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由消极情绪和健康状况所导致的员工工作效率低下问题,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亲生物设计作为一种将自然融入建筑空间的设计哲学,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由于亲生物设计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周期较长,使得亲生物设计在办公建筑并未得到普及化的运用。基于此,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亲生物设计的经济效益,再以“14种亲生设计模式”为框架,基于成本分析,从空间中的自然、自然类比、自然性的空间三个层面出发,探究亲生物设计在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亲生物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亲生物设计研究是生物学和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前沿方向。该文总结了亲生物设计(biophile design)的理论起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近20年的亲生物性研究热点聚焦在健康促进、绿色可持续性、疗愈环境。其次,亲生物设计基于不同区域界限,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设计概念和研究策略。最后,亲生物设计研究关注社区及家庭尺度较少,需把握亲生物环境对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内在逻辑,根据不同区域范围改进分析单元的体量划分。因此,建议在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进程中,需结合实际问题,将亲生物性设计理论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既有理论融合,研究尺度上应加强城市—社区—建筑不同维度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医疗保健设施中引入自然要素,并对使用者产生身心积极作用的园林类型被称为康复景观,虽然促进健康的作用已被科学证明,但具体设计手法有待探讨。亲生物设计以人类进化理论为基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对人身心健康产生积极作用,本文试图探讨在康复景观中引入该方法的可能性。首先对亲生物性和亲生物设计概念进行阐释,其次分析亲生物设计对康复景观的启示,重点探讨4种抽象的自然特质对人健康的积极作用以及对空间设计的指导作用。最后以具体案例对亲生物设计在康复景观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康复景观应创造性地应用亲生物设计方法,作为循证设计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对养老建筑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仍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在建筑中融入亲生物要素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实际养老建筑设计案例为例,分析建筑中直接自然、类比自然、空间中的自然设计策略的应用,总结适用于养老建筑的亲生物设计要素及其位置。同时结合文献,总结老年人在养老建筑中应激反应、认知表现、情绪/情感/偏好方面3个方面的健康效益,建立一条亲生物设计影响健康的路径。亲生物设计策略应用于养老建筑室内空间具有较高的建设潜力和应用价值,为养老建筑环境营造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研究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亲生物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其高品质健康人居环境的思路与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基于亲生物设计理论框架,应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中的亲生物设计进行解读。设计策略总结为“直接利用自然”“技术整合自然”“仿生模拟自然”“乡土智慧应用”和“社区共创营造”。新加坡的亲生物设计实践经验,能够为我国华南地区城市生态修复、公共空间更新和健康景观设计等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健康城市理念下,生活性街道对身心的恢复与疗愈效能受到广泛关注,空间环境的亲生物特征是感知恢复性的重要预测因素,其作用机理与应用途径有待深入探究。基于亲生物设计理论与恢复性环境相关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徐州市主城区7条生活性街道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建构生活性街道环境亲生物质量对感知恢复性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自然要素、自然形态、自然模式和自然系统联系是衡量生活性街道亲生物质量的4项维度,其中自然模式通过自然连接度而间接正向影响感知恢复性,自然系统联系直接正向影响感知恢复性,自然要素和自然形态分别显著正向影响自然模式和自然系统联系。揭示了生活性街道中亲生物环境质量4项维度的内在作用关系和对感知恢复性的影响机制,识别了重要亲生物设计模式,为以健康疗愈导向的街道空间环境更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亲生物设计是能够借助自然的力量促进人类健康的空间环境设计哲学。医院是康复的核心场所,亲生物设计应积极应用于其上。本文立足于现有亲生物设计理论框架,首先剖析了医院空间环境亲生物设计的健康促进机制、适用的自然要素及具体关联的健康效益。然后结合医院功能的专业要求以及使用者的特殊需求,针对正确性、认同性和有效性提出了亲生物设计要点。旨在启发未来医院健康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新力军,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疏于健康化设计的大学校园空间导致大学生整体健康状况不理想。目前国际上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均证明,健康促进是提高人群整体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基于该背景,将健康促进作为研究视角引入大学校园设计中,提出使用于大学校园的健康促进模型以及健康促进视角下的大学校园环境要素。从建成环境、感知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四个方面提出设计要点,为大学校园健康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好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新一代的学习生活,也可以被视作生发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实验室。近20年间新兴的亲生物设计理论与策略对于在高密度地区实现建成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连接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针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社会调研和循证设计,对亲生物设计策略进行了应用和细化。将亲生物设计的原则与可持续设计的总体目标相融合,将衍生出更加具有疗愈效益、生态和社会可持续性的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居住与生活方式带来很大改变,进而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为了使居住者享受到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文章通过分析恢复性环境设计、亲生物设计等健康理论,结合我国住宅建筑的实际状况,提出适合住宅户内空间的亲生物要素应用框架,分别从营造完善的健康促进空间和塑造整体性的自然氛围两方面对住宅套型设计进行优化研究,以期提升住宅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介福建塔下土楼青普文化行馆更新与改造项目,提出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历史建筑与建成环境的再生路径:以满足新社区成员的需求为目标,从"人、文、地、景、产"5个面向出发,调和原住民意愿,转变农民身份,传承历史风貌,耦合土楼新功能,培育文旅产业,以此重塑人们心中的社区感,吸引年富劳力和优势人群的回归,从而改善乡村人地脱离的状态,引领传统聚落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实现社会、经济、产业和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借由景观空间建设推动公众美学认知走向深度生态,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亲生命性理念为新视点,基于亲生命性及亲生命性美学认知之内涵解析、亲生命性促进环境偏好的研究实证,提出自然、荒野自然与城市自然分别是支撑亲生命性美学认知发生的总体性、本源性与生活性景观空间载体。通过设计要点、规划图景、生活愿景3项内容表达,以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网络、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社区、城市中与自然的一步之遥为尺度框架,对承载亲生命性认知的生活性景观空间,即亲生命性城市自然的营建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索,旨在为亲生命导向的景观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While the current urban public spac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hysical construc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health, systematic and specific studies on mental health is insufficient.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a specified group of user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mental desi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promoting urban mental health by spatial design. The "Tokyo Loneliness Tree Hole Plan" project suggests reconsidering and reshaping the positive perception of loneliness based on the Salutogenesis Theory and proposes a design guideline for tackling urban loneliness. The project utilizes a scenario-based research method to conceive a systematic strategy for establishing an urban "spiritual infrastructure," which offers the lonely individuals a chance to get along with themselves, the space, and the feeling of loneliness. As the new typology of urban public space with publicity and privacy simultaneously, "Urban Tree Holes" create empathy about solitariness between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nd humans in oriental design aesthetics, in order to mitigate the urban loneliness and respond to the mental desire. "One Person Park" as an alternative form of future landscape investigating the concept of "private-public space," which might fulfill the new desire of using public space in a post-pandemic era.  相似文献   

14.
摘要 新冠疫情期间,长期脱离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的居家生活引发负面情绪与精神压力。虚拟自然为人们在室内条 件下获得身心疗愈提供了可能。通过分析与总结既有实证研究文献,对虚拟自然环境与亲自然设计在恢复性主观评价、 认知能力、情绪健康、生理应激恢复等方面的疗愈效益予以评估。研究发现,静态或运动状态下沉浸于360°照片/ 视频或电脑生成的虚拟自然场景中,恢复性主观感受均显著提升;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虚拟自然能显著影响认知能力, 但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激发与认知能力相关的创造性思维;虚拟自然能有效缓解负向情绪,提升正向情绪,但这种影响 受设备可用性的调节;虚拟自然对生理应激反应的恢复具有显著影响,但应当以厘清时间因素干扰为前提。虚拟亲自 然设计的疗愈效益大小与自然元素的配置、类型、布局有关;室内亲自然设计中,相较于使用亲自然材料、自然窗景 等方式,室内绿化能带来更好的疗愈效益;虚拟亲自然设计的疗愈效益依赖于良好的场景设计。虚拟自然与亲自然设 计均是有潜力的疗愈场景,虚拟自然可与个体、公共空间、社交网络等相结合,实现个体、群体、社会等多个层面的 疗愈与修复,为环境营造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Biophilia hypothesis suggests humans have an innate connection to nature which may affect our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Yet we currently live in a world that is rapidly urbanizing with people spending most of their time indoors. We designed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to let 30 participants experience three versions of biophilic design in simulated open and enclosed office spaces in virtual reality (VR). Throughout the VR session, we measured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skin conductance level and administered cognitive tests to measure their reaction time and creativity. Compared to the base case, participants in three spaces with biophilic elements had consistently lower level of physiological stress indicators and higher creativity scores. In addition, we captured the variation in the intensity of virtual exposure to biophilic elements by using eye‐tracking technolog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iophilic interventions could help reduce stress and improve creativity. Moreover, those effects are related to both the types of biophilic elements and may be different based on the workspace type (open vs enclosed).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VR‐simulated office spaces are useful in differentiating responses to two configurations and among biophilic elements.  相似文献   

16.
亲生物性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环境所形成的本能属性,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亲生物设计的提出为解决当今社会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也逐渐成为国外人居环境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国外亲生物设计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以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为节点,梳理亲生物设计研究的源起、确立和拓展进程。通过不同发展阶段内的理论演进、方法更迭与实践详叙,综述亲生物设计的基本内涵与普适方法,并结合国内城市空间现状提出亲生物设计启示,以期为中国亲生物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a-synthesis conducted to identify, compare and synthesize published qualitative data related to the Maggie's Centres, as a paradigmatic architectural example in the provision of non-institutional cancer support. These centres ar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for their unique architecture, where the careful design of indoors and outdoors space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ir agenda for supporting care. Previous research has thoroughly analysed this approach to therapeutic environments, not only confirming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ed space as originally conceived in Maggie's philosophy but also identifying precise supporting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elements within their design.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new reading of Maggie's contribution to cancer support by offering an examination of all these data through the lens of biophilia, which clarifies the impact of design decisions connected to nature on cancer patients' lives. The analytic process included a systematic search strategy, extra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alient concepts using an open-coding approach, and lastly an interpretive evaluation. The systematically selected data helped to identify and rank the biophilic design parameters that appear the most critical for promoting and supporting human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non-clinical therapeutic environments, from the user's perspective. It also provided a compilation of distinctive design interventions related to biophilic parameters, which provides benchmark inform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design guidance in thes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8.
雷诚  陈赟  顾语琪 《中国园林》2024,40(6):42-48
健康中国战略导向下,如何提升既有公共空间健康 服务水平成为当前研究焦点。为探索城市公共空间作用于人体 健康的积极作用,尝试引入医学领域“健康效用”理念构建评 价体系,以公众健康中“行为类型+环境要素”的关系为骨架, 以“行为需求+环境支持”的匹配特征为脉络,基于“体力行 为-多样性、自然体验行为-综合性、社会交往行为-均衡性”3 项匹配准则,建立既有城市公共空间“行为-环境”健康效用 评价体系。以承载居民最密集日常活动的滨水绿道展开类型实 证,结合苏州市尹山湖绿道案例,借IPA分析法提出“因子分 级+匹配识别”的评价方法,分析行为与环境的配对差异,辨析 影响滨水绿道健康效用提升的内因。据此提出滨水绿道环境更 新设计策略,以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和环境更新需 求,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亲生物性是提高人居环境的健康与福祉、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理论,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引入亲生物性对于提升城市中植物的固碳潜力具有重要作用。绿色建筑设计中亲生物性设计策略的选择受到当地气候特征的影响,但当前关于地域性亲生物性设计策略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研究尚缺乏。通过文献综述,从气候响应的视角梳理亲生物性理论,总结归纳湿热气候下的亲生物性设计策略框架。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领先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构建亲生物性设计策略框架并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归纳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在条文分类、分值权重、策略选择3个方面引入亲生物性指标的具体方法。总结的框架和方法不仅可为中国地域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发展提供参考意见,还可为后续湿热气候下的绿色建筑亲生物性指标评价框架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健康步道是城市住区人居环境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健康社区”在高质量城市建设中的细胞工程。健康步道因其自身的复杂性、模糊性和差异性等属性,在城市住区整体化和系统性研究中缺乏足够关注。本文以“健康社区”理念为导向,阐述住区健康步道的发展机遇,通过对我国住区步道建设现状及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在“住区生活圈”概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住区—邻里”慢行生活圈网络的构建和四点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在住区建设层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