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的钢管和混凝土材料的受力状态复杂,各种因素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难以独立地精确描述.神经网络通过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的非线性映射,可找到输入、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适用于极限承载力的预测.以现有的方钢管混凝土柱轴心受压试验数据为样本,训练了一个三层的BP网络模型,建立了预测轴心受压方钢管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的神经网络模型.对8组实验数据进行预测的结果表明: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精度较高,该方法可作为实际结构设计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方钢管约束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方钢管约束高强混凝土短柱的轴压力学性能,进行了12个试件在循环轴压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试验中的主要参数为钢管宽厚比(D/t=47和70)和混凝土强度(C77和C88).试验结果表明,当D/t=70时,方钢管约束高强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承载力高于同条件的普通方钢管混凝土构件;而当D/t=47时,方钢管约束高强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承载力则低于普通方钢管混凝土构件;但两种构件的延性无显著差异.对构件的应力分析结果表明,方钢管约束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中,钢管在峰值荷载点后屈服;而钢管混凝土构件中,钢管在峰值荷载点前屈服.方钢管约束混凝土构件中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效果高于普通钢管混凝土构件. 相似文献
3.
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柱管壁的宽厚比限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形薄壁钢管在内部填有混凝土后,其局部屈曲承载力有所提高.通过对方钢管与混凝土相互作用的分析,得出薄壁钢板在双向应力下的临界屈曲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该临界屈曲系数随着薄壁钢板宽厚比的减小而略有增大,并保持在10.0左右.从而可以确定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柱管壁的宽厚比限值b/t. 相似文献
4.
对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竖向加劲肋式节点建立了同时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了单调加载下节点的受力性能,较为精确地分析了节点区应力分布.结果表明:由有限元模型所得的位移曲线与试验所得的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骨架曲线相符,由有限元模型所得的应变分布和发展规律与试验结果一致;竖向加劲肋式节点的梁端弯矩一部分通过竖向加劲肋传递给柱钢管腹板和核心混凝土,另一部分梁端弯矩由梁端翼缘直接传递给柱钢管翼缘和核心混凝土;节点的破坏模式为梁翼缘变截面最窄处形成塑性铰,最终梁受压翼缘出现严重的局部屈曲,而柱钢管和竖向加劲肋均在弹性范围内工作,很好地实现了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原则;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性能符合斜压杆受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煅烧硅藻土和玻化微珠掺量为主要变化参数,对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不同空心率χ(0、0.35)和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对组合柱传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理论计算对比了单一墙体和考虑热桥后的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平均传热系数.结果显示:煅烧硅藻土掺量为3%时,玻化微珠掺量为130%的试块抗压强度可达32.45 MPa,导热系数仅为0.243 2 W/(m·K); 当采用方中空夹层钢管再生混凝土作为建筑的围护结构时,对外墙能耗影响不大,且组合柱平均传热系数较方钢管普通混凝土低20%.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异形柱构件需要有足够的延性,从而避免其发生脆性破坏,而轴压比是众多影响异形柱构件延性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从大、小偏心受压构件截面的界限破坏条件出发,着重考虑中和轴角变化的影响,采用简化的平行线法计算中和轴的位置并采用数值分析对钢筋混凝土T形柱构件界限轴压比进行分析,得出各种中和轴角情况下的T形柱构件的界限轴压比及其变化规律,对比广东异形柱规程和天津异形柱规程中轴压比限值的规定,提出在特殊的中和轴角范围内应做相应的调整,并对钢筋混凝土T形截面异形柱轴压比限值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20个方钢管混凝土柱抗剪力学性能的进行试验研究,得出方钢管混凝土柱在剪力作用下的荷载一位移曲线,考察了其力学性能,研究受力破坏过程,并分析了一些参数如剪跨比、轴压比等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方钢管混凝土柱抗剪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塑性性能。最后,推荐了工程设计实用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恒高温作用后方钢管混凝土轴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个方形钢管混弹簧土短试件在恒定高温作用后菏载-变形关系的试验,研究高温作用后钢管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和强度承载力的变化规律,试验基本参数为温度T,从20℃-900℃。以常温时钢管混凝土短试件的核心混凝土力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恒定温度作用后核心混凝土的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高温作用后的钢管混弹簧土轴心受压构件仍然具有较好的抗变形性能和较高的后期承载力;钢管混凝土剩余强度和模量随曾经历恒定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利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了恒定高温作用后钢管混凝土轴压菏载-变形关系曲线,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较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温作用后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和轴压模量简化计公式。 相似文献
9.
方钢管混凝土柱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柱在弯剪和压弯剪受力状态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6个足尺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剪承载力试验,以剪跨比和轴压比作为主要参数,讨论试件的破坏形态、剪力-位移曲线等试验结果,分析剪跨比和轴压比等因素对构件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并对构件的抗剪性能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拟合推导出考虑轴压力影响的方钢管混凝土柱弯剪试件抗剪承载力与剪跨比关系的经验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稍偏于安全,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运用有限元对非直角T型方钢管节点的受弯及复合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直角T型节点与非直角T型节点破坏形式,总结出了非直角T型方钢管节点的破坏规律,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设计了以轴压比、含钢率、剪跨比等为主要参数的5个试件,通过试验揭示了在轴压比、含钢率、剪跨比参数变化的情况下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柱的滞回曲线、破坏特点及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统一强度理论对轴心受压钢骨组合L形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核心混凝土、型钢钢骨在三向受压应力状态下的轴向极限承载力进行分析;根据截面形状组成特点,将L形钢管分为一个矩形和一个方形,通过考虑宽厚比对钢管的影响和引入考虑尺寸效应影响的混凝土强度折减系数,将钢管长短边非均匀约束等效为环向均匀约束,推导并建立了轴压短柱的承载力公式;在此基础上,参照钢结构设计规范,建立了中长柱轴压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并进行了短柱轴压承载力参数分析,得到了参数k及材料拉压比α、含骨率ρ对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计算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试验所提出的公式进行了理论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圆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力学性能,对圆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钢管和再生混凝土的受力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钢管和再生混凝土的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取代率、含钢率、再生混凝土强度和钢材强度等因素对于圆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取代率对于圆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的极限承载力影响很小;而含钢率、再生混凝土强度与钢材强度对于圆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并且可以显著提升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圆形和方形配筋钢管混凝土柱受压性能,对圆形和方形的中空钢管柱、素混凝土钢管柱及配筋钢管混凝土柱共30个试件进行了轴压试验,在混凝土截面积、钢管截面积和钢筋截面积稍有差别的条件下,对圆形和方形柱试件的承载力、变形性能、合成效果以及破坏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圆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高,变形性能好,受压性能比方钢管混凝土柱更优越;就破坏模式而言,和圆钢管混凝土柱相比,方钢管混凝土柱对于屈曲变形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6.
以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为研究对象,应用可靠度最优化方法,分析荷载偏心距为常量时构件可靠性。将偏心距视为基本随机变量,同时考虑轴向力和弯矩相关性影响下构件承载力的可靠性,得到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基础上,比较了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构件应用方钢管混凝土构件在GJB(2000)中轴压和压弯构件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的差异;提出了在方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基础上的修正公式,即将原公式中的约束效应系数考虑截面长宽比的影响后乘以折减系数0.9.修正公式可供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梁通柱断式方钢管混凝土中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该种节点在节点区中断柱的外钢管,使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在节点直通.在节点区设置芯钢管、密排箍筋、竖向短筋连系上下钢管混凝土柱.通过2个缩尺模型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得到节点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试件滞回曲线和试件各组成部分的荷载-应变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种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性能良好.试件破坏发生在梁根部,节点区尚有较大承载潜力,试件的耗能性能、位移延性良好.轴压比的增大对于承载力有提高作用,但耗能能力和位移延性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方钢管混凝土基本构件承载力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中国GJB、美国LRFD、日本AIJ和欧洲EC4规范中有关方钢管混弹簧土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并将以上方法的计算结果和收集到的大量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其中包括158个轴压、15个纯弯及147个压弯构件,结果表明,各设计规范均能较好地估算构件的承载力,但LRFD、AIJ和EC4的计算结果整体上偏于安全,GJB的计算结果则和试验结果较为一致,能较好反映构件的实际承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