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肇庆大旺总统大酒店为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存在塔楼偏置、跃层柱、屋面偏心收进等多种不规则情况。采用多种程序对结构进行弹性、弹塑性分析,保证结构在小震下完全弹性,同时补充了关键构件在中震和大震下的验算,计算结果表明多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根据计算结果中构件的损伤情况,对关键构件如底部剪力墙、框架柱、跃层柱、悬挑构件、钢管混凝土斜撑等采取有效构造加强措施,以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  相似文献   

2.
肇庆大旺总统大酒店为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存在塔楼偏置、跃层柱、屋面偏心收进等多种不规则情况。采用多种程序对结构进行弹性、弹塑性分析,保证结构在小震下完全弹性,同时补充了关键构件在中震和大震下的验算,计算结果表明多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根据计算结果中构件的损伤情况,对关键构件如底部剪力墙、框架柱、跃层柱、悬挑构件、钢管混凝土斜撑等采取有效构造加强措施,以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  相似文献   

3.
扬州东方国际大酒店为高度280m的超高层建筑,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的混合结构体系,采用SATWE进行弹性时程分析,采用PUSH&EPDA进行大震下的推覆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同时用MIDAS/Building分析关键部位在中震作用下的拉应力,用MIDAS/FEA对关键节点进行了中震、大震下的应力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构能满足抗震性能设计的要求,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构造加强措施,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深圳某超B级高度的超高层塔楼,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柱+钢筋混凝土框架梁+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塔楼相对于裙房部分有较大的偏心,同时因为建筑功能要求存在有多处跃层透空空间。采用盈建科、ETABS等软件对项目进行了整体计算、构件设计及楼板应力分析。针对塔楼偏置、楼板不连续、核心筒收进等不规则项,对于结构构件采取适当的构造加强,以满足抗震性能目标。对于外框梁不闭合的问题,采取对比分析,确保水平地震剪力可有效传递。结果表明,项目结构体系选择恰当,结构布置、构件截面取值合理,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5.
对某一高位偏心收进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与一般塔楼偏置结构的比较,提出了此高位偏心收进结构的超限判定和加强措施,为同类问题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某超高层建筑位于内陆高烈度区,结构高度149 m,属超高超限建筑,结构抗侧刚度控制为本工程设计关键。针对本工程特点,提出了带伸臂桁架加强层的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带伸臂桁架加强层的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单侧密柱混凝土框架+核心筒、优化的单侧密柱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四种结构方案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优化的单侧密柱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方案在满足规范各项规定的前提下,经济性最好,推荐采用。  相似文献   

7.
南京青奥中心超高层酒店塔楼结构高度224m,为B级高度超限高层,采用了密柱框架-核心筒体系。外围框架柱从17层开始设计为斜柱,底部剪力墙中配置了型钢。简要介绍了该工程的结构体系,并对弹性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构整体及构件设计采用性能化设计,主要抗侧力构件满足中震不屈服,并对结构关键构件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退台式建筑可以塑造丰富的立面体型,用于超高层建筑有助于满足日照要求。同时,退台式超高层建筑也给结构带来挑战,包括竖向构件收进、塔楼出现偏心以及刚度突变等。对退台式超高层建筑的外框柱和核心筒的不同收进方式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受力特点。退台式超高层建筑不可避免出现偏心问题,分析竖向荷载下偏心引起的倾覆力矩和水平变形,结果表明偏心引起的效应不可忽略。对退台处的结构刚度变化及其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指出设计中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小刚度突变,并对退台处抗侧结构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9.
10.
纪晗  王杰  张威  王雷 《建筑结构》2020,50(8):50-56
针对超高层建筑特点,进行了结构体系比选,对比了不同结构体系的技术和经济指标。结果显示,混合结构体系造价较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高30%以上,伸臂桁架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刚度影响不显著。同时,对于梁、柱大偏心节点进行了分析和ABAQUS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根据规范公式验算的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满足要求,且柱截面应力分布可以满足平截面假定,节点区梁、柱的混凝土应力相差不大,偏心节点模型和不偏心节点模型的楼板均能够与梁柱共同作用。最后对大偏心节点提出了不加腋时的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11.
温州鹿城广场超高层塔楼位于沿海低烈度台风高发区,采用框架-核心筒-伸臂桁架(环带桁架)结构体系,外框架为型钢混凝土柱和钢梁、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组成双重抗侧力体系;塔楼采用嵌岩超长桩与非嵌岩短桩组成的长短桩基础。针对项目特点和超限情况,介绍了结构选型及布置,并进行了抗风设计、小震弹性分析、大震弹塑性分析、施工模拟分析及关键节点有限元分析等。分析结果表明,核心筒采用斜墙方式收进,可增加使用面积提高经济效益,并避免结构刚度突变引起的内力集中;在沿海低烈度台风多发区,必须重视针对风荷载的建筑体型优化;风荷载起控制作用时,可将设防烈度提高1度进行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以寻找结构薄弱部位及可能的破坏类型并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2.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上海某立面收进超高层建筑进行了整体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该超高层建筑共58层,结构高度244.8 m,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体系并设有斜柱和加强层,结构在141.9 m处有较大的立面收进.主要介绍了该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设计过程,包括模型材料的选取、模型相似关系的确定、模型简化与设计、试验方案的确定以及试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所提供的高层建筑模型振动台试验设计思路和过程也可以为今后相关的试验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某框架-核心筒结构高249.95m,y向高宽比达到8.2.重点分析了结构的刚重比、层间位移角、剪力墙名义拉应力等参数指标,并通过在避难层设置一道加强层,有效提高了结构侧向刚度,使得刚重比等控制参数满足规范要求.通过对一榀贯通剪力墙伸臂桁架的有限元分析表明,匹配的伸臂桁架刚度可使得伸臂桁架及相连的剪力墙及相关节点满足性能目标.针对结构存在斜柱的特点,分析了斜柱起始层拉力情况,并通过采取与斜柱相连的框架梁设置型钢梁及斜柱与核心筒之间设置暗梁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斜柱对结构产生的影响;对上述关键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后,对主体结构进行了大震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构件能够满足预定的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14.
温州鹿城广场超高层塔楼地处台风高发的深厚软土地区,采用框架-核心筒-外伸臂结构体系。塔楼桩基施工完成后建筑方案做了重大修改,在原有桩基础方案上进行补桩,综合评估后采用后补非嵌岩短桩与已施工嵌岩长桩协同受力的长短桩基础。由于存在桩距偏小、桩长差别悬殊、持力层差异大、土层分布复杂、上部荷载大等特殊情况,必须考虑上部结构-筏板-桩土的协同作用,并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土工试验、试桩静载试验、试桩应力和变形等测试结果,拟合出土体本构模型及力学性质等计算所需参数。通过两个邻近超高层项目的有限元计算沉降与实测沉降对比,验证计算参数和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将有限元分析与工程设计软件相结合,解决了塔楼长短桩基础分析设计难题。  相似文献   

15.
本项目为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超限高层建筑,存在扭转不规则、局部转换(穿层柱)、塔楼偏置等超限顶。详细介绍了重要部位的抗震性能目标,并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分析,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结果表明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可较好地满足抗震设计两阶段的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16.
杭州市亚运村1,2号楼为超高层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住宅,首先介绍了其结构选型、地基与基础设计,并讨论了结构超限情况,确定了抗震性能目标;随后,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弹性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最后针对楼板开洞及框支梁进行专项分析,构件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是150~250m超高层建筑最常用的结构体系,目前在常规矩形平面及规则竖向立面的基础上,出现了较多特殊体型的框架-核心筒结构。通过归纳汇总若干类特殊体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特点,主要从纺锤形立面、曲折外框柱及大退台立面等不规则超高层建筑设计的体系研究、结构设计重点及抗震性能目标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实际超限项目结构设计,提出特殊体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结构控制性指标及结构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湖州南太湖CBD主地标塔楼为例,介绍了数字化设计在大体量、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全阶段设计中的应用。以Rhino-Grasshopper-YJK软件为基础数据平台,结合实际设计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利用Python在该数据平台开发相应的插件解决了相应问题,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设计流程。方案阶段,利用数字化设计平台创建参数化分析模型,用于方案比选,分析各种参数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同时实时反馈建筑各种修改的影响;施工图阶段,基于数据平台开发了结构计算模型调整、计算模型整合、构件截面优化等系列插件,高效解决施工图过程中遇到的计算模型调整、计算模型整合、钢梁截面优化等问题。工程实践表明,数字化结构设计方法可大大提高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效率,为结构工程师设计大体量、复杂结构提供了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9.
广州广商中心塔楼的冠顶高度为375m,塔楼按偏置筒体布置,采用钢管混凝土巨柱外框、巨型钢斜撑、带状钢桁架和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复杂钢结构体系,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高的钢结构超高层。塔楼结构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中部4根柱在第7层倾斜转换到地面层、周边普通柱由两道带状桁架转换、外围抗弯框架和巨撑不在同一平面、楼板不连续等。结构中存在多项超限或者抗震不利的特征,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通过提高转换部位构件的性能目标、多轮风洞测试、优化节点设计、非线性施工模拟等措施,使整个结构体系高效而优化。另外,风致舒适度、施工可行性等方面的优化具有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成功降低了结构总造价。  相似文献   

20.
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风设计中黏滞阻尼器参数设计问题,推导出黏滞阻尼器的功率计算表达式和功率需求表达式,并研究了黏滞阻尼器的层位移放大系数,给出了黏滞阻尼器控制超高层结构风振的功率设计方法。以两幢超高层结构为例,对黏滞阻尼器控制超高层结构风振的功率设计流程进行逐步实现,对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功率设计方法进行消能减振初步设计可达到预期减振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