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六普”与“七普”数据的对比,分析2010~2020年中部五省的人口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部五省(除河南省外)10年来人口呈正增长的地级市通常不超过6个,中部五省在“强省会”战略下,人口进一步向省会城市及都市圈近域集聚态势显著,省会城市与次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量悬殊拉大,大量城市呈人口负增长态势。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需夯实“七普”数据研究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口—经济—用地—资源的适配性研究,结合“强省会”战略下人口负增长城市的成因,精准判定收缩城市的类型及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应对建议;需依托人口集聚特点、增长动力及空间分布,对省会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地级市进行差异的城镇化模式引导。  相似文献   

2.
近10多年上海的人口高速增长离不开全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上海人口增长主要是外来人口,并且总体上呈现近郊地区快速增长、人口向中外环间及外环外地区蔓延的态势。同时,就业岗位在中心城的集聚特征更显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心城及周边地区范围内居住和岗位的高度重合,该范围内职住相对平衡。研究认为,如果要建设更宜居的城市,减少区域交通通勤,就要在鼓励人口增长地区增加就业岗位的配置,即如果坚持中心城控制人口、郊区进一步吸纳人口的方针,就要同步考虑就业岗位的调控,鼓励岗位向郊区的集聚,尤其是鼓励办公服务等三次产业类型向郊区的集聚,才能实现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设想。  相似文献   

3.
经营城市是指将经营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一种新的现代城市管理思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的大系统中,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经营是灵魂。按照经营城市的基本思路,传统城市管理常说的“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还应补上一句自始至终贯穿经营思想,变成“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十分经营”。也就是要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中,注重把城市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特别是稀缺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地区不断向外扩展,出现了一系列称之为"郊区化"的扩散现象。郊区化是城市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过程,即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住宅郊区化是人口郊区化的主要方面,其先导是在郊区进行住宅用地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所谓住宅郊区化不  相似文献   

5.
随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持续扩大。当城市管理的发展速度与这种扩大不相符时.将导致若干社会问题。本文针对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问题,分别从城市规划科学化,内部政府治理结构合理化、外部法制保障明确化.市民参与制度化以及建设“特色型”城市持续化等方面,梳理出中国城市管理的问题及其可行性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建设工作的回顾 2005年,全区建设系统着重推进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政策配套.二是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管理.三是推进"阳光规划".四是加强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规划管理,发挥城市规划对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的配置作用.五是小城镇建设逐步展开.六是"南珠杯"竞赛深入开展.七是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  相似文献   

7.
英国城市规划师艾伯克隆比为英国战后城市重建做了大量城市规划工作,尤以"大伦敦规划"最为著名。之后,他又被邀为香港拟备"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该报告作为香港首部战略性城市规划,使英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延续到其远东殖民地,使香港成为西方文化与技术在东方的中转站。该文横向比较艾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与"香港规划报告",以追溯城市规划思想的源流与演变;纵向比较"香港规划报告"的"高密度发展与疏散、城市人口与工业布局、城市规划立法、新市镇建设"等城市发展提议与香港战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践。通过分析该报告对香港城市规划的影响和贡献,以及探寻香港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体制形成的因素,对进一步完善香港近代城市史学研究,并为内地城市制订战略性城市规划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5年武汉市居民"脑卒中"疾病数据,运用空间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城市高密度居住环境对居民脑卒中的影响.实证表明,中国城市高密度居住环境对居民罹患脑卒中具有显著影响,城市中心区已经成为脑卒中的高患病风险区域.城市建成环境要素中的人口净密度、居住用地密度、建筑密度与居民脑卒中风险显著正相关;社区医院、公园、快餐店、公交车站等设施的可达性对居民脑卒中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城市建成环境通过自然环境、居民体力活动、饮食习惯和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居民脑卒中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认为,在中国健康城市规划中,应降低城市中心人口净密度与建筑密度、引导老年人口向外疏解、完善街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动干预高密度居住环境下居民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9.
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格局与去工业化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去工业化"以及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新兴产业的崛起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结构.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甚至是全球城市,在城市发展和战略制定中,也正突出表现着"去工业化"态势.依据2005年的1%人口调查数据与北京18个区县、20个就业行业门类数据,通过区位商法、集中度系数等判断当前北京的城市功能格局,并根据五普就业结构等数据,分析北京的功能转型特征,以及北京去工业化进程特征.其基本的结论包括:[1]在所有的就业行业门类中,制造业在北京仍然最高,城市功能格局属于"同心圆结构"圈层空间模式;[2]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去工业化态势显著,高级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一产业和制造业就业比重锐减,FIRE(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文化创意相关的"科教文卫体"有较快的增长.北京开始向"创意城市"、"后工业城市"等迈进;[3]在去工业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功能格局开始呈现分散化和相对均衡化态势,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高级服务业对人口空间增长具有较显著的拉动作用,但外围县区仍持续工业化,总体而言去工业化成为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依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覆盖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详细规划、规划实施评估、城市设计等多个领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更新提供有力支撑,并重点突出城市设计策略在各个层次规划的运用,强调策划与设计的融合提升。成立七年以来,服务"一带一路"地区建设,在全国市场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一、澳大利亚城市规划概况 澳大利亚人口2200万,国土面积769万平方公里.全国分为6个州和两个地区,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中的大部分集中在州首府城市,每个州首府城市人口大多占到全州总人口的55% ~ 75%.研究澳大利亚城市规划,对处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鸿飞 《城市住宅》2021,28(5):160-161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使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统一.以"双评价"和绿色低碳理念为切入点,对城市规划和建设进行考量,重点分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以推动城市的绿色建设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模是考量城市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中国近代报刊资源全库》《中国知网CKNI数据库》等数据库,利用词频法、统计分析法与文献法,试从规划史的角度梳理"城市规模"这一城市规划术语内涵的演变过程,探究其与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的关系,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00年8月31日至9月18日,成都市"中东之行"城市规划建设考察团一行16人出访了8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城市,重点对中东地区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了考察,受益匪浅,并提出了对成都未来在实现迈向21世纪的规划建设中,如何把握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的建议,可供有关从事建设事业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6,(3)
2008年以来,针对全球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过热等形势,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尝试,影响了城市规划长期的变革方向和"十三五"近期的规划工作重点。文章在归纳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对经济危机的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变革方向提出建议:首先,城市政策和规划需尊重与遵循城市发展(包括当前的判断)的多元交织和复杂性客观规律。其次,长远来看,应正确处理好市场调节与城市规划等政府干预的"最优和平衡"矛盾统一关系;近期来看,"十三五"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调整期和机遇期,城市规划变革和城市政策应注重三个"侧"回归,即"回归东部地区""回归城市中心区""回归特大城市和地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人口、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本文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预测法,预测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进而算出城市人口,并根据可能的人均用地水平科学地预测了未来我国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相似文献   

17.
浅析卫星城市规划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卫星城市规划理论的提出、内涵进行分析,说明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卫星城市规划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科学的控制和疏散城市人口,促进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及空间分布方面关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人口分布和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空间政策之间的关系,从人口分布视角探讨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人口持续向中心城和边缘地区集聚,新城发展缓慢,是上海上一轮总体规划实施以来表现出的突出矛盾.面对人口进一步增长趋势,如何有效促进新城发展、缓解中心城增长压力,是"上海2040"空间战略研究迫切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围绕人口分布优化的空间政策研究是上海空间结构调整的关键,通过模拟"上海2040"边缘承载、廊道承载和新城承载三种人口分布情景,分析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轨道交通建设、住房供给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空间政策的适应性,并从构建人口分布的目标导向、时间维度的行动框架、差异化的分区引导、空间政策聚焦与协同、阶段评估与动态应对五个方面,探讨上海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及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国所有建制市为对象,采用2006和2010年各城市人口、建设用地数据,通过模型测度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离差系数,并运用Arcgis软件对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等级进行可视化表达,以揭示我国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性时空特征.研究显示:①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整体上呈现出失调发展态势,但这种失调性趋于下降;②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性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类别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诸多古都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其城市规划的思想影响到了远东地区的大部分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汉、唐长安城的规划和建设,功能区分明确,道路宽阔平直,环境幽雅和谐,城市经济繁荣,其"城市规划"在哲学上严格执行着封建礼教制度,实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