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智能制造生产线,构建了一套MES系统,系统基于B/S构架,处于ERP管理层和生产执行层之间,并与ERP管理层数据同源,把管理和生产紧密结合,具有成本低、运行稳定、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对类似智能制造生产线的设计、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动控制与制造执行系统是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基础。为推进"智能制造"、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全面支撑,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应用于各种生产线的控制、监视和管理,开发研制了齿轮箱组装生产线智能制造执行系统,该系统协助车间进行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品质量全程追溯、开展智能化转型,开创了智能制造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机械工程师》2006,(12):16-16
11月14日,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承担的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通过了中科院专家组的验收。据悉,“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项目组面向网络化制造的需求,在离散与连续生产线控制自动化、重要加工装备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攻克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的组建技术、可重构可重用的SoC设计技术、协同制造生产管理与生产过程动态跟踪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了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项目组还建立了自动生产线成套制造装备数字化设计验证系统分析与设…  相似文献   

4.
智能产线是智能生产的承载者,是新一代智能制造三大系统(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集成的基础。智能产线系统集成在某公司的应用,实现了基于云架构的人、机、料、法、环、测六大要素的横向集成,基于ERP和MES的纵向集成,基于安全的网络的互联,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制造的融合。从而实现信息化集成、数字化管理,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生产,为基于智能产线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打下坚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空心胶囊车间生产从订单下达到合格产品入库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管理、制造过程控制、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车间产品数量动态管理等功能。实现与ERP、WMS等系统的纵向集成,解决了系统间相互独立、缺乏数据共享、存在信息孤岛等问题,使管理层能够实时掌握胶囊生产车间的状况,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生产管理的透明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6.
以国内某航空发动机公司需求出发,针对其机匣生产线中数控刀具管理数据信息共享程度低、刀具分类粗、刀具寿命难以统计及刀具成本难以控制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智能制造刀具管理系统。系统采用B/S架构基于SSH体系架构进行模块化开发,根据企业现场使用状况和需求绘制管理流程和E-R图,编制一种适用于生产线的编码,以提升刀具信息利用效率。结果证明,系统能够满足生产线精益化生产和智能制造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智能制造是当前传统制造企业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在智能制造系统的组成中,MES系统及其构成部分是实现智能制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起着协调和传递企业生产计划和生产信息的纽带作用。该文以汽车轮毂生产线为平台,设计了智能制造系统的总体架构,将MES系统、PLC技术、机床控制、机器人控制及RFID技术有效结合,完成了企业的智能化生产过程,对同类企业进行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文中根据企业离散型制造、生产对象复杂程度高、品种多样化、生产批量差异大的特点,结合智能制造系统典型特征,通过硬件和软件并行建设,建立全自动生产、人机协作生产和单工位智能装配3类生产模式,实现生产敏捷化。将制造信息转化为可度量的数字、数据和模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制造系统中各种复杂的优化决策问题等,实现设备互联互通和高度集成、产品状态的敏捷感知、实时数据分析、自动决策和精准执行命令,从而建立以“人机协作、数字赋能、智慧管理”为特征的电装智能生产线。  相似文献   

9.
随着技术的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智能制造模式已经成为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飞机结构件智能制造技术对于提高飞机结构件加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飞机复杂结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架构,研究了飞机大型复杂结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关键技术,为智能制造技术在航空结构件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一个实际的智能工厂项目为依托,系统研究了智能工厂的构架和具体建设实施方法,形成了包括工厂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智能制造与汽车制造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的系统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数字化工厂、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物流管理系统、智能管理中心等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制定了智能工厂的相应标准,并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智能工厂体系中的融合,给出了智能透明汽车工厂具体的实施思路和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企业生产模式及RFID技术的分析,结合车间在制品跟踪与管理的特点,提出了RFID在智能卡模块生产车间在制品跟踪与ERP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各类主要应用的实现并为生产信息化及智能制造雏形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以智能制造数控加工生产线生产保险柜锁芯工件为例,设计了智能制造数控加工生产线虚拟仿真实训项目.介绍了项目的设备、工作流程,给出了项目的目标、实施步骤和评分标准,并对项目进行了总结.教学实践表明,这一项目能够有效完成工业机器人机床上下料工作站的布局和仿真,使学生系统掌握机器人智能制造数控加工生产线工作站的设计流程、机械装...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并不断朝着柔性智能制造系统的方向发展。鉴于此,针对企业轴类产品自动上下料作业的需求,以组建轴类智能自动上下料生产线为目标,通过整合PLC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检测技术、互联网技术、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对生产线各组成单元进行选型组合设计和调试优化,实现生产线的上下料一体化控制。实践验证表明,该智能生产线系统结构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工艺合理,大大提高了上下料效率,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快拆轴制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客户需求快速反应的精益生产制造体系.重点研究了基于甲骨文数据库的ERP系统流程技术、基于平衡工序的制造流程技术、生产节拍、生产机台摆放等关键生产技术,通过实际生产线的改造应用,验证了所提出的精益生产制造体系在企业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陆晨芳  陆江  龙忠海  丁中华 《机械制造》2020,58(1):54-56,60
以智能制造主要技术元素为切入点,设计了教学型智能制造生产线。介绍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立体仓储单元、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设备、激光打标设备、视觉检测设备、自动装配设备、物料传输设备等教学型智能制造生产线的组成结构,分析了工作流程。这一教学型智能制造生产线具有良好的柔性,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增减工作单元、调整零件类型、定制商标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两化融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构建智能组织架构,形成智能装备与高端人才的匹配,这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然而传统的数控机床往往达不到智能制造生产线对智能设备的相关要求,但可通过升级改造方法解决此问题。针对职业院校中低档数控设备,基于智能产线进行系统升级和改造;改造后实现了与MES、ERP等信息化软件系统集成,与其他设备互联互通,满足智能产线生产要求,同时也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小型精密冲压企业现状,提出中小型精密冲压企业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方案。这一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生产数据,调整生产过程,优化生产任务,协助生产管理,促进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生产关键信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工业互联网技术是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在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快速的发展,有效促进了设备间数据的传递、共享与分析,满足了企业智能化生产方面的需求,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加优化、高效。该文以智能装配生产线为平台,设计了智能装配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总体软件架构,将工业机器人技术、PLC技术、视觉检测技术、人机界面技术及RFID技术通过工业互联网有效结合,完成了企业产品的智能化装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     
GJ20044039 制造企业 ERP 的柔性化提前期研究[刊,中]/张玲…//工程机械.—2004,35(2).—6~8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是制造企业发展和成功的关键,因此 ERP 系统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应用。由于 ERP 系统缺乏应有的柔性和灵活性,使得一些企业实施 ERP 并不成功。提前期模式的柔性化和多样化是 ERP 系统具有灵活性和柔性的必要要求。通过对各类企业提前期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文章提出了 ERP 系统提前期柔性化的  相似文献   

20.
华铸ERP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我国铸造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企业ERP系统的特点,研究开发了一套适合各类型铸造企业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华铸ERP系统。该系统包括适合生产线类型企业和熔模铸造类型企业的ERP系统功能模块等。介绍了华铸ERP的系统功能和结构,并结合实例展示了该系统的操作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