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2005~2010年万家寨引黄一期工程沿线水质监测数据,对万家寨水库及汾河水库水质演变及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并采用PWQTrend水质污染趋势模型分析软件,对引黄沿线水质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万家寨引黄工程供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本文通过对影响南干线未来供水水质的主要因素-万家寨水库水质状况,汾河水库上游河段及汾河水库水质状况的监测评价以及对未来供水水质进行的初步预测,定性地指出了未来的供水水质状况,影响供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金林 《水资源保护》2003,19(2):51-53
通过对影响万家寨引黄工程南干线未来供水水质主要因素———万家寨水库水质状况、汾河水库上游河段及汾河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评价 ,以及对未来供水水质进行的初步预测 ,定性地指出了未来供水水质状况、影响供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提出引黄工程的水资源保护应首先使万家寨水库水质达到Ⅲ类水水质标准 ;其次必须加强对汾河上游河道的水污染治理 ,其主要污染物为铁、锰等金属类及石油类污染 ;根本问题是必须彻底治理汾河水库的两条主要入库支流———涧河和岚河。  相似文献   

4.
汾河水污染研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艳锋 《山西水利》2004,20(4):23-24
汾河是山西第一大河,同时水质污染也最为严重。根据现存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对汾河重点水质控制站主要污染项目进行了趋势检验与分析,得出了汾河近10年的水污染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汾河水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1962年到2010年汾河水库淤积量数据研究了汾河水库的淤积趋势,结果显示汾河水库淤积的增长率趋缓。在此基础上,应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汾河水库淤积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数学模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该数学模型拟合度很好。通过对上游来水量、汛期来水含沙量、水库运行方式的定性分析进一步说明该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同时,应用该数学模型对汾河水库未来10~50年进行模拟预测,提出汾河水库改善运行模式以缓解淤积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衡水市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线性趋势检验法,选择反映衡水市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的氯化物、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5项参数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衡水市未来几年地下水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采用线性趋势检验法,选择反映衡水市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的氯化物、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5项参数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衡水市未来几年地下水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张富康  冯民权 《人民黄河》2022,(5):109-114+120
为改善汾河水体环境,合理制定水环境管理方案,根据2015—2019年汾河中游干流水质监测结果,以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为基础,引入熵权法对水质指标进行赋权,建立了基于熵权的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对汾河中游干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辨识主要污染因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汾河中游水质具有波动性,基于熵权的综合污染指数从2015年的4.14下降至2019年的2.35,表明水质整体呈好转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水质监测断面可分为3类,太原段水质优于晋中段,自上游至下游基于熵权的综合污染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汾河中游水环境污染状况虽逐年好转,但水质仍为劣Ⅴ类,其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TN。  相似文献   

9.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其水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农业灌溉、工业生产,更影响着生活用水安全。为了判定汾河水质类别,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汾河水质进行评价,通过MATLAB软件,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组合赋权,进而对汾河5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断面3的水质为Ⅴ类,断面1、断面2、断面4、断面5的水质均为Ⅰ类,该评价结果与实际水质状况相符,说明该评价科学、合理、全面,可以在水质评价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在对2017年汾河临汾段水质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基础上,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汾河临汾段水污染严重,均为劣Ⅴ类水质,但汾河临汾段出境水质较入境水质明显好转。汾河临汾段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研究了主要污染项目在汛期和非汛期不同的变化规律,进而对汾河水污染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水环境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金鑫 《人民黄河》2003,25(11):39-40
万家寨引黄工程是解决山西省太原、大同、朔州三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一项大型引水工程,其未来供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通过对影响南干线未来供水水质主要因素万家寨水库水质状况、汾河水库上游河段及汾河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评价,定性地指出了未来的供水水质状况、影响供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汾河下游运城段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河流水质评价方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汾河下游运城段2010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本段河流属重度污染;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2006--2010年河流主要污染因子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了5年来河流污染呈下降趋势。分析了水体污染的原因,提出改善水环境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引黄济津河道水质数值模拟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自由表面方程、状态方程和水质输运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河道垂向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根据2000-2001年第6次引黄数据资料对水质模型进行调试,建立引黄济津调水工程水质模型。利用已建立的模型,对2002-2003年第7次引黄河道水质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引黄济津河道水质状况。同时,根据污染物浓度峰值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污染物的输移扩散及降解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黄河最重要的子流域之一汾河流域是山西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农业产区,也是全国的主要能源基地,汾河流域目前面临严重的缺水与水生态问题,而生态补水是一项重要举措。为定量评价生态补水对流域水质与水环境容量的影响,本文构建了汾河水质水量联合模拟平台(FRSYS),由5个子模型构成,以污染源调查计算和生态补水配置情景为基础,考虑了两种不同补水方案条件下,对汾河干流30个主要断面的水质状况与水环境容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年排放污染物COD和氨氮分别为5.34和0.96万吨/年,太原及其下游断面未能达到目标要求,太原、临汾断面的水质较差;现状水资源条件下汾河COD和氨氮的容量分别为2.67和0.14万吨/年,生态补水方案可有效改善水质状况,低生态补水方案补水2.5亿m3,对水环境容量影响不大,高补水方案补水3.9亿m3,可相应提高汾河干流COD和氨氮8%和12%的水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5.
泰安市岩溶水环境系统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运用有限单元法,根据变化的历史开采布局和污染演化趋势,建立了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对岩溶水资源进行了数值模拟评价。在此基础上,以现状开采量和历史水质污染的演化趋势为基次,对未来10年的岩溶水水位水质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2010年,部分地区的氯离子浓度超出了饮用水标准,大部分地区的总硬度严重超标。  相似文献   

16.
汾河水库及其上游干流水质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美国统计学家肯德尔提出的水质季节性肯德尔趋势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山西省季节性河流的特点,改变了目前只进行了单一污染物浓度趋势分析的方法,采用7个函数的流量校正污染浓度的趋势分析方法,水质水量相结合对汾河水库及其上游干流河道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趋势分析,指出了河流水质的变化趋势及引起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汾河不断造成破坏,致使汾河上中游断流,变成季节性河。汾河下游沿途各县超标排放工业与生活污水,汾河水质严重恶化。因此,要对汾河流域水资源进行保护,必须从道德与现实经济两方面进行探讨,寻找致使汾河水质恶化的根源,为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的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万家寨引黄工程2001年将通水到太原,为太原的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其引用水源为黄河水,汾河水库以上将利用汾河干流输水,但黄河和汾河污染严重,而且有加重趋势。这对引黄工程的水质和引水后充分发挥效益将是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黄河与汾河的水污染防治与保护,应成为引黄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卫伟 《山西水利》2011,27(10):8-9
根据汾河运城进出口断面水质监测资料,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汾河运城段进行水质评价,结果均为严重污染,属超V类水,但污染状况已得到遏制;对超标污染因子COD。BOD5、氨氮、总氮、LAS、DO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认为造纸、化肥、生活污水是汾河运城段的主要水质污染因素,需加大控制力度,提高污染物处理率和排污标准。  相似文献   

20.
汾河水库水质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万家寨引黄工程通水前后汾河水库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汾河水库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指出了引黄工程对汾河水库水质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护汾河水库水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