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明代广东海防卫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规划特征研究出发,以方正平面、网状道路和择中而立的外在空间形态,以及微观层面上的卫所营房营造模数和中观层面上的街巷网格营造模数为基本特征进行探讨,以丰富明代海防卫所营造体系及城市营建的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明朝初年推行卫所制度,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各级卫所屯堡聚落,贵州不少城镇的形成均来源于此。与都司一卫一千户所一百户所的军事层级相对应,因为驻扎军士数量、承担功能、所处位置的不同,各层级的聚落也形成了不同的形制。文章以贵州卫所屯堡聚落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地方志材料以及实地调研踏勘,讨论明代卫所制度下贵州都司城-卫城-千户所城-(百户所)屯堡等各层级聚落的总体规模及大致布局。研究表明,各级卫所聚落在规模上呈现明显的层级缩减态势,各级聚落基本为方形城垣,其中的道路、官署、城门等也受层级影响。最后将贵州卫所屯堡聚落与北方长城沿线、东部海防沿线的卫所聚落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分析明代辽东内陆防御体系(长城)和沿海防御体系在功能作用、布局因素和建筑形制等方面的异同,探寻二者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明代辽东海防军事聚落的建制体系、布局特征、功能作用和形制特色。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分析明代金门所城和崇武所城在选址布局、空间形态和城墙构造等方面的异同,探寻二者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明代泉州海防卫所军事聚落的建制体系、布局特征和形制特色,也为金门所城的修复考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明初,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加剧。经过与日本的一系列交涉未果后,明朝政府加紧建设海防体系。由于时间紧迫且地域跨度大,因此在海防城池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采取了一定的有利于快速设计和施工的措施。本文以卫所聚落为例,结合史料研究和调研成果,以山东、浙江和广东防区为重点,探讨明代海防卫所聚落在城池总体规模和内部布局两个层面的模数化的思想。研究表明,南方海防卫所聚落的规模明显大于北方,但各个防区内部的聚落规模是相似的。此外,海防聚落也存在内部布局模数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长城九边中,辽东镇是唯一兼顾陆防与海防的防御重镇,也是国家陆防与海防工程的结合处,其防御机制与空间布局极具特殊性。文章从历史、地理、军事制度等方面入手,分析明代辽东镇陆海军事防御体系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陆海协同防御体系的空间互动关系与内部关联性,揭示聚落间特殊的陆海协同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7.
李帅  刘旭  郭巍 《风景园林》2018,25(11):73-77
文章对明代浙江沿海地区的海防卫所进行研究,以现代高清航拍照片、历史地图以及浙江海防建设的基本史料与相关地方志等为基础,综合考量浙江沿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与卫所建置布局相关的地理条件,通过归纳其平面形态的特征,分析影响其选址布局的要素与城市基本构成元素,探求浙江沿海卫所营建的一般布局模式,进而类型化分析探索其可能的变体。研究表明在明初快速建城运动中诞生的卫所城市具有极强的共性,同时也彰显了古人营城智慧的诸多个性。这批卫所城市的营建奠定了后来浙江沿海地区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8.
明初汤和经略东南设立了一批海防卫所,不仅对明代政治、军事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明代城市营建实践的一类重要载体。卫所城市作为准实土行政单元,以军事功能为主,兼有社会、经济、生产、文化等功能,后来逐渐演变成综合性城市。文章基于人居环境理论、地方志,解析卫所城市的营建理念与布局分布规律;通过交叉比较各个卫所的现代高清航拍地图资料,研究浙江沿海卫所的平面形态、影响其选址布局的要素与城市基本构成元素。从古人因借山水、融于山水的空间实践与价值认知中为探索卫所城市的基本布局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然通风作为有效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是传统聚落抵御外界不利气候影响和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重要调节器。在调研归纳我国寒冷地区海防卫所聚落基本空间模式及形态参数的基础上,针对寒地滨海地区季节性、层次化的通风需求,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冬夏两季典型气候条件下聚落朝向、街道形态、院落形制3项空间形态要素,对聚落自然通风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理,提出针对寒地海防卫所聚落形态的适宜性调控和优化建议,为该地区传统聚落保护和更新中的自然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明代,朝廷实行"卫所"制,沿海形成完整防御体系。本文通过对蓬洲所城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展现出明代城市建设方式及军事城池建设特征,以及潮汕区域地方文化特色,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及军事城池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分布图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坤  李严 《华中建筑》2005,23(2):116-119,153
明长城是继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以来,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长城防御工程。明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区进行防御,即九边重镇。该文在大量史料及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绘制了九边重镇防御体系图,根据此图逐步介绍长城九边重镇的设防,及九镇所辖的路城、卫城、所城、堡城的分布情况,最后概括了防御体系的遗存现状。  相似文献   

12.
黄欢 《华中建筑》2008,26(4):161-167
明代辽东镇防御体系实行都司卫所制,其中辽东都司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该文以辽阳镇城为研究对象,在相关史料阅读和现场调研基础上,对其历史沿革、防御体系、城市建设、屯田之制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研究明代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城市的发展,以及对传统城市改造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古城遗迹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荆州古城墙和南京明城墙都是明代建筑的产物,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和战争的洗礼依旧保存完好,是我国几千年来军事防御体系最高水平的代表。建城时两城的等级、历史沿革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存在若干差异,该文从城墙的历史起源、军事防御体系结构形制及建筑技术方面来分析比较,为进一步研究古城墙防御体系建筑形制和古城墙的保护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萍  陈华 《室内设计》2016,(2):46-51
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 年)的永泰古城以完整的军事防御设施成为 明长城边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丝绸之路 沿线现存最具代表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明 代军事堡城。该文通过实地测绘、调研和对 文史资料的整理,分析永泰古城选址、空间 布局,以及军事建筑、传统建筑、水利设施 等建筑文化遗产的特色;明确永泰古城文化 遗产保护面临的客观问题;从文化遗产整 体保护、人居环境提升、社区营造机制三个 角度探讨永泰古城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 途径,探索长城沿线军事寨堡文化遗产保护 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探究肇庆古城这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与防御性能的城市遗产的价值特征,进而为肇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提供参考,结合古城建设情况与空间规划特征,系统梳理了肇庆古城的营建动力机制,将古城安全防御体系进行层级划分,从古城选址的生态安全、城市营建的心理安防、城墙建造的军事防御、水系规划的防洪御灾这4个层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肇庆古城营建的动力机制主要受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的影响,具体涉及政策职能的推动、民族文化引发的暴乱以及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肇庆古城的安全防御体系是生存资料安全与内外环境安全、物质防御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层面的综合体现,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态安全思想、宋元明清城墙防御及防洪体系、筑城与修缮技艺及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古城具有良好的景观视廓,对研究中国古代山水城市和大尺度山水轴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炎 《华中建筑》2010,28(5):181-185
明初南阳城为唐王的藩封之地,同时兼为府城、县城。城内建立起了以唐王府为核心,众多府邸、官署林立的内部格局。该文以地方文献和历史遗迹为依据,就明代南阳城的城池规模,唐王府的位置、范围以及诸多府邸、官署的设置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考察,对城内外的空间布局特点展开一定的推测。  相似文献   

17.
明初西安城市格局的演进及其规划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明初西安城市规划背景的分析,探讨了其规划手法.明初西安城是在元奉元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时系统考虑了城市周边的历史文化环境,尤其是大雁塔、小雁塔对于确定明初秦王府和西安城的格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这种规划手法的探讨有助于理解西安的城市文脉,有助于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和明城区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8.
贾亭立 《城市规划》2017,(12):97-103
中国古代城墙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城池规模是古代筑城形制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通过对反映明代筑城规模的城池城周数据的全面梳理与量化分析,探寻明代城池规模的分布规律,发现:明代城池规模表现出明显的等级特征和地域特征。影响城池规模的因素,既有人为因素,包括等级、历史、政治、经济、人口等,又有客观因素,包括位置、地理环境等,但在诸多因素中,城市的等级仍是主导明代城池规模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明清泉州史料、民国11年测绘图和现存实物的研究,选择以明清时期作为时间基点,从城市形态角度探讨了海港商业发展影响下的泉州古城规划。研究发现:泉州在城市初创期受封建政权和礼制影响,形成传统的城郭结构;成型和繁荣期受海港交通、文化、贸易等影响,城市内部形成以"干"字型街市为骨架的规划格局;明清呈现的罗城形态是街市发展的结果,街市是海港商业城市城郭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和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