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氟硅酸钠晶体在溶液中产生氨化的搅拌技术,研究表明:搅拌强度、搅拌时间、溶液的酸度是影响氨化的主要因素。搅拌加速氨化反应,搅拌槽和搅拌器的转速,叶轮形式,规格是搅拌技术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
用磁力驱动双搅拌反应器研究磷酸氨化的宏观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磁力驱动双搅拌反应器研究磷酸氨化的宏观动力学崔萍,刘期崇,王建华(成都科技大学化工系,成都610065)关键词:双搅拌反应器,磷酸氨化,宏观动力学1前言用“料浆浓缩法 ̄[1](简称料浆法)生产磷铵,已在我国迅速推广。外环流氨化反应器,即快速氨化蒸发...  相似文献   

3.
氟硅酸钠氨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氟硅酸钠晶体在溶液中产生氨化的相关条件,研究表明:搅拌强度、搅拌时间、溶液的酸度是影响氨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磷矿石生产磷肥的有害废弃物氟硅酸为基础原料,采用两步氨化法制备了高纯度白炭黑.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氨水质量分数和氨水用量等工艺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获取了两步氨化技术优化工艺参数.第一步氨化的优化条件: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10 min,氨水的质量分数为13%,氨水用量为理论用量的60%;第二步氨化的优化条件:反应终点pH为9,反应温度为50℃,搅拌转速为260 r/min.所得二氧化硅各项性能指标大部分达到HG/T 3061-1999标准.该技术工艺流程简单、设备利用率高、消耗低,达到了充分利用矿产资源,降低产品成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溴氨酸与三种芳胺的芳氨化反应,划分了芳氨化反应的四种工艺类型,讨论了各种工艺类型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采用氨化法合成了氟铝酸钠,分析了温度、搅拌条件等对产品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指出过饱和度是必须严格控制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六甲基二硅氮烷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由三甲基氯硅烷和氨气反应生成的产物的氨化反应工艺和正交化实验,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氨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较优的合成工艺条件及碱浓度与HMDS的水解程度的关系,同时用气相色谱分析了其成品纯度。  相似文献   

8.
脑复康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吡咯烷酮为起始原料进行成盐、缩合、氨化试验 ,考察影响收率的工艺因素。产品总收率达 6 5 %以上 ,成品含量 99.9%以上 ,缩合收率达 81%。在确定工艺参数时 ,应充分考虑吡咯烷酮及其中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同时发现 ,搅拌速率也是影响产品收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沈浩 《磷肥与复肥》2006,21(5):30-32
介绍磷酸二铵生产采用的喷浆造粒工艺、预中和转鼓氨化工艺、管式反应器转鼓氨化工艺、预中和管反转鼓氨化工艺的特点及优化的操作条件,企业可根据产品品级及市场需要,调整工艺的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10.
这一讲介绍两类常压氨化器:中和槽和快速氨化蒸发器;两种加压反应器:搅拌釜式和导流式加压反应器。对于广泛采用的管式反应器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对固体颗粒上酸的氨化也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利用磷肥副产品Na2SiF6为原料,采用氨解法制备白炭黑。Na2SiF6水解反应的机理研究表明pH对水解反应影响很大,是调控白炭黑结构与性能的重要因素;Na2SiF6氨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初期是调控白炭黑产品结构与性能的关键时期。实验还研究了氨水的加入量、溶液pH、反应温度、氟化钠的加入等因素的影响,该工艺Na2SiF6转化率较高,白炭黑收率可达97%。  相似文献   

12.
化学萃取法处理高浓度含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三辛胺萃取高浓度含酚废水,获得了较高的脱酚率。试验过程中考察了剂水比,废水的pH值,搅拌时间及搅拌速率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操作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三辛胺是一种良好的工业脱酚萃取剂。  相似文献   

13.
以PAC为凝聚剂,PAM+为絮凝剂,对原油终端处理厂含聚采油废水进行了混凝工艺研究,考察了凝聚阶段、絮凝阶段桨叶转速及搅拌时间对沉淀出水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凝聚阶段和絮凝阶段工艺条件相同,桨叶转速为300~550 r/min,搅拌时间均为30 s的条件下,沉淀出水浊度为4.5~5.5 NTU。与传统的混凝工艺相比,处理效果显著提高,且搅拌强度增强,搅拌时间大幅缩短。该项研究有利于提高原油终端处理厂进水流量,对保障海上注聚采油平台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搅拌设备设计是以满足生产工艺为基础,以最小功率消耗为目的的原则进行的。通过对现有浸润剂搅拌系统的核算,对现有搅拌系统进行选型改造,以达到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环境在硅球粒子生长过程中对粒子直径和单分散性的影响,分别在不同温度,搅拌速度条件下制造硅球并且分析了硅球的尺寸,发现随着温度降低,搅拌速度提高,粒子直径升高,粒子的单分散性变差,且温度的影响远大于搅拌速度。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粒径减小更快。  相似文献   

16.
针对搅拌设备设计中有关搅拌功率、搅拌槽的传热和固液悬浮搅拌的问题 ,通过自身的设计实践 ,对其中的相关内容和参数 ,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熔融搅拌分散冷凝法制备了聚乙烯蜡包覆型稳定性高铁酸钾,考察物料配比、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对包覆率的影响,用SEM和IR对包覆的高铁酸钾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高铁酸钾可被聚乙烯蜡较好地包覆,在m(聚乙烯蜡)∶m(K_2Fe O_4)为5∶1、搅拌速度为600 r/min、搅拌时间为40 min的最佳制备条件下,包覆率可达90%以上;m(聚乙烯蜡)∶m(K_2Fe O_4)为3∶1~8∶1包覆品的10 d吸水率在0.67%~4%之间(25℃、湿度75%),远低于未包覆K_2Fe O_4的吸水率(39%)。K_2FeO_4在水中的释放规律符合η=ktn动力学模型(R20.97)。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共沉淀法,研究了Mg(NO3)2.6H2O和K2CO3生成水合碳酸镁的形貌和组成随反应初始溶液搅拌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当反应初始溶液的搅拌时间在1~8 min变化时,可使产物针状水合碳酸镁的直径控制在0.5~23μm,长度介于2~200μm;通过对产物组成的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发现当搅拌时间在1~20 min变化时,所得产物MgCO3.xH2O(1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tirring rate on the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the release of the biocide CMI from clathrate crystals, with TEP as the host.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leasing CMI (guest) from TEP–CMI crystals in solvent mixtures of methanol and water, the TEP host structure transformed into a stable form including solvent molecules as guests. At high stirring rates, CMI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quickly with time and attained higher concentrations than at low stirring rates. TEP concentration also increased quickly with time and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a peak, it attained a lower value than that at low stirring rates. With increases in the stirring rate, the peak occurred earlier and the height of the peak increased. At a high stirring rate (450 rpm), the crystals were dispersed completely in the solution and a true equilibrium wa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crystals and the solution, while lower stirring rates were considered to result in quasi-equilibrium. This may have been due to the disturbance of the diffusion of CMI molecules from TEP–CMI crystals by the new phase of TEP–SOL crystals precipitat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agglomerated TEP–CMI crystals. The concentration attained was expressed as a function of the solvent composition. The change in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dissolution process and the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he two solid phases were elucidated using a model containing the dissociation constants of the sol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