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经过多期建造和改造使现今盆地与盆地原型有一定差异,油气勘探也受到了一定制约。在现今盆地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地震地层趋势法对南一段、南二段沉积末期剥蚀量进行了计算,再现了南屯组一、二段沉积时期的盆地原型,明确了原型盆地特征。研究认为,贝尔凹陷南屯组一段、二段原型盆地有继承性发育特征,控陷断裂、构造格局及构造单元大都继承性发育。南屯组盆地断陷结构为并联式,叠加模式为继承性叠加。构造控制了研究区沉积体系的发育及油气的成藏与分布。油气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原型盆地的控陷断层或同沉积断层附近,位于断陷期的贝西次凹内,该区油气生成、储集和运聚条件较好,有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2.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古地貌恢复及构造发育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古地貌恢复原型盆地,对早期古构造、古环境、古水流等盆地特征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可为下步油气勘探奠定良好基础。以乌兰花凹陷为例,对二连盆地中生代残留型凹陷的构造特征开展分析,将地球物理法、残余厚度法、层序地层学法等多种古地貌恢复方法相互结合,并以三维可视化技术为载体,较真实地反映出凹陷的构造发育史特点。古地貌恢复表明,乌兰花凹陷在早白垩世阿尔善组沉积时期,初具雏形,腾格尔组沉积时期为断陷扩张期;赛汉塔拉组沉积时期湖盆萎缩并且构造反转,整体呈现出早盛晚剥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改造型盆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沉积盆地的改造及保存,对有机质的演化和油气的生成、运聚、储集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沉积盆地的组合叠加、深埋、改造及消亡史,从盆地的基本概念入手认为:沉积盆地不完全是封闭性的洼地,也不完全保存于相对低洼的状态;在后期改造过程中,往往形成有统一特征的盆地群,并在地质历史中的不同阶段形成不同格局的盆地;作为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单元的盆地,实际上是联片分布的沉积物和(或)沉积岩实体。根据沉积盆地的改造情况,将我国400多个沉积盆地划分为5类,其中Ⅰ、Ⅱ类盆地为上覆地层基本未被剥蚀的原型盆地,Ⅲ-Ⅴ类盆地为上覆地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和构造改造的改造型盆地。改造型盆地的油气储量分别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和70%以上,且探明程度较低。因此,改造型盆地是今后我国油气勘探的主攻目标;研究改造型盆地的生储岩系,区域不整合及盆地改造中的多旋回开合,是打开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六盘山盆地西缘逆掩推覆构造的发现与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盘山盆地是由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盆地叠合形成的复合盆地,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燕山期和喜马拉雅两期改造,纵向上形成了变形程度不同的3个构造层,平面上在原型盆地东西分带基本风格基础上叠加了南北分快的构造格局.每一阶段形成的盆地成油气地质条件各具特点,其油气的形成、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主要受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盆地中部反转构造带和西部山前逆掩推覆构造带是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油气勘探多年但成效不大。盆地结构不清、断裂体系多样与构造演化复杂的因素致使勘探潜力不明。为探讨南黄海北部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断陷盆地形成机理,通过近年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等地质记录,结合相关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北部盆地的断裂特征和盆地结构开展综合研究,形成北部盆地晚白垩世以来不同时期断裂发育模式和地层沉积充填特征的认识。通过研究认为,中生界-古生界海相地层在印支期遭受挤压变形而形成逆冲断裂,该断裂系构成晚白垩世以来盆地的重要基底断裂系。在后期伸展应力状态下,基底断裂复活,控制着盆地内断层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同时控制着晚白垩世以来的地层沉积格局和构造样式,形成以伸展构造变形为主的多凹组成的断陷群,反映出“深层约束浅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展望盆地模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苏北溱潼凹陷、松南长岭凹陷及东海西湖凹陷的实践,因循盆地原型及其并列叠加关系的地质分析约束建模,采取地质形象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结合的模拟思想,运用多模块组合、多方案运行,进行盆地地质作用和油气响应关系的"TSM"盆地系统模拟。目前,这一方法已在断-坳原型盆地叠加地质领域实现了断陷二维沉降过程的模拟,揭示了不同原型叠加导致地质作用的变化及其对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指示了油气运移的路径,预测了油气聚集的地带,发现了苏北的台南油田,并在松南的达尔罕反转构造获得相当经济产量。虽然"TSM"盆地系统模拟已经初步实现了面向实际,为油气勘探预测未知的决策服务,具有本质预测的功能。但只是"浅尝了一口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工作,诸如挤榨前渊、走滑拉分和陆内坳陷等原型盆地模拟的研发,以及不同原型的叠加模拟更有待探索。尽管如此,"TSM"模拟已经探索到一条跨越已知到未知的鸿沟,它将成为油气勘探领域重要的创新科技链环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明确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在中、新生代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空间构造格局的叠加和变异以及时间上构造发展的连续和叠加特征,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分为叠加型、改造型和原型3类.构造变形制约着油气成藏环境的演变和油气的聚集与分布,通过对库车、四川盆地西缘和柴达木盆地北缘等前陆冲断带的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分析,认为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具有3种成藏模式,即叠加型冲断带的多期成藏以晚期为主模式、改造型冲断带的早期成藏和晚期调整模式、原型冲断带的晚期原生聚集及改造次生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塔西南坳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塔西南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影的控制,具煌多期性牲形成了3类原形盆地和3个含油气系统。这些原型盆地相互叠加改造,导致了现今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和含油气系统的叠加改造。依据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发育特征,划分出3个同含油气系统,分析了每类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牲及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9.
改造型盆地研究中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盆地研究的重大意义在石油地质(包括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中一直以有机论为指导思想,按照地质时代沉积岩中的有机质生成烃类的传统思路去认识油气的成藏规律。Works 的一句话“要了解油的产出,必须回到原始沉积盆地去”,为人们点明了思维的起点。要认识有没有生烃条件,能生成多少烃,它们运聚到哪些岩石中储集,都要从现存的沉积实体回到“原始的”沉积盆地,去恢复沉积时的古地理和古构造。于是,原生盆地的类型和特点就成为石油地质中高层次的和关键性的要素,对其特称为原型盆地(ProtoyreBasin)或原盆(Proto-basin)。在石油地质研究中,以…  相似文献   

10.
新疆油气分布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油气勘探开发已有50多年历史,特别是近10年取得了重大进展,运用新理论和成果进一步研究总结了区内主要含油气盆地两类基底性质,不同原型盆地的沉积特征,盆地演化阶段及构造特征,油气资源及含油气系统,以及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等。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查方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青藏高原位于特提斯构造沉积域东段,晚元古代以来,先后经历了元古洋、古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印度洋四大演化阶段,导致了不同构造部位多成盆期和多种原型盆地的复合与叠置,构成多个潜在的含油气领域。上新世以来,强烈的挤压作用和复杂的变盆改造使高原内部油气保存与成藏条件更为复杂,保存与散失、有效与无效成藏,以及寻找相对稳定的构造区块成为评价的关键。以伦坡拉第三纪陆相盆地和羌塘中生代海相残余盆地为代表,构成了青藏高原两大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2.
全球共发育数千个沉积盆地,而对于其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其演化特征、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规律等均有着很大差别,因而研究盆地的类型及演化特征,不但可以丰富石油地质理论,而且对油气勘探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基于对全球主要大型盆地进行的几十年的研究工作成果,依据大地构造背景及环境、构造体系特征、地球动力学因素等,盆地形成演化及纵横向结构特征,盆地充填沉积及相变这3项标准,将众多盆地从总体上划分为3大类: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包括大陆边缘盆地等)和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进而论述了上述3大类盆地演化阶段及地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克拉通盆地经历了裂陷—克拉通、挤压绕曲克拉通、挤压隆坳克拉通、挤压抗张克拉通坳陷盆地等4个演化阶段;②断陷盆地由早期断陷与晚期坳陷叠加而成;③前陆盆地由早期前陆、中期前陆、晚期前陆3个阶段组合而成。结论认为,上述3大类型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总体上仍然很大,但从油气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分析,其中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待发现油气资源量为最大。  相似文献   

13.
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与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本文主要从我国各含油气况积盆地的勘探实践出发,总结了对沉积盆地中控制油气赋存的各种因素的认识: 1.在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盆地,若长期持续下沉,则有利于油气的形成; 2.地壳运动的多旋回性导致盆地构造演化与形变的多旋回,并形成多期的生油(气)建造与多种类型的油气藏;3.古气候条件时含油气盆地有较大影响;4.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及其成岩作用控制油气藏的富集程度;5.沉积建造的多旋回形成生、储、盖的多期组合;6.有机质的烃源岩是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生油凹陷控制油气藏的分布;7.古地温场对油气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8.古隆起是油气运移的指向,水动力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有重要影响;9.区域构造控制油气藏圈闭的构造样式;10.在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中,生、储、盖,运、圈、保诸条件的有机匹配是油气聚集成为油气藏的关键.文章强调要树立完整的盆地概念,采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技术,按照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剖析一个含油气盆地,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4.
盆地的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改造型盆地是指原型沉积盆地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受到较明显的改造,而改造较弱的简单深埋和微弱侵蚀者仍可归入原型沉积盆地范畴。就油气勘探而言,盆地实际上是指联片分布的沉积岩体。以储量而论,改造型盆地中油占一半,气占70%以上,其探明程度较低,是下世纪勘探的主要指向。在盆地改造研究中区域性不整合面具有重要意义,可把该面及上下地层作为一特殊地质体来分析其对油气的影响。地壳的多旋回开合运动是认识盆地改造和油气复杂演化过程的钥匙。勘探者要把从原型和改造保存现状入手的正向和反向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探索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叠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晓云  罗群 《断块油气田》2006,13(5):8-10,14
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称为叠合盆地;多层段多期生排烃多期运聚散,多来源多阶段混合成藏,多区带多旋回改造调整,油气藏分布预测困难是叠合盆地的4个主要油气地质特征;叠合盆地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油气分布极为复杂,迫切需要新的地质理论和相关配套技术解决叠合盆地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6.
鸡西盆地南部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也是大庆探区的外围含油盆地之一,其构造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程度低,近两年的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立足于构造和断裂研究为主,对主力目的层——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两套地层的发育情况和构造演化重点阐述,总结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沉积相带的展布特征,并在对岩性和构造油藏分布与富集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成藏主控因素为:①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形成油藏的必要条件;②多种构造样式,为岩性—构造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③构造运动控制了油藏的形成,构造运动对于油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有利含油区,为大庆外围探区后继的钻井勘探提供有利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主要认识和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我国西部的盆地基本上都属于小型克拉通盆地,其石油地质特征可以概括为:①盆地主要为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发育史,造成油气资源分散;②多套烃源岩复合叠置,多阶段成烃演化与油气多期成藏;③两套构造层和多套沉积沉序形成多种储集类型;④多套沉积层序和后期构造运动控制的油气多期成藏决定了勘探的多目的层和勘探工作的复杂性,晚期成藏现象尤其值得重视;⑤油气藏类型多。各层系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丰富,前陆盆地冲断带主要是构造型,克拉通区油气藏类型主要是构造、岩性、地层和复合型油气藏。根据这些石油地质特征,西部地区的重点勘探领域主要分布在继承性的古隆起区、前陆盆地和正向构造上的岩性地层带。参照西部地区年均新增探明油气储量的趋势,未来10年内年新增探明油气可采储量可保持在0.5~0.7亿t和1500~2000亿m3.  相似文献   

18.
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持续的汇聚作用影响,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环青藏高原的巨型盆山体系及盆、山结合部位的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结合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首先提出了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的概念,描述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该体系的深部构造特征和成因动力学机制。重点研究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认为该体系内前陆盆地是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及冲断带)与海西晚期-印支期周缘、弧后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式前陆盆地,其原型盆地包括海西-印支期周缘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北部、川西、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等)、海西-印支期弧后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南部等)、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如库车、塔西南、准南等)。上述两期、三种原型盆地,在喜山期冲断隆升活动作用下,形成四类叠合式前陆盆地:叠加型、新生型、改造型和早衰型。中国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广泛发育多个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极为复杂,主要构造样式有断层相关褶皱组合、盐相关褶皱、走滑-冲断构造组合等。最后分析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是今后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9.
�������������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油气工业的发展,天然气勘探将面对更深、更复杂的领域-- 指形成较早、在其后的地持历史中受到较强烈剥蚀、变形并且叠加、深埋等改造作用的沉积盆地。与盆地改造相应的是油气生成、运聚的变化。多次生烃、成藏,古油气藏部分或全部破坏以及次生油气世故的形成等。通过对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听分析归纳,认为依据改造程度,可将我国4个主要含没气盆地分为五大类:(1)上覆为基本未被剥蚀的原型盆地,下伏为保存大致完好的螽断  相似文献   

20.
海相改造残留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勘探前景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中国前新生界海相地层很发育,其油气资源潜量丰富,但目前探明程度和勘探成功率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普遍经历过多期改造,具有改造残留盆地的性质。主要的改造方式有抬升剥蚀、构造变形和深埋等,具体受盆地在各期构造运动中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如被前陆盆地或裂谷盆地所叠加,整体抬升转化成为高原或高地,以及由于冲断褶皱而转化为断褶带甚至于造山带等。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具有复杂的成藏动力学过程和油气系统。其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特点有 :(1)多期成藏,形成复杂油气系统,油气藏高度分散;(2)晚期(喜马拉雅期)成藏,明显受喜马拉雅运动控制。因此在油气勘探中要以正确认识和描述地质特征的非均一性为关键,以油气的生、运、散、聚成藏动力学过程为主线,从各种地质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演化历史的角度开展研究。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勘探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我国 2 1世纪油气勘探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