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色矿山采矿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爱民 《采矿技术》2006,6(3):1-7,48
近年来,有色金属矿山在胶结充填采矿、无废开采、深井开采、复杂难采矿床开采、溶浸采矿、露天开采、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等技术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具有重大技术突破,推进了采矿行业的技术进步,为我国采矿工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属矿山地下采矿的技术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金属矿山产品需求旺盛,采矿技术进步明显加快。综述了金属矿山在地下开采、数字矿山建设等方面,尤其是在胶结充填采矿、连续采矿、废料充填、深井采矿、复杂难采矿床采矿、溶浸采矿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技术进展,这些进展推进了采矿行业的技术进步,为矿山在不利开采技术条件下提高效率、扩大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十五”金属矿山采矿技术进步与“十一五”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运敏 《金属矿山》2007,37(12):1-10
为了促进金属矿山科技进步和“十一五”金属矿山科技工作的开展,对“十五”期间我国金属矿山采矿技术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十一五”我国金属矿山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总结认为“十五”期间我国陡坡铁路运输工艺的研制成功,大间距集中化无底柱采矿新工艺,深部矿床开采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极大地推动了金属矿山的技术进步;分析认为我国露天开采转入地下开采技术研究工作已滞后生产实践的需求,深井矿山开采仍有大量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复杂难采矿床开采技术难度越来越大,采矿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数字矿山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等;对此,提出了开展深凹露天矿新型运输设备与工艺研究、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研究、深部矿体和复杂难采矿体开采技术研究、数字矿山研究及金属矿山循环经济研究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采矿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回顾了我国地下采矿在开拓和发展大直径深孔采矿技术、机械化充填法、自然崩落法与溶浸采矿技术、露天开采在提高装备水平、改善开采工艺、优化排土作业及边坡加固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有色金属深井采矿研究现状与科学前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国内外金属矿山深部开采技术与研究概况,提出了诱变深井高应力、高地温、高井深为有利因素,变革深井开采技术所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院采矿工艺技术的迅速发展。采矿研究所在地下采矿工艺技术、地压支护、露天采矿工艺和露天边坡稳定性、砂矿船采工艺以及溶浸采矿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和新的进展。本文总结这些方面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7.
地下溶浸采矿技术与我国铀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指出了我国铀矿山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种新的开采技术——地下溶浸,描述了地下溶浸现状及技术工艺特点,论述了地下溶浸采矿技术对铀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下矿山无(低)废采矿技术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矿山在生产中尽量少出废石的无(低)废采矿技术。对顺采出的废石作块石充填料充填到采空区,选厂尾矿确实为无法利用的废渣,回填或不出窿到采空区,形成一个无(低)废采矿的封闭系统。缓解废石场与耕地争地的矛盾,建立无生态危害的低度采矿系统,使我国矿业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有色金属矿山深井采矿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宁  韩志型 《采矿技术》2003,3(2):38-38,95
随着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我国的浅表有色金属矿床即将消耗殆尽,迫使大多数有色金属矿山转入深部矿床开采。阐述了我国进行深井安全开采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国内外深井采矿技术现状,提出了深井采矿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地下溶浸采矿技术与我国铜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兆宁  黄光柱 《有色金属》2002,54(4):99-101,113
论述地下溶浸技术对铜矿山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地下溶浸采矿技术为我国铜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地下溶浸采矿技术增加有用矿物探明储量的利用率,使贫矿,残留矿石和矿柱,难采矿体,盲矿,边缘矿石等成为开发利用的潜在资源,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地下溶浸采矿技术不破坏矿区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投资少,成本低。  相似文献   

11.
露天转地下过渡层开采及处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露天转地下开采中的过渡层以上露天坑积水问题、露天部分的生产与过渡层处理之闻的关系、过渡层本体的地压与监控、过渡层以下首层开采的生产安全、地下开采引起的露天边坡失稳、过渡层开采及处理形成覆盖岩层问题等开展深入研究。通过资料收集、物理力学试验、检测与监控、数值分析与计算、工业实验及论证等项科研工作的开展,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露天转地下开采。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以及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井工露天复合开采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通过逐步分析单一井工开采、井工露天复合开采时围岩的破坏模式及变形规律,了解了井工露天复合开采对后期边坡开采的影响和不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边坡开采的破坏模式以及破坏机理。计算结果表明设计边坡能够满足整体稳定要求,但上部平台需要加固处理,下部平台需要进行监测以防滑坡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新疆索尔库都克铜钼矿采矿经历了从井下开采至露天开采的转变,矿山中后期的生产还将经历从露井联采至井下开采的过渡。根据矿床生产发展现状,阐述了采矿设计与实践不同阶段中存在的安全、技术、生产组织等问题,并对不同阶段矿山应充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该矿及其它同类矿山的生产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4.
王宇驰 《现代矿业》2018,34(11):66-68
为对弓长岭露天矿独木采区山坡转深凹露天开采过渡开采境界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建立采场地形数据库、钻孔数据库、优化初始模型进行断面优化步长评估与计算,计算出了各个断面步长的导数,进而根据导数给出总体优化步长,进行总体优化迭代计算,从而确定了总体最优方案。采用MATLAB软件编写了适用于独木采区的开采境界优化软件,通过优化计算,得到了新的优化境界,净增加高级别矿量0.188 3亿t,净利润提高了5.156 4亿元,矿山服务年限提高了约7.5 a。  相似文献   

15.
深凹露天转地下开采错动界限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针对大冶铁矿深凹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实际情况,考虑岩性、断层和破碎带的影响,建立了错动界限计算模型。利用极限平衡理论和FLAC软件对转地下开采前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了不同开采水平,塌陷区回填与不回填两种条件下的应力变化、塑性区分布和位移变化规律,并以地表水平变形为标准来圈定不同开采水平的地表错动范围。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错动角逐渐提高,开挖至-120m水平时,不回填条件下,上盘平均错动角为60.9°,下盘平均错动角为63.1°,回填可使下盘错动角提高1°,上盘错动角提高0.3°左右。  相似文献   

16.
在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时期,控制地表漏风主要通过露天坑底铺设覆盖层来实现。为研究覆盖层与漏风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室相似模拟试验,对7种粒径岩石颗粒的孔隙率及覆盖层的漏风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试验数据拟合确定了孔隙率与覆盖层高度的关系,得出了漏风系数、漏风量与覆盖层厚度的方程,为矿山企业确定合理覆盖层高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露天地下同期开采是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开采方式,在2种不同开挖方式(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的扰动叠加作用下,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破坏机制完全不同于单一露天开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问题。基于工程实例,系统揭示了该种情况下边坡岩体的滑移变形是2种扰动诱发滑移变形矢量的叠加作用,其变形属性取决于每种开挖扰动的作用大小;在合成变形矢量中,其移动特点更多地表现为扰动作用大的属性,但由于每种扰动作用在不同空间位置上作用大小是变化的,表现为2种作用叠加后的滑移机制演化规律具有分区性。结合实际工程的开采特点,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探索了不同开采时序组合下边坡岩体的滑移特点和演化规律,并确定了最小开挖扰动方案,即从下到上的开采顺序,此种方案开采产生的位移量大小以及破坏区域的范围均明显小于由上到下的开采顺序;同时研究了露天地下同期开采边坡滑移机制以及边坡岩体变形的空间属性,从而为同类矿山的开采设计及其安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金山矿业的矿体赋存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对露天转地下开采可行性方案进行了分析。针对矿山开采的关键问题、安全防范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对金山矿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矿山无废开采的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介绍我国矿山企业矿石开采中废料产出的现状及其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论述了无废开采与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及推行无废开采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而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溶浸采矿技术、尾砂和废石充填技术、矿山废料综合开发方面,例举了我国矿山近年来在无废开采方面的一些尝试。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矿山无废开采应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