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液-固流态化最小流态化速度计算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数众多的计算颗粒最小流态化速度口。t的公式大体上分为3类:第1类以Ergun公式为基础,引入经验系数加以修正;第2类以某种流体力学关系为基础;第3类属于纯经验公式。这3种类型中,以第1类公式有较大范围之Ar适应性,比较适用。提出一种属于Ergun型的计算公式,从目前掌握的实验数据看来,比工程界广泛应用的WenandYu式用于计算液一固流态化系统有更高的精确性,最大偏差小于7.63%,均方差为5.27%,而且对球形与非球形颗粒都适用。  相似文献   

2.
将文献上介绍的各种计算液-固流态化系统床层膨胀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提出了一种计算床层膨胀指数的新方法,并与郭慕孙给出的实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说明新方法有更好的精度,最大偏差小于6.07%,均方差为2.05%。新方法对球形颗粒和非球形颗粒床层膨胀指数计算有统一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节流器内液-固两相流固体颗粒冲蚀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考虑颗粒碰撞的颗粒冲蚀计算模型,该数学模型包括:在Eulerian坐标系下求解连续相流场;在Lagrangian坐标系下运用离散颗粒硬球模型求解颗粒碰撞;应用半实验关联式求解颗粒冲蚀速率。对水力加砂压裂施工中节流器内液-固两相流的固体颗粒运动和冲蚀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固体颗粒密集于节流器入口到出口的一段狭长区域内,冲蚀速率随流体速度呈指数性变化。颗粒直径越大,冲蚀速率也越大。节流器内冲蚀最严重的位置发生在距离节流器出口上边缘10mm以内的局部区域。  相似文献   

4.
液固环流反应器结构特性对固体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不同的导流筒直径、喷嘴直径和喷嘴位置对液固环流反应器中固体流动行为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导流筒直径增加时,固体流速减小。固体相含率先增加后减少,对固体相含率而言,当导流筒直径与反应器直径之比为0 5时,固体相含率最大;喷嘴直径增加时,固体流速和固体相含率都降低;随着喷嘴高度由低到高,固体流速增加,而固体相含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固液分离机中岩屑颗粒沉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屑在钻井液中的沉降速度、沉降阻力、流动分布等已成为钻井工艺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岩屑在钻井液中的运动十分复杂,这些参数很难用纯解析方法获得。文章从岩屑颗粒与液相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参照经验公式,讨论了固液动态压滤分离机中岩屑颗粒的沉降规律,对动压机内颗粒的受力情况、轴向沉降、离心力场沉降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研究,得出了岩屑颗粒离心沉降末速度。  相似文献   

6.
固-液-液三相分离水力旋流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固-液、液-液等二相水力旋流分离器已经是现今石油石化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分离工具,但目前还不能分离液体中同时含有石油和固体颗粒的多相混合物。因此,要研究一种新型的固-液-液三相分离旋流器。简述了三相分离器的原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固液分离机是一种结合了负压系统的新型振动筛,负压系统在振动筛内提供气流从而产生压差,可以加快岩屑上流体的去除,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目前关于固液分离机的理论研究较少。为此,对固液分离机运动与颗粒受力进行分析,基于运动学及流体力学研究固液分离机筛面上固相颗粒的运动状况及钻井液的透筛流动过程,建立了固液分离机处理量及处理效果的数学模型。以筛面固相颗粒运移速度和钻井液透筛流速作为表征固液分离机性能的指标,通过仿真计算探究固相颗粒运移速度和钻井液透筛流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传送带速度可以提高固相颗粒运移速度;提高固液分离机的激振频率、振动幅度和负压可以提高钻井液透筛流速,钻井液黏度的增加会导致透筛流速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固液分离机的设计及现场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粒径相近的超细球形铝粉、片状铝粉、片状云母粉为原料,采用床层膨胀和床层塌落法对其流态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颗粒在流化床中流化的难易程度不同,其中片状铝粉的起始流化速度为0.087m/s,平衡压降约为3.6kPa,最大床层膨胀率为1.36;片状云母粉的起始流化速度为0.079m/s,平衡压降约为4.2kPa,最大床层膨胀率为1.60;球形铝粉的起始流化速度为0.063m/s,平衡压降约为5.8kPa,最大床层膨胀率为1.71;片状铝粉和片状云母粉的起始流化速度高、床层膨胀率低、平衡压降低、滞气性能差,比球形铝粉更难于流化。另外,对处于流化状态时的片状铝粉床层在不同气速下平衡压降随时间的波动情况进行了考察,并测绘了压降波动曲线,结果表明其压降波动幅度约为5%。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管程内循环液固流态化换热器的结构及其自动除垢防垢并强化传热的原理,分析了动力学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流体阻力的计算方法。最后介绍了该研究成果的工业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建立外循环液-固流化床热交换器实验台和进行大量实验,得出了喷嘴的结构尺寸和安装位置等因素对外循环液-固流化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固-液旋流器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及可连续操作等优点,在环保、能源等领域的固体浓缩、固体杂质脱除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分离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结构参数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技术改进的重点研究方向。基于固-液旋流分离原理,从入口结构、溢流管、底流管、柱体段、锥体段及内构件优化等方面总结了最近30余年固-液旋流器结构参数优化的技术研究成果,对未来可行的结构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可为固-液旋流器的选择和结构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外循环式液-固流化床换热器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外循环式液固流化床换热器的实验台并进行大量的实验,得出了影响外循环式液固流化床换热器操作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稳定操作情况下流速、喷嘴结构、插入深度和颗粒总量等对上升管及下降管稀相空隙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一体化钻井-固井液激活剂JHJ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激活剂对一体化钻井-固井液中潜活性胶凝材料(BFS)的作用机理,通过筛选试验,筛选出了具有较强激活能力、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物A和质量分数为20%的硅酸盐F.当40%A与20%F按1:3的比例加入一体化钻井-固井液中时,形成的固化体的抗压强度最高,24 h抗压强度达到17 MPa.将40%A和20%F按1:3的比例复配,即为一体化钻井-固井液激活剂JHJ.激活剂加量优选试验结果表明,当JHJ加量为3%~6%时,一体化固井液固化体的24 h抗压强度均大于14 MPa,最高可达17 MPa,完全能满足固井工程的要求;JHJ在一体化钻井液和泥饼的扩散试验结果表明,JHJ能够扩散到一体化钻井液和泥饼中,激活一体化钻井液和泥饼中的BFs,使其发生水化反应,促进一体化钻井液和泥饼固化,从而提高固井质量.  相似文献   

15.
气-液-固三相合成二甲醚技术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综述了气-液-固三相二甲醚的合成技术进展,介绍了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  相似文献   

16.
聚酯切片的含水量和结晶度明显影响后续的固相缩聚过程,采用特殊流化床进行干燥和结晶处理是发展方向。在内径为85 mm的流化床中对聚酯切片的流态化特性进行了冷态模拟实验研究,测定了聚酯切片的起始流化速度和床层膨胀比,并通过对床层的压力脉动进行功率谱分析,考察了聚酯切片的流态化动力学特性和流型转变。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聚酯切片属于Geldart D类颗粒,起始流化速度为0.66 m/s。对床层压力脉动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的结果表明,聚酯切片的流化状态不稳定,首先形成节涌流态化;当流化气速大于3 m/s时,形成湍动流态化。当流化床处于湍动流态化状态时,气体与聚酯切片间传热传质效率高,可实现快速干燥和结晶。  相似文献   

17.
用多普勒激光测速仪并加入频移装置,提高了对双锥体结构水力旋流器轴向速度场的测试精度,测试结果和分析研究表明,旋流器的轴向速度场以零轴向速度包格面为界分为内外两个旋流区,外旋流区和流体边旋转边向底流流动,最终从底流口排出;内旋流区的流体则边旋转边向溢流口流动,最终从溢流口排出。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目前有机物系固 液相平衡理论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对状态方程法、活度系数方程法以及经验模型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拓扑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根据渗流理论,对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中反凝析气-液-固的渗流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高温高压条件仿真微观可视化模型,模拟了地层凝析气-液-固的流动,直接观测了凝析油的流动特征,研究了凝析油气运移机理和流动方式,阐述了蜡沉积运移规律和凝析油-气-固变化特征和输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凝析油充填孔隙角隅和孔道,小孔隙充满连续流动,大孔道为溪状流,凝析液为贴壁流和溪流。凝析气-液-固在渗流过程中,蜡沉积吸附在多孔介质表面,并随气相进行悬浮流动和推移流动,同时蜡沉积在凝析液中也随凝析液流动。  相似文献   

20.
大差异颗粒气固流化床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研究了气固流化床中不同温度的大差异颗粒间的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气固间传热系数范围为40-450 W/(m2·K),给定气速条件下,气固间传热系数随着床温的升高而增大;床温固定时,传热系数随着气速变大先增加,当超过细颗粒带出速度后又随之降低;流化床内颗粒越小,颗粒对流传热越明显.根据相关文献,将气固流化床传热系数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关联,为新型双组分流化床换热、分级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