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吐鲁番坳陷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吐哈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几乎都分布在吐鲁番坳陷。该坳陷有两套主要烃源岩,有3 种类型原油和3种类型天然气。油气源对比证实,台北型原油和煤型气来自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伊拉湖型原油和油型气来自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湖相泥岩,火焰山型原油和过渡型气为混合来源,分布于两套烃源岩叠置区域。据此,吐鲁番坳陷存在两个含油气系统:J1 + 2 - J2( !) 和T+ P( !) 。J1 + 2 -J2( !) 含油气系统是主要含油气系统,有效烃源岩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以流水沼泽相为主的煤系泥岩和煤岩,主要分布在北部凹陷带,其上覆岩层厚逾3000m ;主要储集层为中侏罗统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三间房组、西山窑组和七克台组发育5 套含油气层系。该含油气系统的区域性盖层为中侏罗统七克台组和上侏罗统齐古组泥岩( 厚700 ~1000m) ;煤系烃源岩有两个大规模生、排烃期( 前期为晚侏罗世末期,后期为第三纪末期) ,以连接烃源层和储集层的断裂为运移通道;第一个关键时刻是晚侏罗世末期( 中燕山运动期) ,已具一定规模的古构造捕获前期生成、运移的油气成藏,第二个关键时刻是第三纪末期( 喜山运动期),古构造加强并定型,继续捕获后期生成、运移的油气,新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库车坳陷北带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对比库车坳陷北带不同构造的天然气成藏基本条件,认为气源供给、储集条件、盖层品质、圈闭条件和超压不是天然气成藏的主导因素。烃源岩生排烃期、断裂活动时期和圈闭定型期“三史”匹配表明,不同构造圈闭都有捕获天然气的时机,能否在此时机成藏,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天然气运移、充注和封盖的条件,而这三个条件能否有利配合,取决于圈闭的完整性和是否发育不切穿区域性盖层的气源断层,这是库车坳陷北带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图5表1参12  相似文献   

3.
以吐哈盆地丘东-温吉桑油气聚集带为研究对象,在对地层、构造特征、储集层特征与烃源岩条件等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从油气藏流体特征、温压特征、成藏期次、时空配置关系、运聚特征与动态成藏过程等方面阐述了该带的油气成藏作用;建立了成藏模式,预测了该带向生烃凹陷方向是中体罗统原生气藏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坳陷天然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吐鲁番坳陷的沉积、构造特征入手,全面阐述了坳陷内三套主要目的层的生、储、盖、圈等天然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提出了天然气富集规律、成藏模式及可能的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南部斜坡带前期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胜南次凹的北部,相继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根据邻区勘探经验及目前该区的勘探资料,以现代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通过解剖北部的胜南、神泉油田侏罗系油气藏和火8井区块三叠系油气藏,系统分析了南部斜坡带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研究表明,南部斜坡带勘探前景广阔,存在多个构造“鼻隆带”,成藏条件优越,下一步勘探方向应区域扩展构造“鼻隆带”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同时,积极探索水西沟群、小泉沟群地层一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聚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新源  皮学军 《勘探家》2000,5(2):18-2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聚集具有三种基本模式,即山前挤压断背斜型黑油聚集,盐拱张性构造型油气聚集下双重构造型天然气聚集。盐上目的层为上第三系,盐下目的层为白垩系及下第三系底砂岩。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坳陷鲁克沁稠油油藏形成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克沁稠油油藏位于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的中部,是目前在该盆地三叠系中发现的惟一稠油油藏,也是该盆地中规模较大的石油聚集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聚集规律。印支末期的构造运动使该构造带在印支末期前后的地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构造上的复杂变化与某些成藏条件的变化造成了鲁克沁稠油聚集带异常的稠油聚集特点。该稠油聚集带东高西低,说明稠油的运移曾出现过较大规模的自东向西的运聚。高孔隙度厚层砂岩中的断层能形成侧向封堵,并形成厚层断块稠油油藏。稠油聚集带不同部位储层的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石油的注入位置不在现今构造带的最低部位,而在其倾斜构造带中东部的玉东1井区。  相似文献   

8.
黄骅坳陷各洼槽区断裂发育,深潜山带构造类型多,分布面积广,且沙二—三段和石炭系—二叠系两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成藏条件有利;下古生界储集岩受潜山上覆地层分布范围及受剥蚀程度差异、断裂发育程度和潜流带发育程度这3种因素影响,其部分深潜山构造带上碳酸盐岩岩溶带也比较发育,故下古生界深潜山带具备了油气聚集有利条件。尤其是深潜山还具备5个有利成藏因素:即油气充注期较早,油气运移距离近,多期捕获油气,深层气多、储集条件要求较低,油气后期保存条件优越;但该区深潜山形成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取决于"供油窗"的存在或发育程度。南大港和港东两个深潜山带是重点目标区,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前者是南大港断裂和歧北断裂一侧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是否存在"供油窗";后者是奥陶系潜山圈闭是否落实。  相似文献   

9.
冀中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与封闭性的研究,建立了冀中坳陷新近系两类油气运聚模式:斜坡带远源-侧向运移模式和断阶带近源-垂向运移模式。断阶带近源-垂向运移模式以饶阳凹陷东部断阶带最为典型,该区新近系油气藏紧邻供烃洼陷,油气分布在活动性强的油源断裂附近,主成藏期断裂活动的强弱与时间长短决定了新近系油气的富集程度及富集层系。斜坡带远源-侧向运移模式是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新近系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模式,该区新近系油气藏远离供烃洼陷,由于晚期构造活动弱,断层垂向运移能力差,新近系油气主要借助于断层和砂体的配置进行阶梯式运移,其中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式及成藏方向。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与膏盐岩相关的油气聚集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在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都发育巨厚的膏泥(盐)岩,这两套膏泥(盐)层对于该坳陷的油气聚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膏泥(盐)岩有关的圈闭发育了3套储盖组合:①白垩系厚砂岩与其上覆下第三系膏盐岩层;②上第三系吉迪克组砂岩与上覆膏泥岩;③盐上康村组─库车组的砂泥岩互层段。库车坳陷构造变形比较强烈,圈闭类型多与断层有关。与膏盐层有关的圈闭主要有两类:①盐层之下挤压型的(断)背斜圈闭,具备储集条件的层位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以及下第三系底砂岩;②盐层之上的引张型(断)背斜圈闭,具备储集条件的层位有康村组和库车组。在盐层上、下存在两种不同的油气运聚模式,即盐上拱张背斜油气藏和盐下挤压背斜气藏,而断层是源于三叠-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进入储集层的重要通道,并且盐下以天然气聚集为主。  相似文献   

11.
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的聚集是以储集空间为基础的,对于川西坳陷的碎屑岩储层来说,油气聚集的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裂缝次之.孔隙空间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严格受沉积成岩作用的控制,而油气的聚集则取决于有利孔隙、裂隙发育的深度及部位.从川西坳陷洛带构造(J2s)所发现的气藏来看,皆具有三高一低即高致密度、高含水饱和度、高异常流体压力及低孔渗的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被分隔成孤立的、独具压力系统的"储集体".研究表明,有利的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的展布,而差异成岩作用则控制着储层储集性能的优劣,也是形成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储层在纵向上、横向上油气丰度的差异性.文中以洛带构造上沙溪庙组(J2s)为例,阐明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性,进一步查明该区有利的沉积成岩相带的展布,为预测油气的潜在分布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煤系地层中烃类的独特运聚风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伟  赵文智 《石油学报》1997,18(2):8-12
通过对吐哈盆地煤成烃热成熟度特征与煤源岩成熟度的热演化特征对比分析,并结合煤岩各阶段吸附性强弱,论证了煤成烃的早易排而晚难排特征,提出了不同岩性组合下的煤岩排烃特点.经过石油地质的综合分析,论证了煤系地层油气运移距离短,并以垂向为主的特征.经过煤岩压力孕育史、构造运动强弱的分析,以及地层超压分布与油气藏形成时空关系的讨论,认为压力机制在煤系地层油气藏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泥岩超压封闭层的存在是煤系地层中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演化对潜山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位于渤海湾第三纪裂陷区的黄骅坳陷是一个复杂的叠置型裂谷盆地.前裂谷期中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制约了黄骅坳陷第三纪裂陷运动的发展,并对盆内潜山形成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地震资料分析,黄骅坳陷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及燕山两大造山构造幕,形成了叠加在印支期NWW向宽缓复式褶皱背景上的近南北向走滑构造系统.这些走滑挤压构造系统,构成了黄骅坳陷“残留型”及“叠置型”潜山的基本构造格架,并对新生代断块山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中生代构造热演化事件则控制了黄骅坳陷区潜山圈闭特点、储集条件、油气类型及形成油气田的规模,是潜山勘探选区重要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4.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与油气聚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早中奥陶世为局限—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晚奥陶世早期发展为半岛式的孤立台地,发育台缘礁滩相沉积。塔中地区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的抬升改造,发育多期不同程度的表生岩溶作用。在不同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受构造古地理环境、沉积相组合、成岩改造期次等多因素综合控制,发育表生岩溶型、台缘礁滩型、白云岩型及热液改造型4种类型储层。根据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展布,在塔中含油气区划分出上述4种类型的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南海北部陆缘晚期(或浅层)油气藏的勘探技术和方法,指出晚期油气成藏具有海底麻坑、气烟囱、"地震模糊带"和"亮点"等地震异常特征,从地化特征上可划分为浅层生物气、成熟—高成熟热解气和高含CO2热解气等3种油气成藏类型.在研究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了逆断层、正断层和底辟—走滑断层3个断层活动区的晚期油气成藏机理,指出断层晚期活动和后期快速沉降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晚期油气成藏主要沿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带、东方—乐东区和沿琼东南盆地二号断裂带及珠江口盆地坳陷边缘斜坡带等分布,有利于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透镜状砂岩成藏模拟实验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从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透镜状油藏物性特征统计发现,砂体物性与圈闭充满度呈正比关系,而且存在一个砂体物性门限值,即当平均孔隙度大于12%时,砂体内才有油气的聚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储集层岩石的孔隙性、渗透性和含油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定量描述的优点,以同一围岩含油饱和度,相同温度、压力,以不同物性相同规格的人工岩芯进行模拟实验,实验证实砂体物性是影响砂体含油饱和度的重要因素。砂体含油性有随砂体物性增加而变好的趋势。成藏模拟实验与统计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透镜状油藏成藏机理分析来看,在毛细管力差和烃浓度差的作用下,油气首先从较大孔隙进入砂岩透镜体中,油气的进入占据了砂岩透镜体中的孔隙空间。在孔喉半径小、物性差的砂体内应无油气的聚集,即砂体不能成藏  相似文献   

17.
惠民凹陷夏口断裂带油气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埋藏史、构造演化史和应力场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夏口断裂带不同走向段、不同时期泥岩沾污因子和断面正应力的大小,并结合断层的力学性质、断层活动时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关系等方面研究,进行了夏口断裂带的断层封闭史研究,重塑了夏口断裂带的成藏机制。  相似文献   

18.
长岭断陷龙凤山次凹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龙凤山次凹下白垩统含油气层系,采用烃源岩生烃史、储层流体包裹体等综合方法,系统研究了油气成藏期次。结果表明沙河子组烃源岩在泉头组沉积中期至嫩江组沉积初期达到高成熟阶段,为主生烃期。烃类包裹体可划分为两期,Ⅰ期烃类包裹体形状不规则,孤立分布,显示黄色—黄绿色荧光,对应均一温度为90~100℃,盐度质量分数为1%~2%,与早期油气充注相对应;Ⅱ期烃类包裹体多为较规则的椭圆形,呈串珠状或群体分布,显示黄绿色—蓝绿色荧光,对应均一温度为125~135℃,盐度质量分数为4%~6%,与晚期油气充注相对应。综合烃源岩生烃史、埋藏史及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析认为,第1油气成藏期为登娄库组中期至末期,第2油气成藏期为泉头组末期至嫩江组初期。  相似文献   

19.
歧口凹陷断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渤海湾盆地断裂十分发育,断裂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相当复杂.本文在概述歧口凹陷(东部)上、下断裂系统、断裂组合类型及断裂带划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断裂对油气运聚的5种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济阳坳陷为例,讨论了该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形成的有机地球化学场和温度场、应力场等的演化,认为各种场的相互匹配是形成油气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