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大豆和脱脂奶粉为原料,利用筛选得到的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4-4和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L6-2混合发酵制备酸豆乳。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混合发酵的工艺条件:菌种配比为1∶1,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12 h,发酵温度为37℃。分析了混合发酵和单菌株发酵酸豆乳感官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异同,与单菌株发酵相比,混合发酵的酸豆乳感官指标优于L4-4,而对营养物质的细化作用好于L6-2。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鉴定农家自制传统发酵豆腐乳中的乳酸菌,探讨其作为豆类乳酸菌发酵饮品菌株的可行性。方法利用MRS(man rogosa sharp)培养基分离豆腐乳中的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将所分离到的乳酸菌与适合于豆类植物发酵的植物乳杆菌FJAT-7926(Lactobacillus plantarum FJAT-7926)和干酪乳杆菌FJAT-7928 (Lactobacillus casei FJAT-7928)进行发酵特性的对比研究。结果从豆腐乳中分离出1株乳酸菌,命名为FJAT-46777,该菌株菌体细胞为圆端直杆状或圆端弯曲杆状,无芽孢,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生理生化特征与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一致,对菌株的16S rDNA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也表明其为发酵乳杆菌。发酵乳杆菌FJAT-46777发酵的豆乳中乳酸菌增殖速度最快,最终活菌数最高,为9.42 lg(CFU/mL); pH值下降最快,最终pH值最低,为3.91;滴定酸度上升速度最快,最终滴定酸度最高,为62~ΟT。结论分离自豆类自然发酵食品中的发酵乳杆菌FJAT-46777,对豆类植物为主的基质具有更优良的发酵特性,发酵时间快,乳酸菌含量高,产酸能力强,适用于发酵豆乳的开发。  相似文献   

3.
以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6047为对照菌株,采用分离自西藏牧民自制奶拉及牦牛奶中的2株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DB-3和JD-2发酵制备酸乳,通过测定酸乳的发酵时间以及发酵结束、4℃后熟24 h及冷藏7 d、14 d、21 d时的p H值、滴定酸度、脱水收缩性、黏度和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筛选出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菌株。结果表明,菌株DB-3的发酵特性较好,凝乳时间较短,仅需8.44 h,发酵终点、后熟24 h及冷藏21 d时pH值分别为4.51、4.35、4.06,滴定酸度分别为71.95°T、74.23°T、88.68°T,黏度分别为943 m Pa·s、1 054 m Pa·s、1 522 m Pa·s,脱水收缩性分别为32.43%、32.91%、35.81%,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5.27 mmol/L、5.46 mmol/L、6.24 mmol/L,说明菌株DB-3符合工业化生产需求,具有较好的产酸、产黏、持水性能及蛋白水解能力,作为酸乳发酵剂具有潜在...  相似文献   

4.
河南淅川酸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纯培养方法从淅川自然发酵酸菜中分离出6株乳酸菌,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一步对分离菌株的生长特性、产酸能力、耐人工消化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淅川自然发酵酸菜中可培养乳酸菌多样性较好,从5个样品中分离到6株乳酸菌,经鉴定XC-2为副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XC-3为哈尔滨乳杆菌(Lactobacillus harbinensis),XC-5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XC-6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XC-18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XC-20为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其中,菌株XC-18的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耐受能力较好,相对存活率分别为72.4%和65.7%,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植物乳杆菌ST-Ⅲ在发酵豆乳过程中的生长曲线、酸化曲线、蛋白水解能力和豆乳表观黏度、终产品感官分值,以及发酵豆乳在不同贮藏温度下植物乳杆菌ST-Ⅲ菌数、pH值、持水力和感官变化,研究植物乳杆菌ST-Ⅲ在豆乳中的发酵特性和发酵豆乳产品的贮藏稳定性。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ST-Ⅲ在豆乳中生长良好,到达发酵终点时的菌数为6.1×108 CFU/mL(对数值为8.78),表观黏度可达0.24Pa·s,感官品质较佳;发酵豆乳在低温(4℃)条件下各指标变化差异较小,贮藏稳定性明显优于常温(25℃)时。表明植物乳杆菌ST-Ⅲ具有发酵豆乳制品的优势与潜力。  相似文献   

6.
选取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对黄浆水进行发酵,以酸度值、活菌数、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铁还原能力为指标,探究3种乳酸菌发酵黄浆水的可行性及对黄浆水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测定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结果显示,3种乳酸菌均可在黄浆水中生长产酸,植物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的产酸能力与活菌数显著高于清酒乳杆菌,3种菌株组合发酵时黄浆水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且与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发酵后黄浆水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IC_(50)值由3.51 mg/m L变为2.43 mg/m L,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IC_(50)值由3.58 mg/mL变为1.82 mg/mL,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IC_(50)值由0.90 mg/m L变为0.38 mg/m L,FRAP值由从1.24 mmol/L Fe SO4升高到1.62 mmol/L FeSO_4。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利用传统培养法从自然发酵木薯渣中分离得到9株菌,通过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9株菌均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其中菌株Y5、Y13、M14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菌株Y6、Y12、M12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Y7为丘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llinoides),菌株M9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菌株M11为类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产酸及耐酸试验结果表明这5种菌均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及耐酸性,发酵6 h后发酵液中pH值可达4.5以下,其中菌株Y12和M14的产酸能力最强,在15 h后其pH值均在3.6以下,可用于木薯渣或其他青贮饲料发酵剂的研制。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腊肉中乳酸菌进行筛选,研究其产酸特性及氨基酸产物。利用可培养方法,对四川腊肉中乳酸菌进行分离筛选,利用16SrDNA的序列测定技术对其鉴定,并对分离菌株在不同温度、pH、NaCl浓度、亚硝酸浓度条件下的生长代谢、产酸能力进行研究及发酵产物中氨基酸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分离菌株对数生长期为6~18h;最适产酸作用温度范围为30~40℃;最适产酸作用pH范围为5.5~6.0;对NaCl及NaNO2耐受能力分别达6.0%和150mg/L;分离菌株释放游离氨基酸11种,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5.76%,可为后续该植物乳杆菌在发酵肉类中的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9.
牛奶组分对酸豆乳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理化分析和和感官评价的方法研究了牛奶中的主要组分乳糖、酪蛋白、乳清蛋白对瑞士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发酵酸豆乳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牛奶中3种不同成分对酸豆乳的影响不同:添加乳糖明显的促进发酵产酸,添加0.5%和1%的的乳糖发酵6 h后酸度分别达到74.71°T和84.10°T;添加酪蛋白可以增加酸豆乳的硬度,提高酸豆乳的持水力;乳清蛋白的添加也可以促进发酵产酸作用,同时可以使酸豆乳的硬度、脆度和胶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从泡菜中分离鉴定适合尾菜(废弃白菜叶、青笋叶)青贮的乳酸菌,获得产酸能力强、青贮效果好的2株菌株SD2和SD4,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D2、SD4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35 ℃、37 ℃;最适培养时间分别为20 h、16 h;最适初始pH值均为6.5;最适接种量均为6%。菌株SD2和SD4分别在30 ℃条件下进行尾菜发酵7 d后,pH值均<4.0,乳酸菌活菌数>1×108 CFU/g。对菌株SD2和SD4进行形态学、生化检测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SD2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SD4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