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机嵌线是电机生产维修中的主要工序,在工厂电机维修中,一般是凭经验或以电机绕组展开图分析嵌线工艺和嵌线顺序,这种方法不是很直观的,易产生差错。会使部分或全部返工,造成材料和工时的损失。在教学上,用展开图讲解嵌线工艺,也不十分方便。为此,在展开图的基础上画出一种专用嵌线工艺分析图,近年来用于生产、教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生产上减少了返工损失,在教学上,提高了教学吸收效果。现将工艺分析图画法提出来,向读者推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1)单链绕组的嵌线工艺有什么特点?答:绕组展开图是嵌线工艺的依据,它帮助我们了解把线圈嵌进铁芯槽中的工艺程序。现以 Q_1=24槽、2p=4极、q=2及 y=5槽(即1~6槽)的单链绕组为例,加以说明并在图1中线圈的端部,分别标明线圈的序号①、②、⑨……,以便于理解。(1)展开图中标有槽号,这是为了有助于说明有效边的嵌放情况,至于在实际的铁芯上哪个槽是1号,则是任意的。在采用由独立的各单个线圈(或线圈组)构成相绕组的情况下,嵌线时不需要考虑哪个槽是第1号。但是,嵌完线后三相绕组引出线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绕组展开图是嵌线工艺的依据。在考虑嵌线工艺之前应该搞清楚绕组展开图,从而找出嵌线工艺的规律。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几种典型绕组嵌线工艺的特点。一、单层链式绕组 JO2#1~5电机,当q=2时,定子绕组采用单层链式绕组。  相似文献   

4.
电动机嵌线,在电动机生产中是一个重要工序,即把漆包线绕制成一定形状的线圈后再嵌入铁心槽中(见示意图1)。图1我公司起重机用三相异步电动机:有24槽2/8极,36槽2/12极,48槽4/16极多种。该系列电机是引进德国的AS型每台电机有快速绕组,慢速绕组两个各自独立的绕组。本文只述及慢速绕组的嵌线工艺的改进。电机车间原生产工艺采取单只线圈嵌进铁心槽中然后接头。以24槽8极电动机为例:每一相绕组有3对接头,三相绕组有9对接头。36槽12极48槽16极则分别有15对、21对接头(见示意图2、3)。图2上述电动机绕组均为星形接法、庶极接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36槽8/4极、36槽8/6极三相单绕组双速电机绕组为例,介绍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嵌线工艺图。  相似文献   

6.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通常均采用正弦绕组,我们在定子24槽,四极单相电容运转电动机中,采用了一种等匝数、同心交叉式单层组组,它具有绕组系数高、电机漏抗小、材料用量省、嵌线工艺好的特点.通过计算和样机实测验证,表明电机的综合性能指标好于用正弦绕组的电机,兹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 绕组展开图(图1)每相由六个线圈,其中两个单包线圈节距 y=1~5;两组双包同心线圈的节距为 y=1~5和 y=1~7,反接串联形成四个极.  相似文献   

7.
电动机绕组拆除与嵌线,应选择适当的工艺和方法,并保持铁心齿形原状,使槽内清清光滑,层间绝缘无损。如槽墨清理不干净,影响下线,不注意方法将损坏铁心,增加铁损,导致电机效率下降。1定子三相绕组线圈的重绕降低统组端部振动、断线的有效方法,是缩短端部长度。据实测记载,定子绕组端部损耗占绕组总损耗的1/4~1/2,减少统组端部长度,可以提高电机效率,节约铜线,降低成本;绕组端部长度减少20%.则绕组铜线重量下降10%,效率提高1.5%。因此,在设计线圈线模时,应尽可能使瑞部尺寸短些。2提高定子三相统组线圈的绕制工艺,…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大部分生产潜水电机的厂家,其潜水电机定子都采用同心式绕组,而且定子冲片多为闭口槽,因此,在嵌线过程中,必然采用穿线方式进行。对中小型潜水电机而言,嵌线时,可依靠人工或双胶轮挤压式拉线机完成工作要求,但这种挤压式拉线机靠磨擦力拉动绕组线,拉力小,调节范围小,而且对绕组线外层绝缘有一定损伤。因此,不适于大型高压潜水电机的嵌线需要。我们针对这一特殊问题设计了滚筒式拉线机。原理:本机动力源采用直流电机(并激或他激式)。正转滚筒拉绕,反转放开绕在滚筒上的绕组线,达到反复穿绕嵌线的目的,如图1所示。电路控制由直流调速电路和控制电路两部分组成(见图2)。所要  相似文献   

9.
邹淑芳 《电机技术》1991,(2):13-14,19
在三相鼠笼式单绕组多速异步电动机制造中,定子绕组的绕线、嵌线和接线工艺比普通电机复杂些,尤其是不规则分布的非倍极比绕组的制造,那就更加繁琐。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种较直观的嵌、接线工艺图,大大简化了绕、嵌、接线工艺,提高了工作效率,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简单易懂,既快又不易出错。为使绕、嵌线同普通电机一样简单,我们不采用连绕工艺,而把全部焦点都集中在接线中。下面举例说明此工艺图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三相绕组的展开、连接次序,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本文是在对绕组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将绕组加以抽象,用数列的形式表示三相绕组的展开和连接。一只嵌放在定子槽中的线圈,可以用相应的槽号组成的数学符号表示,如“7_(12)”,表示线圈的首端边应嵌在第7槽,面其末端嵌于第12槽。首、末两数之差表示线圈的节距。如果是双层绕组,可在下角数值下加一短横线,表示末端是下层边,首端是上层边。如1、2等。每一线圈组,通常几只线圈串联而成,如“1_9—2_(10)”代表的线圈组,是两只节距相同的线圈“1_9”和“2_(10)”串联而成,两线圈符号之间的短横线,表示线圈间连线的接法。同理,  相似文献   

11.
将绕组展开图与一种绕组端部排列图结合,分析三相单层绕组的嵌线工艺和三相绕组电源引引出线的连接原则,对于链绕的三相单层绕组电源引出线端的位置是确定的。  相似文献   

12.
多极电机具有槽数多、跨距短、槽满率高等特点。对此类电机而言,若采用普通三相异步电动机嵌线工艺,操作难度大,且有绕组定子铁心的故障率高。针对这一问题,介绍15 kW发电机有绕组定子制造工艺的改进方案。通过工艺改进,可以降低绕组嵌线难度和故障率,提高劳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将绕组展开图与一种绕组端部排列图结合,分析三相单层绕组的嵌线工艺和三相绕组电源引出线的连接原则,对于链绕的三相单层绕组电源引出线端的位置是确定的。  相似文献   

14.
介绍集中绕组式罩极电机起动统组的设计原理,包括起动绕组的最佳位置跨距、匝数及线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电机修理中,单绕组多速电机的定子线圈绕制、嵌线、接线是比较麻烦的。一般的电机修理丛书中只画出了各种绕组方案的展开图和原理图,没有讲具体操作方法,这对于没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来说很难动手去干。为此,我们对单绕组多速电  相似文献   

16.
2.嵌副绕组:按与主绕组相同的方法和步骤依次嵌副绕组(图2中虚线所示绕组)。可先从5号槽嵌起,在嵌入前要垫好槽内的层间绝缘。线圈的嵌线穿入和穿出顺序是:第一组线圈的小线圈5槽一8槽,大线圈4槽一9槽。第二组线圈的小线圈14槽一11槽,大线圈15槽一10槽。第三组线圈的小线圈17槽一20槽,大线圈16槽一21槽。第四组线圈的小线圈2槽一23槽,大线圈3槽一22槽。图5中,B—Y为副绕组。由于是四极电动机,主、副绕组错开半个节距,也就是在空间错开45°,相差90°电角度。 3.接线:主、副绕组的各组线圈嵌完,并进行通地检查之后,便可以接线。概括地说,单相异步电动机绕组的接线规律,不管有多少个磁极,只要  相似文献   

17.
在吊扇修理中发现,电机旋转方向不定的现象较多。经调查,这种现象因相间短路所致者占相当数量。笔者发现,这种现象与嵌线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以1050mm吊扇为例,绕组为14极单层链式,并假定电机在额定负载下,为圆磁势。这种吊扇有两种嵌线方法: 1.主绕组超前副绕组90°,如图1。由此可以很容易计算出主副绕组  相似文献   

18.
武沛 《家电维修》2007,(10):39-41
一、单相电机的构造及原理 单相电机由机壳、端盖、定子、转子、轴承(或铜套)、风叶、接线盒等组成。定子铁芯槽内嵌放着主绕组、副绕组,主、副绕组相位相差90°,电角分布在定子铁芯槽内。一般来说,主绕组线径较粗、匝数较少;副绕组线径较细,匝数较多(有的电机还嵌有调速绕组)。为适应不同机械装置对电流及启动转矩的需要,分别配置了离心开关、启动电容或运转电容,其常见的运转型式有电阻分相启动、电容运转、电容启动、电容启动电容运转四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绕组是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造质量直接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工作性能以及运行的可靠性。微电机绕组制造工艺一般包括:设置槽绝缘、绕制线圈、嵌线、接头、端部绑扎、整形等工序。对于驱动微电机,这些工序大多可用自动化和程序控制的专用装置来代替手工操作。但是大部分控制微电机,由于尺寸小、导线细、匝数多、绝缘薄、槽形复杂以  相似文献   

20.
确定内外定子绕组相轴相对位置是双定子永磁电机设计安装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推导了永磁电机定子绕组相轴位置与电机设计参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并分别以整数槽、分数槽绕组电机为例,将解析表达式求解结果与槽导体电势星形图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采用有限元方法分别计算了内外定子均为分数槽和内定子为整数槽外定子为分数槽两种情况下的双定子永磁电机电磁特性;最后测试了内外定子均为分数槽样机绕组的相电动势波形.研究结果表明:解析表达式分析结果与槽导体电势星形图分析结果完全一致,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所得解析表达式能准确计算永磁电机定子绕组相轴位置,适用于三相60°相带分数槽双层分布式、集中式绕组电机及整数槽绕组电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