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痕 《重庆建筑》2009,(2):45-46
“绿色”建筑由于具有环保、节能和不影响人体健康等特点而备受推崇。但美国《新闻周刊》文章指出,媒体宣传可能把“绿色”建筑吹捧得太过美好。一方面,实现“绿色”过程复杂。广告中所谓“绿色”建筑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另一方面,“绿色”当属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外观设计无关。因此,人们大可不必过于看重“绿色”建筑的“容貌”。它也可以是丑陋的。  相似文献   

2.
“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中的“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指的是一种建筑类型(“文化类”).后者可以看成是一系列条理化、符号化的“行为模式”。“文化与建筑”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表述确实很难。因此.只能通过说“文”解“化”简单地阐述笔者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建筑”和“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朱小地 《建筑创作》2008,(12):I0045-I0046
建筑是一个活的东西.建筑与人的关系是“院”空间的关系。引用老舍的一段话来说就是“老北京的美在于建筑之间有“空儿”,在这些“空儿”里有树有鸟”,不要把建筑逼迫到成为“作品”的对立面了。  相似文献   

4.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将“绿色建筑”界定在节能、环保、健康舒适和效率这四个方面,即有了建立“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可能,使建筑评估更趋于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潘莹  施瑛 《华中建筑》2009,27(1):149-154
岭南文化的“重商”思想的发展成熟影响了明清以后“岭南派”建筑的形成,“岭南派”建筑注重实用、追求享受的功能观,张扬显露、追逐潮流的装饰风格,人神共居、求财祈福的环境意象和中西合璧、多元兼容的建筑文化特征都深深根源于“重商”思想。  相似文献   

6.
建筑工业出版社所出版的关于古代建筑的书刊,常常将“栱”误为“拱”,这当然是校对的疏忽。近来忽然又出现了将“抄”误为“杪”。我正在想:大概是因为改正“木”旁误为“提手”旁的错误,竟将“抄拱”两字均改为木旁,于是使原来正确的“抄”错改成“杪”了。顷得读清华大学《建筑史论文集》第六  相似文献   

7.
在这里找将“城市”与“建筑”这两个词作为两个抽象的概念(因此给它们加上了引号),而非通常所理解的城市与建筑。城市是放大的建筑,建筑是缩小的城市。一幢小住宅,一个四合院,也可以看作成是一个小小的城市;整个紫禁城乃至整个北京城也可看作是一个庞大的建筑。所以,建筑中包含着“建筑”与“城市”。建筑是“城市”与“建筑”的统一体,或者说建筑叮以是“建筑”,也可以是“城市”。中国人特别擅长此道:在(一个)建筑中同时融入“建筑”与“城市”的概念:一间房也可起居、卧、厨一应俱全;而只要他们愿意,紫禁城既可以扩展到…  相似文献   

8.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即日起“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更名为“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并启用新的“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印章,原“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印章作废。  相似文献   

9.
王骏阳 《建筑师》2020,(4):53-60
作为对柳亦春近作“边园”的评论,本文以柳亦春的建筑思辨为切入点,试图从“含混”“建筑修辞”“手法主义”的角度揭示该建筑在柳亦春的建筑实践和当代建筑学中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建筑师》2011,(3):89-94
关于20世纪中国建筑“民族风格”产生的原因,以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一般归结为中国建筑师受到的学院派教育和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文则试图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深层原因,将“式样”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概念在近代建筑话语中的含义转变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和论述的枢纽,指出通过“式样”,建筑的装饰、外...  相似文献   

11.
“有机建筑”理论与当代的绿色生态建筑、地域化建筑和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都息息相关,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并自主思考是具有发展意义的。哈林、夏隆与李承宽的理论与思想是逐步完善的,笔者吸取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的经验,并通过总结与感悟对“有机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考虑,并得出了从“两维”到“三维”再到“五维”的有机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说“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潮 《华中建筑》1997,15(3):29-31
文章以大量考据材料对多年相沿的中国“建筑”一词源于日本之说作辨正,提出中国“建筑”一词原原本本出自中国,并进而对中国“建筑”一词之本义作了阐释,非“Architecture”可等同也。追究“建筑”一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李岩 《安徽建筑》2007,14(3):19-20
美与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文章分析了建筑艺术“美”与“丑”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关系,提出科学、客观的认识建筑艺术“美”和“丑”的相对性,使美与丑都为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及塑造优美的建筑服务。  相似文献   

14.
陈美华 《建筑》1999,(5):20-21
对“建筑之乡”,人们并不陌生。“建筑之乡”一说,在我国民间已有悠久的历史,如同“教育之乡”、“百工之乡”、“鱼米之乡”,等等。而这里所说的“建筑之乡”,在本行业有着明确的概念,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各省命名的七个县(市)。这些“建筑之乡”都基本具备4个条件:1.具有较长的建筑业发展历史;2.建筑业已成为本县(市)的重要支柱产业;3.建筑业从业人数较多;4.施工能力形成较大规模。“建筑之乡”的蓬勃发展是行业内所共知的。然而,当人们走近许多“建筑之乡”,就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建筑之乡”的建筑有何特色?这是…  相似文献   

15.
陈凯峰 《城乡建设》2016,(10):93-94
“建筑”,是现代建筑学理论的概念,中国古代或传统时期是没有“建筑”这一词汇的,只有“营造”,如著名经典《营造法式》(见图1左)、《营造正式》《营造则例》等,其所说的“营造”,大致就是现代人们所认识的“建筑”的概念.这大约就是中国的古代建筑或传统建筑,是人类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西方建筑或现代建筑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建筑科学体系,并逐渐为现代以来的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建筑历史、建筑文化角度,通过对“窑”字与“窑洞”建筑的再发现、再认识、再探析,并结合实例解读了“窑”字与“窑洞”建筑所蕴涵的中国建筑历史文化,以便使中国古建筑唤回它应有的历史、文化和灵魂。  相似文献   

17.
陶练 《四川建筑》2000,20(3):13-13
建筑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传统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土木大兴 ,建筑业蓬勃发展 ,建筑风格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就象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被“拿来”一样 ,建筑中的“欧陆风格”也侵蚀而至。几十年以前 ,由于生产力落后 ,老百姓过惯了穷日子 ,外来货也成紧俏商品 ,“火柴”叫“洋火” ,“肥皂”叫“洋碱”……很多物品“洋”字领衔。在一部分人眼里 ,“洋”是富贵、地位的象征。在建筑圈里 ,“别墅”自然也唤作“洋楼”了。实际上 ,早在一百多年前 ,“欧陆风”就吹了过来 ,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许…  相似文献   

18.
陈雨露 《城市建筑》2023,(18):167-169+189
如今西方现代建筑对于“自主性”的话题越来越少提及,但建筑“自主性”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使人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约翰·海杜克作为建筑设计大师的人生轨迹,以及他的建筑设计作品。文章首先简明地介绍了海杜克转向建筑“自主性”的思考历程,接着尝试探索与解释“自主性”在海杜克建筑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并分析海杜克的建筑“自主性”的发展变化,尽可能接近海杜克作品的“真相”。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常需要把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称“建规”)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称“高规”)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考虑,由此而产生了“建规”与“高规”合二为一的想法,其理由是: 一、从概念上讲,合二为一更为准确。因为建筑物按其使用性质可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特殊建筑。按高度和层数民用和工业建筑又分为低、高层民用建筑和低、高层工业建筑,既然称“建规”,那么高层民用建筑亦应包括在内,另外,新“建规”中既然包括高层工业建筑,那么亦可包括高层民用建筑。  相似文献   

20.
闵晶  卢永毅 《时代建筑》2013,(6):118-123
“空间”是中国现代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语.从“空间构图”这个开启中国现代建筑“空间”话语的关键词入手,文章试图展现“空间”概念怎么与“布杂”体系的构图原理相结合,目的在于呈现“空间”概念是如何对中国现代建筑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