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滕氏布糊画的创新转化进行研究,从布糊画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出发,论述了滕氏布糊画的创新转化路径、原则和意义,对于非遗的创新转化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锐 《中国造纸》2023,(10):186-187
<正>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手工艺文化研究焦点的关注,对纸工艺服饰品的探究已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以桑皮、胡杨树皮为原皮制作的桑皮纸能够有效传承和延续民间传统艺术形态,其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对桑皮纸工艺服饰品的研究体现了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丝路文化路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传承手工艺在非物质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活态传承是区别于“博物馆”式保护的一种常态化的动态传承方式。瑶族盘王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瑶族最庄重的节日之一,是集瑶族传统文化大成的人文盛典。从广西金秀瑶族盘王节文化活态传承现状出发,在此基础上结合金秀盘王节活动中的非遗瑰宝“八仙舞”进行文创设计,以期实现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艺术生态系统属于社会生态系统,艺术生态是社会文化的湿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艺术生态系统的重要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众审美的素质变化,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急剧变化,因而构建具有种类多样性、结构有序性和功能完善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生态系统,对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高职院校“五育并举”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手工文化教育,将具有现代手工艺品技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高职院校,使青少年认识、解读、继承、创新和推广我国现代手工艺品,树立当地现代手工艺品文化的创新传承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让青少年成为传承手工技艺的后备力量。这不仅对高校“五育并举”教育有促进作用,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和传承有积极意义,更是地区高校肩负的重要职责。基于此,文章对中华传统服饰手工文化在高职院校“五育并举”中的融入实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广西钦州市特色产业坭兴陶产业作为“四大名陶”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阐述广西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创新发展概况及具体策略,有效实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落地化,促进坭兴陶产业的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经历了时间日久的岁月积淀,所传承下来的都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但部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技艺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处在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延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剪纸工艺的寿命,需通过改革工艺设计,以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观的工艺设计来创新优化。基于此,文章对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以及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文化的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在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它独特的装饰趣味和艺术感染力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扎染艺术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当中,不仅是一种创新,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传承。文章以现代时装需求为导向,探索扎染艺术的多样性发展,并且引发人们将我国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再应用的更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沈强 《造纸信息》2022,(6):68-6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化历史教科书”,不仅记录着人类发展历史,同时也书写着文化的传承故事,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品牌,体现着自身的“软实力”,注重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对民族历史的最大尊重。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分析地域性的文化发展历程,探讨徐州剪纸艺术的继承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陈雯慧  鲁湘玉 《福建轻纺》2023,(3):17-19+3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作为凝结着中华传统文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进程坎坷缓慢,非遗的保护传承之路举步维艰。文章以布依族斗纹布纺织技艺为例,研究阐述在多元冲击下非遗面临的传承困境,提出根据非遗文化的自身性质特点,紧紧围绕非遗“活态传承”这一理念对当下布依族斗纹布纺织技艺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创新规划和探讨,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造纸》2006,25(9):69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安徽省泾县“宣纸制作技艺”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我国传统手工“宣纸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正式被确认为国家级保护对象,这对传承宣纸技艺、弘扬宣纸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粤北瑶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瑶族妇女艺术的结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失传的危机。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手段能有效地弥补传统保护的不足之处,既是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趋势,也可大大提高文化传播的速度和效果。文章首先对粤北瑶绣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随后阐述数字化手段对传承瑶绣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并提出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设计方法和应用实践。将数字化技术介入非遗文化领域,数字化创新设计不仅能适应瞬息多变的市场需要,提高设计运作效率,还能为非遗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不仅要在文化旅游中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而且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再是以保守、封闭的形式进行保护,而是努力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活态传承体系。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为例,通过分析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古歌在文化旅游中的传承现状和问题,从苗族古歌文化认同、保护性开发、完善活态传承体系三个方面,对苗族古歌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态传承进行了思考,最终达到苗族古歌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鲁绣既是流行于山东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鲁绣工艺的保护、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目前鲁绣的发展现状,文章首先从历史传承、艺术特色、人文精神等方面分析了传统鲁绣的现代价值,其次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鲁绣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鲁绣的可行性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现代职业教育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的一些实践探索,主要以2008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传承与创新、宣传推广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图书文献资料收集和走访调研,了解了成都银花丝工艺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师徒传承形式单一,设计与制作分离,传承人少,设计创意不能满足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需求。基于以上现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教学当中,并且最终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行知 《中国酒》2008,(5):54-56
2007年6月,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北京二锅头酒酿制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星二锅头被认定为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的文化遗产。参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的有关专家,如华觉明、周嘉华、李士靖等,在论证意见上这样写道:“红星二锅头酒酿制技艺传承脉络清晰,地域特色鲜明,体现并见证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酿酒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同意‘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申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意见无疑是对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50多年来在二锅头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方面作出的肯定和赞许。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州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多民族和谐共居的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绚丽多彩、各类非物质文化丰富多样,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前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进,传统非物质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生存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主动的保护,活态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赵锐 《西部皮革》2023,(2):93-95
非遗“广绣”是以广府地区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刺绣工艺,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探索广绣文化的当代传承,赋予广绣文化新的艺术形式和使用价值,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广绣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分析广绣纹样在现代服装图案中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现状,为广绣纹样服装开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庄建昌 《中国宝石》2023,(4):108-112
国潮背景下,“非遗新造物”“民艺复兴”等概念推动着非遗技艺回归大众视线。如何使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发展中更好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数字化的制造方式,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17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旨在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让工艺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20.
吕丹 《纺织报告》2022,(5):113-115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封存,传承传统文化也不是简单的临摹复制,而是需要取精华、去糟粕,与时代接轨,以多样化的文化形式进行传承发展和创新,在真正意义上保留民族文化的精粹。2004年以后,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这些政策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引起了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被列为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绣、西兰卡普作为当地的传统特色文化,却面临消退甚至失传的局面。文章通过对目前汉绣和西兰卡普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可行性发展对策,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