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某1.0×106t/a催化重整装置,就如何防止重整催化剂磨损,从平面布置、管道走向、设计选材、施工要求等方面讨论重整催化剂管线的配管设计。  相似文献   

2.
结合某厂15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从再生部分主要设备布置及吊梁设置、催化剂线管道材料选用及壁厚确定、催化剂管道配管设计、催化剂管道支吊架设计等方面,对再生系统的设备布置和管道设计的基本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和总结,提出以下建议:按照工艺流程合理布置相关设备和设置构架,管道布置防止催化剂堵塞和磨损,支吊架设计依据必要的应力分析,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安装施工等。  相似文献   

3.
建立炭黑浓相气力输送的数学模型,对炭黑在弯管中的流动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炭黑颗粒在弯管中的流动状态不稳定,应尽量减少弯管数量,且两个弯管的距离不宜太短;弯管最易磨损,弯管30°~60°外壁面处的压力最大,磨损也最大,可在弯管的易磨损部位附加可更换衬板来延长弯管的使用寿命;炭黑在弯管中的输送压降与弯径比(R/D)有关,当R/D=5时输送压降最小,最有利于炭黑的稳定输送和节能输送。  相似文献   

4.
李志华  赵宪冰  胡立皓  苏昕 《橡胶工业》2021,68(10):0769-0773
研究炭黑(固相颗粒)在气力输送通过弯管时,弯径比(δ)对输送弯管内压力损失和固相颗粒运动速度以及弯管内壁磨损的影响。当δ小于5时,随着δ的增大,输送弯管内压力损失减小和固相颗粒运动速度增大,弯管内壁磨损程度降低;当δ增大到5后,输送弯管内压力损失和固相颗粒运动速度以及弯管内壁磨损速率变化放缓。设计炭黑气力输送弯管时,δ在5~7范围内既可以使输送弯管内壁磨损程度和输送能耗降低,又可满足输送管道布局和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5.
现代石油化工中,低压连续重整(CCR)占主流地位,反应再生部分是整个低压连续重整装置的核心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了反应再生部分关键工艺管线的设计和平面布置问题。这些关键工艺管线主要包括反应区的反应油气管线、催化剂输送管线和再生区电加热器等主要管线。本文借助国内采用UOP工艺包的某大型低压连续重整装置的设计,对反应再生区的设备平面布置,构架平面和竖面布置以及这些关键管线的工艺设计、管道走向、支架设置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为得到盐泥浆在水平弯管内输送过程中的压力分布规律,探究管道直径、输送速度、输送浓度对压力损失的影响,对盐泥浆在水平弯管内的流动状态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采用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管道直径、输送浓度和输送速度对弯管段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弯管段压力损失随着管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浆体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输送浓度增加而增大。设计正交实验发现各因素对弯管段压力损失影响大小顺序为:管道直径>输送速度>输送浓度。  相似文献   

7.
连续重整技术是目前世界各国石油化工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清洁型炼油技术,在连续重整装置的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管道设计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篇以某厂0.8 Mt/a连续重整装置为例,介绍了国产化连续重整装置平面布置及管道设计的特点。通过对反再部分的设备平面布置、反再构架的设置、特殊管道设计等方面的论述,提出了装置平面布置、管道设计的特点,确保装置管道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李振鹏 《广东化工》2012,39(7):200-201,244
油-煤浆的管道输送是煤-油共炼装置或煤直接液化装置管道设计的难题。文章通过对磨蚀、压降、堵塞的理论研究,探讨其形成的机理、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分析三个类似项目设计实例,研究油一煤浆输送中管道的磨蚀问题、堵塞问题和压降问题,并总结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王硕  张亚新  朱博韬 《化工进展》2023,(7):3431-3442
固液两相流广泛出现在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管道输送系统受固液两相流介质冲蚀磨损尤为严重,系统突发性失效风险极高,已成为煤化工装置安全生产与稳定运行的重大隐患。降低生产安全风险,保障管道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开展冲蚀磨损寿命预测研究是煤化工设备完整性研究的关键一环。本文以新疆某煤化工企业水煤浆汽化炉进料管为研究对象,应用ANSYS 2021R1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弯管冲蚀磨损主要位置与短期内冲蚀磨损减薄量,为预测模型建立提供原始序列,通过灰色预测理论分别建立GM(1,1)模型、无偏GM(1,1)模型以及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完成对弯管冲蚀速率的预测,并结合SY/T 6151—2009《钢质管道管体腐蚀损伤评价方法》得出该管道服役寿命与检修周期。结果表明:冲蚀磨损减薄主要集中在弯管轴向70°左右,且在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冲蚀磨损减薄的最大位置不随时间变化发生移动。无偏GM(1,1)模型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在中长期预测中优势显著,且灰色马尔科夫模型更适宜长期预测工作。所涉及的水煤浆汽化炉进料输送弯管服役寿命为570天左右,在弯管投入使用450天后冲蚀减薄量增长显著,需要定期开展该弯管重点部位的监测与预...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气力输送中弯管的压力损失,详细阐述了输送过程中各种参数,如输送气速、料气比和弯管弯曲半径、弯管结构及形状对气力输送压降和输送能力的影响,指出不同的物料在弯管结构选择上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11.
气力输送弯管转向过程中磨损和固相滞留等问题较为严重。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连接装置,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以减少磨损,用扩容仓代替弯管,在底部增加增压风,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方法,采用k-?标准型湍流模型,分析进出口中心线上速度比(V_a/V_0)和总压变化,及两相流颗粒分布,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新型输送装置,将主流转向提前至垂直管道下方,利用风膜隔开主流与壁面,减少了磨损和固体颗粒滞留;增压风和主流风速比3.4时,出口速度差值最小,形成的额外阻力最小,该比例下增压风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预加氢压降高,是几乎所有催化重整装置都要面对的生产瓶颈问题.作者着重统计了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炼油一厂35万t/a催化重整装置2006年至2008年预加氢部分压降变化情况,分析了该重整装置预加氢压降分布情况和压降变化情况,提出了降低重整装置预加氢压降的具体措施,以及目前该重整装置预加氢压降状况.  相似文献   

13.
气力输送中弯管磨损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秀苹  李勇 《橡胶工业》2008,55(11):680-684
分析气力输送中弯管磨损的机理,指出影响气力输送弯管磨损量的主要因素为:输送气流速度、撞击角度,料气比和输送物料的物性.为防止磨损,应采取以下措施:注意弯管选材、调整弯管结构和使用短半径弯管.采用这些措施后,可减少气力输送过程中的弯管磨损或降低由于弯管磨损而造成的对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硫磺回收装置本身设备及管道压力较小,因此要求压力降也尽量小。除了从工艺、设备方面解决压降的问题,装置的设备平面布置、管道布置,尤其是反应部分的设备平面和管道布置对压降的影响非常大。如何在平面布置、管道布置、压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本文从不同的设计角度探讨硫磺回收装置反应部分设备平面和管道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前橡胶行业中,针对白炭黑等物料的输送,普遍使用单管稀相输送的方式,气料比低,气流速度快,输送时物料颗粒与管道内壁碰撞摩擦剧烈,部分系统设备长时间使用后出现弯管磨穿漏料的问题。本文中分析了弯管磨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方案,经生产验证,效果良好,为白炭黑输送系统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气力输送中弯管磨损的机理,详细阐述了气力输送过程中物料的物性、输送气速、料气比、弯管的结构及形状等影响弯管磨损的主要因素对气力输送过程中对弯管磨损的影响,并从弯管材料和结构两方面论述了减少弯管磨损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田耘 《天津化工》2021,(4):51-54
某炼化企业芳烃重整联合装置预加氢装置自开工以来,受原料波动影响,催化剂床层压降一直偏高,每两年需对预加氢催化剂撇头一次,不仅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也增加了生产成本.为解决此问题,决定对预加氢部分进行改造,在原预加氢反应器前增加预加氢保护剂反应器,对原料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延缓预加氢反应器催化剂床层压降增加,从而保证装置平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弯管磨损试验,建立了磨损率与输送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验证了输送速度对弯管工作寿命和输送量的影响;介绍了弯管内磨损分布情况。依据侵蚀深度和弯管工作寿命结果,推出了弯管磨损速度与输送速度之间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榆林炼油厂连续重整装置预加氢反应系统压降、装置氯腐蚀、重整反应水氯平衡、再生工艺操作、汽轮机组空冷岛防冻和重整四合一炉防腐蚀等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实施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延长了重整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再生系统关键设备的使用周期,提高了连续重整装置自控程度和安全程度,实现了装置三年一检修的长周期运行目标。  相似文献   

20.
催化重整是现代炼化企业关键工艺过程之一,重整预加氢单元的平稳运行直接关系到催化重整装置的正常生产。近几年随着原油质量逐渐变差和重整规模的增加,预加氢单元原料组成结构更加复杂,加工难度增大,装置运行过程中出现反应器压降大、催化剂失活、产品质量不合格等现象,严重影响催化重整装置的平稳运行。通过分析预加氢装置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装置的平稳运行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