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上海市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从步行距离、步行时间与步行心理等3个方面测评站点地区的宜步行性,分析其主导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搭乘轨道交通的步行者最关注步行环境的便捷性,街坊尺度划分与干道过街等待是影响目前步行便捷性的主要时空因子:安全性、连续性和愉悦性等其他环境特征也会对步行者的时空感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发现不同街区类型之间的步行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城市外围住区的步行环境恶化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心区地铁站域多层面步行路径的线密度和面密度关系到站域步行环境是否能满足其人流集散的需求;地铁站点与多层面步行路径及不同层面路径之间的垂直转换、地铁公交与常规公交之间的转换对站域人流高效集散意义重大。本文从密度和转换两个视角量化分析研究上海、香港两地四个案例的多层面步行路径特征,其结论有助于地铁站域多层面步行路径的规划设计思考和决策。  相似文献   

3.
桂汪洋  张彤  徐斌 《华中建筑》2024,(3):126-130
步行可达性是交通职能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明确轨交站域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其测度方法,促进生活圈和站域的耦合发展,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建立步行可达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合肥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分类研究,测度典型站点15分钟生活圈空间内的步行可达性程度,量化分析不同功能导向下轨道站域空间构成要素对步行可达性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商业服务区站点与公共服务区站点站域生活圈内步行可达性程度基本持平,且远高于居住区站点和混合区站点,最后根据该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站域空间优化调整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影响北京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便捷性、舒适性的关键性要素——分别为绕路程度和底层商业设施,针对其开展量化研究。选取13个典型站点,计算站点地区500m圈现状与假设社区开放后的绕路系数,并将现状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作对比;调研站点周边500m圈街道底商分布情况,并对回龙观站进行详细研究。得出北京居住型站点周边绕路情况较为严重,封闭社区、路网形态等因素对绕路系数均有较大影响;超过半数的站点周边形成了较为连续的底商,部分站点周边底商极少;回龙观站500m圈每百米街道底商个数仅2.42,远小于适宜步行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TOD地区的步行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泉 《城市规划》2019,43(3):88-95
轨道交通TOD站点地区确定规划圈层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步行尺度,即步行距离形成的半径,但不同城市的TOD地区步行尺度并不相同。步行距离虽然能指导划定圈层边界和影响范围,但对步行决策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步行时间,二者按照"时间-距离"换算关系相互关联,并受到地形条件、空间布局、交通环境等步行环境要素的制约。TOD地区步行尺度的差异是由于步行时间、步行距离和步行环境差异所造成的。对TOD地区步行尺度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总结,可以为我国TOD地区规划确定合理的步行尺度及TOD模型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铁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可以带动站点辐射区域的发展,为其增加人群的聚集度,它的可达性对提高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成都春熙路地铁站站点为研究对象,通过Python工具获取各条交通线路的站点等地理位置信息,通过相关搜索引擎搜索与整理相关信息,以GIS为主、AutoCAD工具为辅建立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相关数据库和“时间—距离”模型;在基于3类主要出行方式的条件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可视化”呈现该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网络的可达性作用机制,提出“地铁—公交—自主”出行的合理分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为地下步行网络设计规律提供建议,为其他站点地下步行网络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于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因此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同时也暴露了在设计初期对人流量预估不足等问题,导致轨道交通站体本身容量不足,人的通行时间增加,严重降低了使用者的步行接驳效率。因此,不少站体在建成后几年内不得不进行改扩建。该文以重庆市观音桥站为例,调研站点各个出入口的人流量现状,结合轨道交通影响域步行行为特征和空间类型,分析不同使用背景下的站体改扩建方式。最后运用行人仿真软件对其改扩建方案进行验证,并提出更有效解决方案[1]。  相似文献   

8.
陆伟  徐伟星  吴亮 《室内设计》2020,(5):100-108
地铁线路联系着城市内部的各大商 业区,促进商业服务设施向站点附近聚集。 而站点与步行行为紧密相连,提高站域可步 行性对地铁使用者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品质的 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商服型地铁站域 内设施功能复杂、人口流动频繁的特点,从 表征功能、内部结构与环境两个层面对站域 可步行性进行研究。在表征功能层面下,采 用可步行性评价方法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 的步行指数来进行评价;在内部结构与环境 层面下,则是将步行网络属性和行人感知评 价的指标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选取大连 市典型的商服型地铁站域内步行空间为研究 对象,通过结合两个层面的评价方法来探寻 对站域可步行性的强作用性影响要素,并针 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为核心的靖宇街在经历了两期更新改造后依旧效果不佳,旧区活化陷入困境,亟需转换视角注入新鲜力量。以哈尔滨城市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及规划线网与靖宇街并行为契机,从轨道交通站域规划视角思考激活历史街区的新方法。研究以TOD理论为索引,立足于中国城市现状,从用地性质、步行系统、公共交通体系三方面进行微观基础功能、中观应用需求、宏观区域发展的地铁站域效能分析。结果表明,靖宇五道街和清真寺站域存在用地类型、公交站点比例及位置分布不合理问题,而北马路站域步行环境闭塞、公交体系薄弱,靖宇公园站除用地类型单一外其他方面较为完善。基于此,提出优化策略并总结了TOD模式的内在价值和潜在效能。目的是在提高轨道交通应用性与联动性的同时,为历史街区的再利用提供新视角,为营造便捷舒适的人居生活环境、构建紧凑高效的区域结构体系提出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运输是替代小汽车出行,构建环境友好型交通的有效方式。轨道交通出行倾向与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质量、轨道交通的可达性以及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发展等因素相关。为了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各大城市集中于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本身,而忽视了轨道交通站点的可达性。本文讨论了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对于轨道交通出行模式的重要性,分析了各接驳模式对轨道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轨道交通配合步行和自行车是替代小汽车出行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言语  徐磊青 《风景园林》2021,28(5):42-50
针对研究不同站域步行化改造步行便利之增量变化,对上海11个轨交站域建立不同历史阶段的步行化改造模型。同时,结合地块城市基面的总公共空间面积供应量,进行物质环境指标的整合,从而建立:1)总公共空间供应量;2)可达性在步行改造中的变化数值(sDNA指标);3)活动量内外均衡性指示剂三者的相关性拟合方程。通过验证33个商业地块行为学活动量,证明综合了前两者指标的公共空间疏解指数(MIPS)可以对轨交站域空间活力的延续性产生积极影响,对比综合前得到了提升。此外,得出公共空间立体协同度等其他具参考意义的指标,以作为设计参考,对现有轨交站域地块开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对地铁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山西建筑》2010,36(24):30-31
从香港城市形态特征和轨道交通网络发展历程出发,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别介绍了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各类人行按驳设施等,论述了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的建设对内地城市地铁建设的重要启示,以完善人行接驳系统。  相似文献   

13.
The aging of suburbs requires that pedestrian accessibility be favored in this type of environment, because walking is a key element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senior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otential for accessibility by foot in three inner suburbs of the Greater Montreal Area. Accessibility was calculated using walking distances throughout the street network. This analysis was complemented by an observation of physic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likely to affect walking among seniors. Pedestrian accessibility i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long travel distances but also by various obstacles that result from land-use decisions in favor of motorized travel on a regional scale.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necessity for urban planners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local accessibility by foot and public transit, and regional accessibility by motorized transport.  相似文献   

14.
站点周边居住建筑的密度直接影响乘坐轨道交通的总量,轨道站域范围内居住建筑分布的整体比重与轨道交通分担出行的比例相关。针对香港74个港铁站域空间居住建筑形态特征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居住单元的分布情况,站域范围的居住建筑的密度与港铁乘坐量密切相关;站域空间范围的分布情况与非轨道站影响区域的比较发现,以轨道站为核心的居住建筑集聚特征是支持香港轨道系统高效率的重要空间特征之一。围绕轨道站的居住建筑集聚能够通过居民出行活动的集聚引导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分布密度的提高,是促进紧凑空间形态的形成的基本动力。归纳在轨道系统建设、站域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紧凑形态形成的各类因素,有利于合理制定以轨道站为导向的紧凑城市空间形态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背景下,轨交枢纽站域步行系统面临转型重构问题,一些亚洲高密度城市的发展模式可资借鉴。大阪梅田枢纽、香港中环枢纽和新加坡政府大厦枢纽分别代表了站城一体、广域互联和活力导向的步行系统发展模式。通过系统归纳与比较分析,它们在结构、功能和品质层面上体现出层化与网络、内化与关联、包容与持续的共性特征,而在具体的建构方式上又呼应了不同建成环境的有机差异。这些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依赖于有效的城市设计运作与导控机制,三个案例在持续推进、协同组织、精细导控等方面的经验对于我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与制度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卢源  刘晓刚  姚胜勇 《华中建筑》2011,29(12):70-81
促进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发挥轨道交通车站地区的综合效益已经成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本文以北京市轨道交通9号线花乡站站点周边地区的整合设计竞赛方案为例,对基于轨道变通站点的地区规划设计中关键问题进行剖析,借鉴TOD理论,从规划设计的层面,对站点周边和站点核心区设计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轨道...  相似文献   

17.
中庭式地铁车站火灾安全疏散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庭式地铁车站在火灾工况下的行人安全疏散设计是地铁车站设计中的难题。为评价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临港新城站中庭式车站火灾安全疏散的性能,采用Legion行人仿真模型和FDS(火灾动态仿真器)开展了一系列的疏散仿真分析。在对各种行人参数调查、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真实的Legion疏散仿真模型。然后根据预测客流和可能的火灾场景,对四种不同工况下的人员疏散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安全性评估,在此基础了提出了改善中庭式地铁车站火灾安全疏散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China has experienced rapid car-oriented suburbanization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and is facing emerging challenges such as traffic congestion,air pollution,and even health threats.Learning from North American cities,Chinese cities have started adopting and implementing a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 strategy,which encourages the transit ridership and walking trips by creating a pedestrian-friendly urban environment.Although much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in various neighborhoods or communities,few existing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around transit stations,especially using micro-level data,such as walking infrastructure variables.This research chooses several infrastructure variables that are critical for pedestrians to investig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around stations of the Bus Rapid Transit(BRT) No.1 Line in Xiamen City,China.This study defines a half mile buffer centered on each station as the spatial unit of analysis.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field audits are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rastructure for pedestrians in each spatial unit of analysis.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can help assess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the infrastructure for pedestrians in each station area,which might need to be added or improved.The findings will not only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TODs in Xiamen,but also offer a lesson on how areas around transit stations could be retrofitted to improve the pedestria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
以深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沿线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实证分析,探讨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问题。研究发现,地铁2号线的客流与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1)功能影响。出行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型站点与混合型站点或就业型站点之间;(2)密度影响。站点客流量与站点地区开发密度有正相关性,但高密度开发并不必然生成较高的站点客流量;(3)距离影响。客源大都分布在500m步行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城市实现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不宜简单应用TOD模式的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原则,而应该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站点周边地区潜在的轨道交通使用者密度而非单纯的开发密度;(2)在促进站点周边土地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平衡线路乃至线网上不同类型站点的数量与布局;(3)优化轨道交通的自行车和公交接驳服务来扩展轨道站点的服务圈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