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武汉历史的解读,以及对武汉各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对比,阐述原汉口租界之形成对武汉城市空间的影响。基于汉口原租界区现状,该文建议即原汉口租界历史街区的保护应从更高的层面考虑,应是有选择地保护与改建,整体上缓解历史街区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使历史街区空间和新兴城市空间更好地融合。  相似文献   

2.
汉口租界从1861年开埠到1945年租界全部收回,其间开设了大量的工厂、仓库、工业企业附属洋行等,原租界种类繁多的工业建筑见证了汉口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当下汉口城市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本文在概述汉口原租界区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现状的基础上,从价值认定的角度,梳理并归纳了该片区工业遗产三种保护更新模式;其后,通过对原租界区内的工业遗产进行取样和平行比较,反思目前保护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东  范文瑶  周星宇 《华中建筑》2011,29(5):103-105
该文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汉口原日租界地区传统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在当今城市开发的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混杂就是本地区的活力源泉,但是,现在流行的大规模高层房地产开发正在摧毁本片区的固有结构和特征.探寻一种更适合汉口原日租界区的多层开发模式成为当下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建筑不仅记载了城市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继续记载着今天城市的发展信息。本文以汉口原租界建筑为例,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相应措施,即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城市整体环境的整治。  相似文献   

5.
汉口租界区因其先进的规划手法,独特的租界建筑风格而别具风情,其功能与形态随着历史发展改变,最终形成其独特的空间特点。本文选取汉口俄租界区,从历史文脉,功能活动,空间要素和场所精神等方面,对租界区的空间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6.
田甜  袁园 《中外建筑》2012,(7):29-30
汉口租界对武汉城市结构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进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以武汉市近现代城市规划活动为时间轴线,通过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的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街道模式以及地块模式等三方面对汉口原租界片区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探讨,探索其空间形态发展的现状、特征以及对未来租界片区可持续化发展提出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7.
老旧城区作为落后于整个城市发展的地区,多成为低收入"空巢青年"聚集租住的区域,廉价的租金使其长期处于极差的居住环境.本文聚焦于武汉市原汉口租界地带,提出针对此类老旧社区的共享租住模式更新策略,为"空巢青年"租户创造相对高质量的居住环境.通过具体设计案例,探讨低收入"空巢青年"的共享租住模式下老旧城区更新改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赵纪军  孟诗棋 《中国园林》2022,38(11):128-133
汉口在19世纪中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国租界相继设立,租界园林应运而生,在引入各宗主国园林营造风格的同时,为在留外人提供了亟须的生活与娱乐空间,也是彰显殖民政治霸权的窗口。但有限的土地资源、水患频仍的自然条件,使汉口租界园林规模与发展远不及上海、天津等沿海通商口岸城市,也相应形成了鲜明的“在地性”:各国租界园林以建筑附属园林为主,甚至催生了屋顶花园的园林类型,但也限制了宗主国园林营造风格的充分植入;“公园”这一在其他城市租界早已普及的园林形式,在有效控制水患、进而获得更多可资利用的建设用地之后,才在20世纪20年代经由日本人之手有所建置。此外,各国租界出于营商便利沿长江串联排布,并随之形成了近代汉口特有的外滩“绿带”风景线。汉口租界园林奠定了近代以租界为轴心的绿地系统雏形,促进了华界屋顶花园、营商经营性园林的建设,对汉口的近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小林  董卫 《规划师》2004,20(5):103-105
汉口租界区的形成,从城市空间布局的整体上改变了汉口原来的依汉水而建的空间走向,逐步形成沿长江发展的城市格局,这一格局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武汉城市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缡制及实施中面临的与保护控制、功能更新、管理运作等不相适应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汉口原租界风貌区青岛路片保护规划的编制为例,在适应性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历史街区广泛分布在城市各处,是城市发展的记忆,也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有利于传承和延续地方历史文脉.然而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中,囿于重视程度、现代文明入侵等因素,使其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多角度出发,提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和场所营造传承路径,并结合武汉老租界区坤厚里社区更新改造设计案例,探索...  相似文献   

12.
《华中建筑》2021,39(3)
武汉原俄租界是汉口五个租界之一,也是近代俄国两个在华租界之一,区域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真的城市格局与历史风貌,内部的里分大多街道狭窄、房子破旧。文化氛围与市井气息,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反抗在这个片区既矛盾又相互渗透调节。以往研究多关注街区中的历史建筑而忽略公共空间,故而该研究采用Mapping分析法和空间句法对原俄租界中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研究,PSPL调研法以及跟踪访谈法对日常生活行为模式进行观察研究。进而从使用者需求的角度提出原俄租界历史街区典型公共空间的微更新策略,倡导"多元化"与"针对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使其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3.
王静  方兴 《华中建筑》2023,(8):133-137
汉口里分是武汉近百年民居文化的历史缩影,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共生的见证,也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该文通过对汉口里分相关历史文献和地方志的梳理,对汉口里分文化的形成背景与汉口城市发展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汉口里分文化的形成与汉口城市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口里分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营造文化、内部商业文化和汉口市井文化,展现出历史、文化与建筑不可分割的关系。透过汉口里分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历史、艺术与人文信息,也可以看到居住其中的人们注重变通、慕异喜新、悠闲自在的日常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徐杨 《华中建筑》2006,24(11):138-141
该文对汉口原租界内近代产业建筑的历史和一元片区近代产业建筑遗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以原日军汽船仓库的再利用为例.指出汉口原租界内近代产业建筑再利用存在的问题,试图唤起大家对武汉历史性产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重视.并对现状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租界时期,外来社会力量的入侵与本地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给汉口租界区留下了独特的、复杂的空间印记。该文通过对汉口英租界片区街道空间的研究,分析两种社会力量对街道空间形态的影响并对汉口英租界区的保护与修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及时有效的对现存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是我们每个建筑学者面临的问题。汉口租界风貌街区是武汉珍贵的建筑遗产聚集地,位于最北端的日本租界历史建筑常年缺乏关注,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分析汉口日租界内的历史建筑现状,总结其保护与再利用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童乔慧  刘娅妮 《华中建筑》2011,29(9):171-175
领事馆建筑是武汉近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上对于它们的研究为之甚少,本文通过分析汉口租界区和武昌昙华林的多个国家的领事馆建筑的特.最及现状保护情况,希望能引起社会对于此类建筑的关注,以促进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文脉保存。  相似文献   

18.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汉口被迫开埠通商。随后英、俄、法、德、日相继在汉口设立租界。租界的引入,带给了汉口老城区城市空间新的变化。以江汉路和中山大道片为例,从城市结构肌理和空间肌理的角度出发,分析租界的引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造成的影响,由此能给当今的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汉口原租界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底关系分析、图形模式归纳等方法,对历史街区肌理原型进行解析。首先对历史街区肌理原型概念进行研究,探析其形态与原型;其次探寻汉口租界历史街区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取街区及建筑肌理原型,分析历史演进中的历史街区形态要素的稳定程度,揭示强势的形态构成框架基因。在形态类型学视角下聚集于两个方面:从历史演化过程中分析历史街区肌理原型的生成机制与分类;从当下建成环境中揭示历史街区肌理原型的形态与塑造者影响。分析方法可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尤其对我国的“城市双修”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许多不当的旧城改造致使城市间的建设日益趋同,旧城区中现代商业的侵入威胁着地域文化的存亡,影响了传统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传承。本文以汉口大智门火车站地区的规划改造方案为例,以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为切入点,阐述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方案设计理念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