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胜坨油田坨七断块沙二段9^I层为例,通过对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层内层间隔夹层进行定量评价,揭示了9^I砂体储层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特征,指出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到沉积相带、砂体展布和隔夹层分布的控制。研究了在储层非均质影响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在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影响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较差注采不完善的储层中;在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下剩余油分布在平面上非主流线部位和渗透率较差的侧缘相带。  相似文献   

2.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储层在层内、层间以及平面都存在非均质性。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带、砂体展布形态控制;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单砂体厚度、砂泥比的影响;而层内非均质性主要与层内夹层、层内韵律性有关。夹层的下部、正韵律层的顶部、层系中物性较差的砂体剩余油相对富集,河道砂体边缘和废弃河道等分布局限的砂体也是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3.
胜坨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柏  杨少春  姜海波  刘岩  邹倩 《特种油气藏》2009,16(4):67-70,78
以胜坨油田坨21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储层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以中等-较弱为主;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较为复杂,其分布与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有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长期注水开发和构造运动;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规模较大、呈中等-较弱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相似文献   

4.
以评价五里湾油藏长6油组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分析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为目的,综合运用测井及地质资料开展储层层间、层内及平面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层内韵律性以正韵律和反韵律为主,夹层分布稳定;层间隔层主要为2m左右的泥岩层或泥质粉砂岩层,层间砂体表现为4种垂向连通方式;平面孔、渗参数变化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和砂体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物性条件好于河口坝微相。储层垂向上砂体的韵律性与渗透率非均质性对流体的渗流能力的影响,控制了层内剩余油的分布;平面砂体的连续性以及不同成因砂体的物性变化是影响储层剩余油平面分布的重要因素;层间隔层以及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造成了合注合采过程中的层间矛盾,控制了剩余油垂向分布。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辽河西部凹陷齐9—欢50区块油藏静、动态资料,建立了杜家台油层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3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模式,揭示出扇三角洲前缘低渗透储层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该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强,层内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砂体的上部和复合韵律砂体的低渗透、强非均质部位;平面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砂体边缘、连通性差或分布局限的砂体内;层间剩余油富集程度与纵向上层间旋回性基本一致,在物性差、非均质性相对强的层位富集.研究认为宏观非均质性控制平面和垂向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6.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藏开发效果,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因此以岩心分析资料、铸体薄片及测井二次精细解释结果为依据.从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4个层次对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夹层厚度较大,分布稳定,隔层钻遇率高,对油水起到很好的屏障和隔挡.平面上,砂体分布连续性差,导致油层连通性差、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是该区储层非均质特征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厂油田沙三下2储层建筑结构特征研究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原理 ,把马厂油田的储层细分为九个层次。其中沙三下 2厚层主要有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河道间砂体和前缘席状砂体等三种成因砂体组成 ,以水下分支河道砂体非均质性最强。成因砂体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控制了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 ,而剩余油的分布决定于储层的层间和平面非均质状况。  相似文献   

8.
以子洲气田山2段(S2段)储层的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相资料,从层内、层间、及平面的非均质性三个方面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认为,S2段储层内普遍存在夹层,以泥质夹层和致密夹层为主,通过对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的定量计算,认为该储层S23段层内非均质较强,S21段和S22段为相对均质型储层;S2段储层具有较大的分层系数,存在层间隔层,主要为泥质隔层,分布不稳定,具有层间差异性;S2段储层各小层砂体连通性受沉积微相控制,S23段砂体连通性较好,物性分布稳定,平面非均质性差,但是其它小层平面非均质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S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油藏为三角洲前缘储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储层水淹样式多,剩余油分布复杂。在深入剖析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动、静态资料分析储层构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质量差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层间隔层和层内夹层的存在,使得注入水分段水洗,水驱效果好;侧向隔挡体的存在,使得注入水无法驱替周围砂体,剩余油富集;层间非均质性造成层间干扰,注入水优先沿储层质量好的砂体运移,剩余油主要分布于薄层、低孔渗层中;坝主体受韵律性和重力分异的影响,剩余油分布复杂;水下分流河道以底部水淹为主,中上部富集剩余油;坝缘储层质量差,平面上易被旁超,形成大量剩余油。  相似文献   

10.
马厂油田沙三下2储层建筑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原理,把马厂油田的储层细分为九个层次,其中沙三下2厚层主要由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河道间砂体和前缘席状砂体等三种成因砂体组成,以水下分支河道砂体非均质性最强。成因砂体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控制了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而剩余油的分布决定于储层的层间和平面非均质状况。  相似文献   

11.
多维非均质砂岩油藏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大庆油田开发的相控建模软件(ISGR)建立了四种河流相非均质砂岩油藏概念模型:辫状河、曲流河、低弯曲分流河、顺直分流河。应用全隐式聚驱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这四种模型进行了从水驱到聚驱的整个驱油过程的模拟,使用ECLIPSE的FLOVIZE插件对驱油过程进行了三维显示。并对水驱后聚合物驱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了模型中的沉积微相、废弃河道、水平夹层、侧积夹层、韵律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一东区克拉玛依组砂砾岩油藏为例,研究了非均质砂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砂体精细刻画和储层内部构型方法,细化了不同沉积微相与岩相的关系,得出该区储层岩相主要有五种:辫流线砾岩相、辫流线砂砾岩相、漫流带砂质泥岩相、分流河道砂砾岩相和分流间湾泥岩相。结合该区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将冲积扇扇中沉积的砂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类型分为三种:I型辫流线砂砾岩相储层,中孔-中喉型,II型漫流带含泥砂岩相储层(细孔-细喉型),III型辫流线砾岩相储层(中孔-细喉型),其中I型和II型是目前剩余油挖潜的重点类型,剩余油多分布在该类储层中上部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区域,呈网状或斑状分布。III型剩余油多分布在该类储层内部物性差、非均质强的区域,一般呈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阳 《石油学报》2007,28(3):75-79
我国东部油田已普遍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因此,以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为线索,深化油藏开发地质研究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以胜利油区高含水油田为例,在低级序构造、储层精细刻画和剩余油定量描述等开发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低级序断层、夹层和物性差异等油藏非均质性的控制,因而重点形成了低级序断层精细描述与预测、河流相储层构型、夹层描述与预测、储层优势通道描述与预测等先进技术,并且建立了分割性约束的精细数值模拟模型,增加了空间流体拟合条件,使得剩余油富集区的定量描述更加符合油藏实际动态.  相似文献   

14.
H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认识和表征储层隔夹层特征,对中、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以及制订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有重要的意义。以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为例,探讨了储层隔夹层的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讨论了H油田VIVIAN层的隔夹层性质和测井曲线特征,VIVIAN层的隔夹层主要为岩性和物性隔夹层;然后对这2种隔夹层的识别分别提出SHI曲线法、孔隙度一渗透率交会图法、经验统计法和含油饱和度法,并建立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准。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隔夹层识别方法和标准可以有效地划分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的隔夹层,识别结果与岩心和开发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孤岛油田是一个高渗透、高粘度、高饱和的河流相正韵律沉积的疏松砂岩油藏,Ng3-4砂层为曲流河沉积,Ng5-6砂层为辫状河沉积。运用室内实验、矿场测井和动态监测、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根据Ng5-6砂层正韵律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特征及实际注采状况,建立了水井钻遇夹层、油井钻遇夹层、夹层在油水井之间三种类型12种注采模式,研究了不同注采模式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层内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层内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夹层厚度、延伸规模和垂向位置。针对孤岛中一区Ng53正韵律厚油层地质特征和特高含水期顶部剩余油富集规律,提出了实施水平井挖潜的原则,并优化了水平井位置、水平段长度、生产压差和提液时机等参数。矿场实施16口水平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井区综合含水率已达93.7%,采出程度高达45.3%的情况下,水平井初期产油量达18-33.5t/d,是周围直井的3-4倍,综合含水率只有38.8%,比周围直井低30%-50%。  相似文献   

16.
夹层是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描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文中利用储层流动层带指标FZI,构建了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流动层带指标变异系数,并对夹层的发育程度与储层非均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表明,夹层发育的数目和规模与河流砂体的类型有关,与储层非均质性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储层非均质性的强弱。储层非均质性与油层水淹程度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及非均质性程度的差异,对应了储层各自不同的水淹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1,他引:42  
陆相复杂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持征是总体分散、局部集中.主要受油藏分割性控制.仍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区。揭示了剩余油富集区形成机理.建立了断层分割控油、夹层分割控油和优势渗流通道控油等3种主要控油模式。阐明了其对剩余油富集区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并形成了低级序断层预测、夹层定量预测、优势渗流通道预测等油藏分割性预测技术。在胜利油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应用精细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庆油田北二东西块的开发现状,在充分考虑地层非均质性、沉积相分布的基础上,利用FCM、Petrel软件对渗透率、孔隙度和有效厚度等属性按照沉积相带图进行相约束插值,建立了精细相控地质模型。利用Eclipse模拟软件E100主模块的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对该区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并给出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的9种类型。结果表明,具有一定厚度的中、低渗薄差层聚合物驱动用较差,聚合物驱后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高,应作为下步重点挖潜对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河流和三角洲相储层的宏观、微观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建立了剩余油宏观和微观分布模式,指出河流和三角洲相储层的剩余油平面分布主要集中在边缘相带、断层和砂体尖灭线附近以及井网未控制的部位,受沉积微相、断层、砂体分布和井网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层内剩余油分布受层内非均质控制,剩余油主要在河流相正韵律储层的中上部及三角洲相反韵律储层的中下部富集;微观剩余油在孔喉网络中的分布主要有网络状、斑块状、附着状、孤粒孤滴状和油水混相等5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