股骨头坏死外,无股骨干骨折、螺旋刀片切割等并发症发生。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标准,优37例,良25例,差6例,优良率达91.18%。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具有微创、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快速康复等优点,是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31):6-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钛板(PFLCP)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系统(PFNA)治疗老年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7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与PFLCP组,每组各38例。观测指标包括: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1个月。与PFLCP组比较,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手术方式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23):95-97
目的:探讨预防护理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护理在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骨折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26):13-16
目的:探讨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特点、手术方法及初期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2月采用PFNA治疗的2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6597岁,平均78.2岁;按照AO分类,A2型16例,A3型10例,患者入院后17例采用皮肤牵引,9例采用骨骼牵引,入院后297岁,平均78.2岁;按照AO分类,A2型16例,A3型10例,患者入院后17例采用皮肤牵引,9例采用骨骼牵引,入院后24 d实施手术,术中均经骨科下肢牵引床牵引手法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术中不暴露骨折端。结果:本组2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 min(404 d实施手术,术中均经骨科下肢牵引床牵引手法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术中不暴露骨折端。结果:本组2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 min(40110 min),平均出血量80 mL(30110 min),平均出血量80 mL(30200 mL),术后1例因为肺部感染转入内科治疗,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例,其余患者康复出院。随访5200 mL),术后1例因为肺部感染转入内科治疗,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例,其余患者康复出院。随访548个月,平均20个月,部分负重行走时间2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4周,骨折愈合时间10周。患者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内固定松动、髋内翻等并发症。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8例,良4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PFNA结合牵引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内固定牢固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19):138-142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近端防旋内钉(PFNA)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FPF)患者并发症及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FPF患者178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和置换组,每组各89例,PFNA组给予闭合复位PFNA术治疗,置换组给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相较于置换组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PFNA组均明显较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两组Harris评分明显较高(P<0.05),PFNA组和置换组术后Harris评分和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髋关节置换术比较,闭合复位PFNA术治疗老年FPF也具有良好的治疗疗效,能够实现对患者并发症及手术创伤发生的有效减少,便于患者的身体恢复,值得临床做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33):95-99
目的:评价采用加长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long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long)治疗股骨中上段长节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采用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中上段长节段骨折20例,术后3、6个月采用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0例患者手术时间75~350 min,中位时间155 min;术中出血量50~700 mL,中位出血量168.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及断钉现象,无髋内翻短缩畸形出现,无骨折不愈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6±0.54)个月。按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标准:3个月优良率为80%,6个月优良率为90%。结论:加长型PFNA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固定强度高、生物力学特性好等优点,在治疗股骨中上段长节段骨折时骨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3):137-138
理论研究性期刊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一个重要类型。以2014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中的628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为分析样本,以不同影响区段影响因子和平均引文数集中度作为主要测度指标,实证分析理论研究型社科期刊引文数量与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期刊的平均引文数量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有明显关联性。总体来看,理论研究型社科期刊的平均引文数量越多,其影响因子越高;相反越低。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36):56-59
目的:通过对股骨颈修复患者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了解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2015年行股骨颈修复的203例患者进行监测,统一填写调查表,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203例患者,其中4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1.97%。手术危险指数主要集中在0级和1级,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56%和13.04%;手术部位感染以表浅切口感染为主,占75.00%;感染病原菌均为条件致病菌。术前住院天数、手术切口类型、麻醉评分、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危险指数、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与手术部位感染密切相关(P<0.05)。结论:术前住院天数、手术切口类型、麻醉分级、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危险指数、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等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7):52-5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33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形成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于超声探头压迫瘤颈同时,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浓度为100 U/mL)。分析假性动脉瘤的类型、大小、瘤径长度及宽度、凝血酶用量及其疗效,观察其并发症。结果:33例患者中,单纯型25例,复杂型8例。动脉瘤平均体积为(9.0±5.0)cm3,瘤颈部宽度(2.7±0.7)mm,颈部长度(5.9±0.9)mm,平均凝血酶用量(299±110)U。30例一次成功,3例第一次注射后复发,经第二次注射后成功,其中单纯型1例,复杂型2例。未发生动脉或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与单纯型相比,复杂型动脉瘤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更多,体重指数及瘤腔体积更大,所需凝血酶剂量更多(P<0.05);两者在瘤径长度及宽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操作简便,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作为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