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14)
<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自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后,就一直是很多一线教师,甚至教育名家最为热衷的重点篇目。围绕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各具千秋,各有倚重。大多数教师的入手角度都是文中的"我"。囿于时空的巨大差异,青春年少的初中生,对文中"我"复杂的情感缺乏类似体验,对"我"深沉复杂的思想难以深入理解。若是换个角度,从文中的"父亲"入手,解读这个角色的"不幸""矛盾"和"执拗",或许能为学生把握主题思想寻得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1)
<正>记得在上初中时,老师讲授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他让我们反复品读文中老父穿过铁路上下月台的那段话——"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读,读着读着,老师情深不能自已,竟然失声。年少的我们面面相觑,竟然无法真切地理解当时老师内心里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周媛 《中华民居》2013,(6):28-35
正老人走向遥远,虽渐远渐小,却背影清晰。有人追去摄其影,老人猛回首,被摄了前胸。他笑说,我的衣饰及肌肉都是透明的,你恰恰摄了我的心肺。这里展出的,是其血淋淋的肝胆,心脏。——《近照》吴冠中起起伏伏,迭迭宕宕,历经万千之余,只能犹如落花,坠落于世。这不是吴冠中的原话,只是他在89岁作画时的心得。用一种华丽的方式将一股豁达的悲哀潇洒地喷薄于纸面。戊子年初春,在四川科技馆欣赏了"走进成都——吴冠中新作展"。并非行家,说不出那些头头是道的评论,但的确被那些涌动着的诗意所触动。我等观者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也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他一生著作颇丰,在创作中严格恪守着面向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他的散文是面向人生的,用文学写人生是他写作的宗旨。他的散文以情取胜,诗歌重情的特点影响了他的散文,他的散文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朱自清的散文温厚、朴实、自然,贮满真情美;散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和谐;散文语言平实、清秀而富有表现力。他的散文对于创建白话散文做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相似文献   

5.
启程·前行     
<正>启程那天,父母从远处赶来为我送行。平日里一贯脆弱的母亲此刻多了几分坚强,而父亲却在不停地擦着金色框眼镜,突然间,朱自清的《背影》在我眼前浮现,父子情深,原来只有在离别的时候才能了解和体味,心里不禁千回百转。选择消防,有时候原因很简单,只因为一个场面。那是汶川消防官兵舍生忘死、抗震救灾的场面。神州大地无数热血男儿为之动容,当然,也感染了那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3)
《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在该文中书写了浓浓的父爱。文章平白、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刺激的情节,只有浓到化不开的亲情,触人心弦,使人不禁潸然涕下。本文中笔者针对《背影》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从如何教入手,对《背影》的教学启示进行了挖掘,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7.
<正>吴冠中先生(1919年7月5日-2010年6月25日)是当代罕见的德才艺绝佳的大家,值得为他编撰画语录供人们学习借鉴。吴冠中先生也是我十分尊重和喜欢的当代艺术大师,读他的画作与文章有一种鲜有的眼亮心明、酣畅淋漓、促人行动的感受。但是,鉴于吴先生画作和文章之多让人目不暇接,我一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3)
<正>赵鑫珊在其《莫扎特之魂》中写到:"莫扎特的父亲‘教子有方’……没有他,也许就没有……莫扎特"。这"教子有方"说也基本上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看法,以至于莫扎特父亲已成为大多数琴童父母的榜样,甚至连贝多芬的父亲都很羡慕。但其父亲真有那么好吗?英国的托维曾弱弱地批评过莫扎特的文学趣味不高是因其父这位园丁失责,却被维特根斯坦臭骂为"蠢驴"。对此,我愿做个更"蠢"的"驴"。我认为,其父亲不仅仅有教育失责问题,甚至是莫扎特早亡之根源。莫扎特长得其实既矮小又其貌不扬,从莫扎特父母都仪表堂堂来看,这"矮小"跟遗传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军装     
《Planning》2018,(8)
<正>我的父亲是位退伍多年的老兵。"你可不知道边防兵有多苦,每天都要训练巡逻……"父亲边说边又从衣柜里拿出他那套早已过时的军装,拍了拍上面的褶子,爱惜地抚摩了几下,又小心翼翼地放了回去。"好了好了,你都退伍七八年了,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还拿出来说。"或许是听腻了,我不耐烦地说道。父亲被我呛得涨红了脸,叹了口气,默默地转身走向阳台。看着他落寞的背影,我茫然了……父亲那套军装,是他从部队带回来的,墨绿色的外套,笔挺的军裤,现已因年月太久而微微泛白。而他最为珍视的便是那顶军帽了,中央镶嵌着军徽,虽经岁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代表作,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从修辞学的角度来欣赏也给了我们一种美文的典范。本文就从修辞赏析的立场对作品进行一次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1)
<正>倘若以进入散文创作范域的时间而论,谭冬林先生似乎是新世纪以来四川散文界里较为"年轻"的散文作家之一,尽管他的岁数已过天命之年。他跻身于散文创作的艺术时空,不过是近几年来的事,他的散文作品也多散见于一些地方性的报刊,并没有在生气昂扬的当代散文界引起应有的关注。但正是这位"年轻"的不事张扬的散文作者,不仅用很短的时间创作出了《神奇的长滩河》、《清泉滴落》两部散文  相似文献   

12.
最近又看了一遍《燕尾蝶》,在岩井俊二MTV式的镜头童话里,我的脑海不断闪烁出一些片断。想起了朱自清笔下儿子远望父亲佝偻着身子翻越站台的背影;想起了席慕容的诗句:所有的悲欢都已成灰烬,任世间哪一条路我都不能,与你同行……将这一句轻轻地吟诵,那些相伴而来的岁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7)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画坛有较大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通过在艺术实践中对绘画形式美进行深入探索,形成了鲜明的创作理念及创作风格,一生致力于"水墨当随时代"和"中国风的油画"研究,对中西方艺术融合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对吴冠中先生绘画形式美的探析,了解其创作理念,对艺术探索和尝试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兴仁 《中国建材》2012,(4):124-125
2012年第一期《中国建材》杂志刊登了秦春雨的文章《网媒"鬼才"刘作毅》,读后颇有感触,我也来说说网媒"鬼才"刘作毅。我是先认识他父亲刘公诚先生的。1976年9月,我在山东烟台参加筹备全国水泥工作会,有幸认识刘公诚先生。会前办展,先生参加扫展室,搬运展品。散步时寻问云南水泥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儿子的背影     
《Planning》2017,(33)
<正>看了儿子写的《妈妈的背影》这篇文章,我猛然发现,他已经大到可以从生活中慢慢感悟亲子之间的细腻和温情了。我从未想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产生这样大的影响,我很是欣慰。他那小小的背影总是牵动着我的心。记得第一次送他去幼儿园,把他送到校门口,看着他背着大大的书包,抽抽搭搭地远去的背影,我也只能目送着。后来,送着送着,这个小小的背影越来越高,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0)
艺术是富于趣味,想象和启发的,艺术家作为个体从开始学习到成熟,再到突破,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却从未停止追求,从未满足。吴冠中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在探索,在寻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说自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是谦虚,更是真实回顾自己一生的创作经历得到的感悟。所以吴冠中在《我的路》这篇文章中说他东寻西找求新貌,感叹自己是过客,只住客店,没有归宿。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2)
吴冠中在30余年的水墨画现代化的探索中以东方的韵来吞、化西方的形与色。吴冠中说:"形式美的基本因素包含着形、色与韵,我用东方的韵来吞西方的形与色,蛇吞象。"韵在吴冠中心中是美的体验境界,是一种观察体悟的方式,也是他的创作方法,更是他自我走向宇宙、融入宇宙的艺术人生心境,既包括笔墨气韵,也包含着他心灵融入宇宙的神韵。吴冠中的墨海探索之路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象吞蛇,蛇吞象,蛇化象,蛇中有象、象中有蛇,最终创造出具有中国韵味、中国意境与新的美感形式的墨彩作品。  相似文献   

18.
陈秀中 《中国园林》2012,28(8):18-19
父亲(陈俊愉先生)是梅花专家,世称"梅花院士",如今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梅花精神"却永远长存在我们的心中,成为他老人家遗留给我们陈家子女最珍贵的遗产!我们兄弟姊妹5人聚在一起,要求我代表大家写一篇怀念、追思父亲的文章。怎么写呢?我思前想后,决定从我们陈家子女亲身体会、耳濡目染的角度,谈谈我们对"梅花院士的梅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1,(Z3)
<正>"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太擅长告别。"这句话是米兰·昆德拉说的。当不太擅长告别的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语——死亡。告别可以是长亭外、古道边古人挥手惜别;告别可以是车站月台上朱自清看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告别亦是与亲人的永别。如果告别分等级,那最好的告别一定是"明天见",最坏的告别一定是"死亡"。《最好的告别》的封面上有一行醒目的字,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背影     
《Planning》2019,(5)
<正>父亲是位军人,我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儿时的记忆里,他的脚步永远都是匆忙的,有一种"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感觉,留给我的似乎只有一次又一次匆匆离开的背影。"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军人必须有以身许国的担当""军人的家庭意味着奉献和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