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答: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能源安全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适应世界能源形势变化,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我国应加快制定和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消费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能源消费持续稳定增长,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万亿元,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2.1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煤,均居世界第二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家能源战略体系设计分为3个层次:国家能源战略,设计到205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框架和总体思路;能源中长期规划纲要,规划到2030年的能源产业重点布局;能源十二五规划,以未来5年能源发展的重点项目为主。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既是工业的基础,又是战略性资源;既关系国计民生,又关系国家安全。通过对我国能源现状的分析,表明我国的能源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且能源的供需矛盾在持续扩大.大量的能源消费又造成了沉重的环境压力。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的能源面l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发展,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皖江城市带能源消费现状的基础上,运用DEA效率评价模型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能源效率问题。从产出导向型研究结果看,除了马鞍山、合肥和滁州的能源效率达到相对最优外,其他地市均未达到最优,表明皖江城市带能源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各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对经济的贡献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最后从优化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常规能源日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开发新能源和洁净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产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洁净能源,它的转化和利用技术是解决未来能源的重要技术手段。20多年来,太阳能利用技术在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市场开拓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世界快速、稳定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7.
《北京规划建设》2007,(3):129-130
问题及分析: 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和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同时也是国内第二大能源消费城市。2005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522万吨标准煤,人均能耗为3.6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同时,北京又是一个能源匮乏型城市,除少量煤炭及可再生资源外,2005年约有94%能源需从外省市调入。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及节能规划》预测,到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850~6500万吨标准煤。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着力调整全市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提高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的比重,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进程中重要的战略性课题。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
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哈萨克斯坦政府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建立并完善了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利用法》为核心,包括其他相关国内立法与相关国际法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使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宏观调控制度和政策环境不断得以优化。目前,哈萨克斯坦大力开拓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不仅加入了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而且在一些重大可再生能源项目上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我国在与哈萨克斯坦对接“绿色丝绸之路”与“绿色桥梁”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并利用哈萨克斯坦的制度资源,积极深化可再生能源双边合作。  相似文献   

9.
能源问题再次被提上重要位置。 2007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形成以自有知识产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能力,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基本消除有机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说,中国能源消费70%依靠煤,这样的能源结构会给我国带来很大的压力,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人类面临着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挑战,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我们的能源结构,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做出一个长期规划,便于全国人民,各级政府及企业能够遵循这个目标,使他们知道政府想做什么,会做什么,会用什么样的政策来引导他们。 显然,中国节能刻不容缓。 作为能源消耗比较大的建筑行业,节能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4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听取《2005年能源工作和2006年主要任务》的汇报,审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副组长曾培炎出席会议。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有关部门、能源协会和企业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当今社会,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耗减和全球气候的变暖,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化石能源燃烧后排放的温室气体问题,并为船决这一问题而不断努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结构之路是目前国际社会发展的一致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 《住宅产业》2008,(8):67-69
传统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这之中太阳能以其独有的优势而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价格低、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们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规模,适时调整技术支持重点领域,更好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应用;同时继续做好示范项目的测评标识工作,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常规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4.
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们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规模,适时调整技术支持重点领域,更好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应用;同时继续做好示范项目的测评标识工作,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常规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目益突出,能源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主要经济体时,世界能源产业格局必然会受到影响,在这种震荡的格局之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必然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6.
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对能源使用的过程中,浪费能源的现象也极为明显,尤其是建筑行业的能源浪费态势,亟需从根本上找到相应的对策来缓解。要解决当前能源浪费问题,除了“开源”,还要“节流”,做好节能可以直接有效地缓解当前的建筑行业能源浪费现象。本文简单分析并介绍了建筑节能外围保温隔热处理施工技术,并针对传统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阐述了几点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行业动态     
《小城镇建设》2011,(9):8-9
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全面启动 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同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上,首批108个绿色能源示范县被授牌,标志着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8.
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增加能源供应、保护生态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于2005年2月28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共有八章三十三条,确定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将行政调控和市场激励措施相结合,为可再生能源同常规能源竞争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引导和激励各类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建管理优化》2006,18(4):39-42,47
转变增长方式 推动能源多元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针对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相关产业必须采取“开源节流”双向并举的发展策略,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推动能源构成、来源的多元化。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受到能源短缺的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能源中长期规划》和《节能专项中长期规划》等相关规划。最近,在“十一五”规划中,党中央明确提出通过转变增长方式,到“十一五”期末,单位GDP能源比将比“十五”降低20%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在林区营造生物质能源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有序利用的长久林业产业。通过营造生物质能源林既能起到增加森林碳汇、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又能取得客观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社会能源发展状况和桥山林区现状的分析,引出了发展生物质能源林的前景和对束缚能源林发展的客观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