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新平面设计与新装置艺术的历史渊源及现实状态,并从艺术自律性规律、艺术家创作主体、艺术形式之间的动态关系、新装置艺术发展的创作特征方面,论证新平面设计与新装置艺术之间存在的艺术兼容性和相互促进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者创新结合的5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刚 《包装与设计》2012,(3):110-112
当今中国的标志设计,从设计创意的角度来审视,大致可以将其风格归纳为两大类别,一类是较为现代的“洋”式标志,另一类是较为传统的“民族”式标志;尽管还可以分出兼具两者特征的综合式标志,但是“民族”式和“洋”式两类还是主要的标志设计类型。这两类风格交相呼应,引人注目,让人感到传统与现代、质朴与时髦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3.
刘斌 《包装工程》2013,34(10):19-22,26
对型录设计的视觉元素进行了探究,论述了这些视觉元素在型录设计中的特点,并从图形的取舍、文字的处理、色彩的规划、版面的编排、封面的装点及整体的连贯6个方面,提出了型录设计中视觉元素整合表现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4.
视觉信号的传达对于大脑具有强烈刺激性作用,在设计一些需要用视觉效果来传达信息的作品时,设计者首先要了解视觉信息的接收和元素的应用技术,并将其提取到的元素融入作品当中.面对环境的不断变化,即使是在不同的设计理念中也可以合理运用视觉元素来实现视觉传达,所以,对视觉元素的运用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基于形面特征的汽车造型风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汽车造型风格的形面特征。方法通过汽车造型的案例分析和数字化建模方法,提取汽车造型的特征面关键属性,依据车型风格相似度,对汽车造型风格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形面特征表征汽车造型风格,提出汽车造型风格的发展趋势,并应用于汽车造型设计案例中。结果以轿车车型为研究对象,提取了37组汽车外造型特征,获得了硬边风格、雕塑风格、凌厉风格及圆润风格4类汽车造型风格,归纳了汽车造型风格的形面特征集合。结论构建了基于形面特征的汽车造型风格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相 《包装工程》2020,41(12):289-291
目的探索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绿色化趋势及其融合方向与策略。方法从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历程出发,引出绿色化设计的重要性,并对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质量不高、数量庞大等问题,就实现绿色化视觉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进行探究,指出设计理念、设计材料、设计风格等方面的绿色化追求,最后以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代表性方向展开绿色化的渗透研究,旨在进一步推进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绿色化进程。结论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的实施与推进,让视觉信息的传达更加安全健康,为人们带来了全新、健康的视觉体验,有利于促进我国公民的道德思想的健康发展,提高当下的社会文明品质。  相似文献   

7.
8.
许娟 《硅谷》2008,(5):38
网站的视觉形态建构受到网站主题,受众特点等多方面的限制与制约,其设计要符合一定的规律,从多媒体网站中的视觉元素入手,逐个分析多媒体网站视觉元素形态设计的一般规律与技巧.  相似文献   

9.
超级市场中的视觉元素——新包装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编排设计是依照视觉信息的既有要素与媒体介质要素进行的一种组织构造性设计。编排设计根据文字、图像、图形、符号、色彩、尺度、空间等元素和特定的信息需要,按照美感原则和人的视认阅读特性进行组织、构成和排版,使版面具有一定的视觉美感,适合阅读习惯,引起人的阅读兴趣。编排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内容清晰、有条理、主次分明,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以促使视觉信息得到快速、准确、清晰地表达和传播。  相似文献   

11.
平面设计及其设计元素的本土化与再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国庆  宋国彬 《包装工程》2004,25(6):157-159
中国的平面设计在关注国际化与多元化的同时,更要充分重视挖掘我国传统特色的造型元素,立足于本土文化,这样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在设计元素的再造中,除了利用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还可对传统元素进行自身形态上的改造.  相似文献   

12.
张洪亮 《包装工程》2022,43(18):397-401
目的 探讨新时期下平面设计中色彩表现的发展方向,继而有效提升作品质量,使作品获得最广泛的认可。方法 首先对平面设计中色彩元素的特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多个实例,就简约化、人性化、传统化等色彩表现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结论 色彩是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近年来,伴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色彩表现的方法和风格也更加丰富。设计者只有通过对发展趋势的研判和预测,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创作出当代人喜闻乐见、又彰显着鲜明个性化风格的佳作。  相似文献   

13.
黄亚南 《包装工程》2001,22(4):57-58,63
文章简明阐述了中国工业设计的现状,分析了“入世”对中国工业设计的冲击及自身的优势,并指出了发展方向-走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当代商业广告平面设计风格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代商业广告平面设计风格,从表达方式看可划分为豪放型与婉约型两类.以消费者认知心理学角度为切入点,对这两种风格作用于消费者心理因素方面所产生的异同影响做了详细分析与比较,并给出两种风格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代蕾 《包装工程》2021,42(6):349-351, 355
目的 探究现代平面设计领域对民族化元素的借鉴价值及整体的应用趋向.方法 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两方面,指出了当前平面设计领域中所表现出的文化乏力现象以及对民族化转变的迫切要求,分析了民族化元素所赋予平面设计的思路拓展、内涵丰富和文化传承等优势,并指出了平面设计领域在图案、色彩和书法等方面的借鉴可行性,以包装设计和标志设计为主要着力点,深入地分析了平面设计中的民族化趋向,总结了未来的发展路径.结论 中华民族特有的图案、纹样、文字和色彩等元素是其独有的文化精髓,这些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设计师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从而使作品以难以超越的形式与内容获得更广泛意义上的认同,受到世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16.
招贴设计中的设计主题与图形元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设计主题与图形元素的分析,探讨在招贴设计中设计主题与图形元素的关系特点,从而使招贴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更有效、更合理的表现与传达.  相似文献   

17.
原坤 《包装工程》2019,40(12):323-326
目的 探索中国传统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及具体策略。方法 鉴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对我国艺术文化形式的影响及民族风的现实追求,就中国传统纹样这一艺术形式的内容及特点展开分析,并对其在平面设计中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发扬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应用原则进行总结,思考在这些原则作用下的应用路径,分析其特有的图案、色彩、寓意等方面的借鉴与创新,同时结合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的实际案例对提出的理论进行论证,探索传统纹样带给平面设计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结论 传统纹样多样化的种类与形态,不仅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蕴涵着美好的祝愿和吉祥的寓意,其所带给平面设计的是多元的创造思路和深厚的文化土壤,在促进平面设计走向成熟的同时,更掀起了一场民族化的设计潮流。  相似文献   

18.
张凯 《包装工程》2018,39(12):262-265
目的探究本土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方法从本土化的相关概念展开,分析我国类型多样、特征鲜明的本土元素,总结本土元素应用于平面设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本土元素在包装、标志和广告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策略,结合奶制品、酒品、茶叶的包装实例,城市标志、银行标志设计实例以及平面广告设计实例加以论证,深入探究未来本土元素的发展及其与平面设计的更大可能性,并对平面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进行规划和指引,探索更加多样化的设计策略。结论本土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可以借助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情感形成一个全新的亮点,成功表达平面设计作品的主题,在无形中影响大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平面设计作品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图形设计的视觉传达功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宏芹 《包装工程》2005,26(4):160-161
图形设计是视觉传达的必要桥梁.本文从现代图形艺术的视觉传达功能入手展开研究,探讨了现代图形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通过对图形设计视觉传达特性的研究,发现设计规律,发挥图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充分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平善 《包装工程》2021,42(2):236-238, 242
目的探索版式设计的主要特点,并将其置于平面设计中分析具体的应用方向与路径。方法结合版式设计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其在这一过程中所积累并形成的独特特点与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平面设计领域,探索这一艺术形式在文字、图片、编排及空间设置上的具体应用思路。接着分别从书籍设计、招贴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对版式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结论版式设计是一种与流行时尚相关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效果的实现与升华必须建立在设计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与能力的基础上,借助设计、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进一步拓展视觉空间,以更加独特而醒目的视觉姿态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引领未来艺术设计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