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
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是制订应急保障计划、合理筹划应急物资资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应急物资需求影响因素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物资、不同应急保障环境和不同任务特点等情况运用因素分析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合理确定应急物资需求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后勤装备配发力度大大加强,尤其是一些新型后勤装备列装后,极大地丰富了部队后勤保障手段。与此同时,如何加强新型后勤装备训练、使用和管理,使之尽快形成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后勤准备向纵深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针对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受灾点以及应急需求均为不确定的情况,研究了灾前预置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问题。通过设计多个需求情景来描述受灾点与应急需求的不确定性,建立了有最大运输距离限制的鲁棒优化模型,并设计了鲁棒优化方法。通过数值计算比较分析鲁棒优化方法和随机优化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鲁棒优化解受不确定因素产生的偏差要比随机优化解小,鲁棒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弱不确定性因素对选址方案的影响,并且能降低由预测偏差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应急物资分类编码标准是应急管理重要的基础性标准之一.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分类及编码标准研究,对于有效满足应急全过程管理的需求,促进国家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及提升国家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应急物资及其分类和分类编码概念,结合国内外应急物资分类编码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应急物资分类编码结构,并采用线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急物资分类大类目录. 相似文献
8.
应急物资调度是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内容,危化品事故会对周边区域造成环境污染,其应急物资调度问题应该考虑多个目标。针对危化品事故应急物资调度特征,建立了连续消耗应急物资调度多目标模型。模型以缺货损失最小、调运时间最短和调运总环境风险最小为优化目标,考虑应急中心物资数量限制和救援时间限制等约束条件,采用NSGAⅡ遗传算法求解。对于求解结果,采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进行选择。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多目标模型优化方案比单目标模型优化方案有较大的优势,同时说明算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应急物资管理是电网企业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屡有发生,建立有效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是电网企业安全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对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电网运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应急物流需求下的包装设计要求,推动基于应急物流需求的包装设计发展。方法以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对包装设计需求的特性为切入点,梳理应急物流与包装设计的联系,分析应急物流对包装设计的要求,提出基于应急物流需求的包装设计措施。结果应急物流包装对柔性、效率、操作、时效要求更高,要从提升包装设计柔性能力、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智能化包装设计、倡导极简包装设计、注重应急物流各环节的衔接、制定应急包装设计预案、构建应急包装设计机制等6个方面开展满足应急物流需求的包装设计。结论从应急物流特定需求的角度进行了有效的包装设计,在提升应急物流效能的同时促进了包装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基于应急物流需求的包装设计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与诊断模型及其计算机支持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等工具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与诊断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诊断计算机支持系统。最后给出了一个实际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单元化应急物资集装包装,引入云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并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构建以功能性、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为主的单元化集装评价指标,以组合赋权计算指标权重,并采用云模型计算指标评价云和指标综合云,确定最优包装方案。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云模型构建的单元化应急物资集装评价效果优异,可为应急物资集装单元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19.
Toni Lupo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2015,31(2):305-312
The process capability analysis is a crucial activity to evaluate if the process outcome meets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s. Classically, such analysis is performed by verifying the in‐control condition of the process and evaluating suitable capability indices, by assuming the process in‐control steady‐state condition. However, the in‐control period of the process characterizes only a part of the system functioning cycle, the one with the lower defective rate. In particular, the system functioning cycle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the out‐of‐control period, during which a greater defective rate is produced, and such increasing is not considered by the widely adopted capability indices. As consequence, the classical approaches to perform the process capability analysis involves an overestimation of the process capability level. For this reas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previously described limitation, in the present paper it is proposed a new capability index based on the real defective rate of the process. Thus, such new index is able to estimate the real process capability level. Finally,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new index to the conventional Cp capability index, a numerical comparison study related to a process capability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and the relate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are given.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