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结构和发光机理,从有机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OLED的能带结构,分析了OLED发光过程,指出了如何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最后概述了器件的技术进展和应用前景,并展望了未来OLED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将无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和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作了一个比较,并给出了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层材料选择的依据。最后分析了一个实际制备的双层器件。  相似文献   

3.
张铁群  王晓勇 《光学仪器》1999,21(4):178-182
将无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和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作了一个比较,并给出了有机薄膜我器件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层材料选择的依据。最后分析了一个实际制备的双层器件。  相似文献   

4.
有机电致发光薄膜器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机电致发光薄膜具有制备方便,驱动电压低,发光亮度高,可以与聚合物基底匹配等优点,成为目前世界显示技术的一大研究热点。论述了有机发光薄膜器件的结构、工作机理及其薄膜电致,光致发光的特性,论述了薄膜发光器件的电学特性与光学特性及其器件在脉冲电压波形驱动下的电光特性,提出了应用于显示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薄膜器件的电学于光学特性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5.
用喹啉锌(Znq2)作发光材料,制备出Glass/ITO/Znq2/A1 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薄膜器件,分析并测量了它的伏安时间特性,电光时间特性,并与LED器件的电致发光时间特性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有机薄膜发光的电光时间效应与LED器件相比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1.简述 GAL器件是PLD(Programmable Logical Device)器件——即可编程逻辑器件中的后起之秀,也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可多次编程的逻辑器件。这种器件采用电擦除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对程序进行修改,无需紫外线照射擦除。再就是其内部设置的特殊结构控制字,使原来所需的芯片类型减少,却功能齐全。虽然目前普遍使用的GAL芯片只有两种;GAL16V8(20脚双列直插式)和GAL20V8(24脚双列直插式),但足以仿真所有  相似文献   

7.
刘旭  范希智 《光学仪器》1999,21(4):212-217
有机电致发光薄膜具有制备方便,驱动电压低,发光亮度高,可以和合物基底匹配等优点,成为目前世界显示技术的一大研究热点。论述了有机发光薄膜器件的结构、工作机理及其膜电致发光薄膜电致,光致发光的特性,论述了薄膜发光器件的电学科技司与光学特性及其器件在脉冲电压波形驱动下的电光特性,提出了应用于显示技术的有机电致光薄膜器件的电不于光学特性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夏冰  刘旭 《光学仪器》1999,21(3):40-44
用喹啉锌作发光材料,制备出Glass/ITO/Znq2/A1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薄膜器件,分析并测量了它的伏安时间特性,电光时间特性,并与LED器件的电致发光时间特性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有机薄膜发光的电光时间效应与LED器件相比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使用新型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热敏陶瓷研制成功的大功率、低漂移发热器件的结构和性能指标,给出并分析了它的设计原理和准则。  相似文献   

10.
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自主发光、低功耗、宽视角和快响应速度等优点,使之成为新一代平板显示器件的有力竞争者。在阐述有机发光材料和有机显示面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有机显示器件中两种较为成熟的驱动电路及其优缺点,论文同时还对上述核心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讨论了有机显示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1Introduction Beforethediscoveryofelectricallyconduc tivepropertiesthroughdoping,polymerswere widelyusedaselectricalinsulatorsduetothesu periorinsulatingpropertiestheyexhibited.In1977,thediscoveryofthefirsthighlyconductive polymer,chemicallyandelectrochemicallydoped polyacetylene,wasreported[12].Thediscovery ofdopedpolyacetylenehasopenedanentirenew fieldforpolymersandorganicmaterialsintheir applicationstobothconductorsandsemiconduc tors.Althoughtheinitialemphasiswasonthe conductivepropertiesob…  相似文献   

12.
阐明了有机茶质量控制与有机茶检测之间的关系。概述了有机茶检测技术现状,探讨了一些新技术、新仪器在有机茶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微乳切削液中防锈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轴承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锈蚀和微乳切削液防锈机理进行了分析,以有机杂环多元羧酸和三乙醇胺为原料,合成了有机酸三乙醇胺。试验结果表明,有机酸三乙醇胺具有良好的防锈和防腐蚀能力,当微乳切削液中加入6%的有机酸三乙醇胺时,产品性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使得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议题。氢能源以其可再生性和良好的环保效应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载体。氢的储存是发展氢能技术的难点之一。本文介绍了目前很受关注的两种储氢材料:碳基储氢材料和有机物储氢材料。其中碳基储氢材料主要介绍了活性炭、碳纤维、碳纳米管及碳化物的衍生物;而有机物储氢材料主要介绍了有机液体和金属有机物。同时对碳基及有机物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碳基储氢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逐步发展,是开发新型多孔材料的一个关键,也是探索新型的金属有机物储氢材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邓中国 《质谱学报》1992,13(3):69-77
文章简述有机化合物表面电离质谱技术的发展和特性,介绍了三种电离类型:分子表面电离(MSI)、分解表面电离(DSI)和缔合表面电离(ASI),以及相对灵敏度与电子轰击电离灵敏度比较,离子流强度与样品分压、样品吸附时间、热发射表面温度的关系。讨论了含氮直链和环状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表面电离质谱,列出了其中45种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电离能或出现电离能、强峰离子、相对灵敏度。  相似文献   

16.
张磊  唐辉  王辉  何辉  刘方  李辉波 《质谱学报》2015,36(2):156-161
采用配备有机进样器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建立了快速、直接测定有机相(选取30%磷酸三丁酯/煤油作为研究体系)中痕量锆的方法。选择适宜的表面活性剂以增强有机相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对ICP-MS在有机进样条件下的工作参数进行了优化和选择,并以锶和铟作为内标消除干扰。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使有机相与水相互溶,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17 ng/g(3 S,n=11),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7.0%~102.5% 之间,方法精密度均小于3.0%。该方法能满足实际样品的分析需求,可实现PUREX流程有机相中痕量锆的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17.
有机硅酸盐对45钢和灰铸铁HT150摩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改装的摩擦试验机对45钢——灰铸铁HT150摩擦副做旋转对磨试验。在摩擦副中加入有机硅酸盐试剂, 在变载荷、定转速条件下在大气环境中进行试验。主要探索有机硅酸盐材料对45钢摩擦副表面改性的机理和耐磨规律。试验发现45钢摩擦试样表面有一层光滑、平坦的乳白色膜生成,微观发现有的区域有大量小质点镶嵌,表面微区亦增添了来自有机硅酸盐中的元素,显微硬度明显提高,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起到了良好的减摩耐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固相萃取GC/MS法分析白酒中的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OASIS HLB提取白酒中的醇、酯、醛等中性成分,用5%氨水清洗小柱,氮气吹干后用二氯甲烷洗脱,得到挥发性成分。清洗液和穿透液合并,经浓氨水中和后,再用MAX固相萃取柱提取其中的有机酸,用含有0.5%盐酸的乙腈洗脱得到有机酸。富集后的样品用GC/MS分离、鉴定,从中性成分中鉴定出50种成分,其中包括7种有机酸。白酒中的有机酸和其他中性成分经过两种固相萃取柱得到了较好的富集和分离。  相似文献   

19.
We demonstrate the direct measurement of molecular diffusion at organic/organic interfaces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s by use of a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Our preliminary study shows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an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is partly caused by crystallization of the organic layers. Because the initial stage of degradation cannot be observed by microscopic methods, nanoscal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interface in multilayer systems are currently receiving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Defects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This instrument is capable of measuring both a topographic and a fluorescence im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defect area and other areas are clearly observed and time-resolved near-field fluorescence spectra demonstrate emission of the different speci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efects occur at the organic solid interface, and that energy transfer occurs from excited TPD, as donor, to Alq, as acceptor.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FPS节能减摩剂、二硫代磷酸钼(MoDTP)和二硫代磷酸锌(ZnDTP)的~(31)P—NMR谱,并用~(31)P—NMR法研究了其组分的构成和变化。结果表明,FPS节能减摩剂是由31.0%有机Mo—S化合物、53.8%有机Zn—S化合物、3.5%有机P=S化合物和11.7%有机P=O化合物组成的有机磷混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