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配电网接地故障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各电网公司均提出要快速就近隔离配电网接地故障,以减少触电与大面积停电事故,然而对中压配电网的不同接地方式及其接地故障保护方法的优缺点还有较大的争议,还没有形成共识,不利于形成优化的接地故障处置方案。文中总结国内外经验,对比了不同接地方式及其接地故障保护方法的技术特点,指出接地方式会影响接地故障的检测标准与保护动作正确率的统计结果;分析了小电流接地系统改为低阻接地、消弧线圈并低阻接地以及采用主动干预消弧时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暂态接地保护技术及其应用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配电网,给出接地方式与接地保护方法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配电网易发生间歇性弧光接地故障,产生过电压,危及人身设备安全,甚至引发电缆通道火灾。针对该问题,提出了接地故障相主动降压消弧控制原理与技术,研发了成套装置,通过灵活调控零序电压,控制故障点电压低于故障电弧重燃电压,强迫故障电弧自行熄灭,实现间歇性弧光接地故障的不停电消除,且有效抑制过电压。通过大量实验室测试、实际变电站实测与运行,验证了接地故障相主动降压消弧技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4.
5.
研究的重点是配电网馈线接地故障的保护控制策略及其实现的方法,它是实现配网自动化的基础之一。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对配电网接地故障的保护控制系统提出一个全面的框架结构,该结构更有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实现配电网自动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乡中压电网的迅速建设和改造,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和研究日趋重要。本文对小电流接地、低电阻接地和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接地这三种现今最主要的接地方式进行概述,在分析其各自的机理、结构的基础上,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分析其适用范围,为各地区电网的申眭点接地方式选择提供借鉴。关键间: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中压配电网接地方式的比较,重点对中压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谐振接地和低电阻接地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变电站不同供电负荷性质及电网特点,提出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建议,特别提出了为高耗能供电新建的变电站10~35kV系统若为电缆线路,应选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8.
胡京莹  王阳  花欢欢 《电气技术》2013,(5):18-22,44
目前国内配电网多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对地电容电流测量难度大、精度低、且难以实现对谐波和高频电流的有效补偿。故国内一些低压配网曾一度采用经消弧柜接地的方式,但消弧柜接地系统的引进为配电网故障选线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采用消弧柜接地系统时,传统的选线方法无法准确区分变压器内部接地故障和外部单相接地故障类型,使得配电网无法准确选线以及及时排除故障,严重影响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基于上述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负序电流分析法的消弧柜接地系统选线新方法。通过EMTP和Matlab对一10kV配电网进行仿真验证,证明提出的方法使故障选线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配电网中主要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和经小电阻这2种接地方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在增加了微机控制的自动跟踪补偿装置(即为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亦称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后,在单相接地时配电网的对地电容电流能得到快速而有效的补偿,从而使接地点故障电流大大减小,并且也解决了电抗接地时可能带来的谐振问题,配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有了明显提高。 下面就这2种接地方式对系统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1 对供电可靠率的影响 (1) 自动调谐消弧线圈接地时快速而有效地响应可以使瞬间性接地故障自动消除,从而减少了跳闸次数,提高了供电可靠…  相似文献   

10.
《高压电器》2017,(3):178-184
随着配电网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固体绝缘的电缆线路,传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灭弧措施暴露出诸多问题,已不能满足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文中研究了一种快速开关型消除弧光接地故障(简称消弧)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相对于传统消弧线圈的优点,对其消弧原理以及相应的故障判别、故障选相、故障选线等环节进行研究,提出了快速开关型消弧装置的动作流程,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快速开关型消弧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和动作流程的合理性。结果说明快速开关型消弧技术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快速消除电弧接地故障的目的,有助于提高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概述我国中压电网谐振接地方式的发展历史和近况,总结了8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中压电网由单相接地引起的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加深人们对于消弧限压接地补偿成套装置的了解;对我国中压电网接地方式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消弧线圈不能完全抑制间隙性弧光过电压及故障相转移装置在发展性故障情况下存在引发严重相间接地短路过电流的风险,提出一种相电源馈入中性点的配电网接地故障相主动降压消弧方法。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从接地变压器二次侧提取与故障相相电势相反的线电压向量,通过注入变压器升压馈入至配电网中性点,强迫故障点电压至电弧重燃电压以下,实现熄弧并阻止电弧重燃,有效抑制间隙性弧光接地过电压和不停电处理可恢复性绝缘故障,并研制出由接地变压器、单相注入变压器等相关设备组成的主动降压消弧装置。在10kV真型配电网试验场通过大量实验测试和挂网运行验证了所建议方法和装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通过与现有同类技术比较,该装置具有性能好、兼容性强、造价低、短路电流风险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配电网谐振接地方式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各种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了比较 ,指出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是目前合理的接地方式。对各种消弧线圈自动调谐装置进行了分析 ,总结归纳出国内外在谐振接地方式下对配电网的控制方式 ,提出了配电网谐振接地方式下优化、协调控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配电网单相电弧接地故障选线暂态分析法   总被引:60,自引:12,他引:60  
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最多的故障是单相接地故障,现有的基于稳态零序电流的故障选线方法,受弧光接地,运行方式因素的影响较大,选线精度并不理想,文中在充分研究电弧故障暂态零序电流变化的基础上,指出电弧因素对故障选线准确性的影响,由于对称分量法对接地故障进行暂态分析十分不便,文中采用Clarke变换,并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建立新的基于暂态电气量的选线方法,应用EMTP对电弧接地故障进行了仿真,在不同采样频率以及不同的A/D分辨率情况下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正确,有效的,而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5.
对中压中性点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电阻接地的三种方式进行了优缺点比较,详细介绍了电阻接地的优点和特别适用于电缆网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配电网接地故障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接地保护运行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配电网接地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和实施方案,介绍了该系统的性能、组成模块和运行效果.实践证明,该系统可以为接地保护评价提供客观标准,为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有利于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7.
对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武汉地区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包括经消弧线圈接地、小电阻接地及不接地方式。在电力系统中,应根据配电网的绝缘水平,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接地方式。对于以电缆线路为主的城市栩电网,电容电流超过100A时,中性点应以低电阻接地方式为宜。以架空线为主的配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对一些重要枢纽变电站,运行方式变化频繁,中性点与电容电流超过50A时,应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快速可控消弧线圈接地加快速选线跳闸的新型接地方式与传统技术进行对比,并说明该接地方式对可控消弧线圈和选线装置的要求;介绍了KD-XH快速可控消弧线圈接地加快速选线跳闸的新型接地方式在电力系统的运用方案,以及在110kV变电站的试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针对配电网接地故障转移技术无法灵活调控系统零序电压,及基于电力电子器件的有源消弧技术精确控制实现复杂、实施条件较严苛的问题,提出配电网相电源馈入中性点的接地故障相主动降压消弧方法。基于中压电网单相电压调控不影响线电压的特性,由接地变压器二次侧提取系统固有线电压相量,对电源电势进行相序重组,通过注入变压器升压反馈输入至配电网中性点,并调节注入变压器变比调控故障相电压,降低故障相电压至接地故障点燃弧电压以下,实现接地故障主动降压消弧;进一步对比分析了接地变压器二次侧非全相反馈输入与配电网接地故障持续期间,系统内各序分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电源电势反馈机制对配电网运行的影响,并研发了相电源馈入中性点的接地故障相主动降压消弧成套装置。在PSCAD/EMTDC仿真环境与真实的10kV配电网实验场中模拟各种运行和故障工况,对所提主动降压消弧方法的效果及序分量特性进行了验证与测试。仿真与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相电源馈入型消弧装置能够主动抑制故障点电压,消除接地故障残流,实现接地故障的快速、可靠消弧。  相似文献   

20.
10kV城市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广州供电局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试运行经验,参考国内一些单位的研究探索经验以及使用新型接地保护装置等的成果,提高了对我国城市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在各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条件等具体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接地方式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