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17,(18):63-64
目的:分析初产妇无手术指征实施剖宫产术的相关因素,提出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措施,以此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及母婴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6年12月本区的孕妇临床资料,分析无手术指征实施剖宫产术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结果:2009年1月-2016年12月本区共有孕妇30 322例,其中剖宫产18 691例,剖宫产率为61.64%;在各种剖宫产因素中,以社会因素所占比例最高;18 691例剖宫产孕妇中,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孕妇共12 279例,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孕妇共6412例,初产妇的剖宫产率及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均高于经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因素,临床应当严格遵循剖宫产指征,开展分娩镇痛、陪伴镇痛等分娩方式,促进产妇选择自然分娩,并严格控制因社会因素所致的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25):50-53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并探讨采用干预措施对剖宫产分娩巨大儿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本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并于手术室行剖宫产的孕妇394例,回顾性的收集其既往资料。根据胎儿出生体重将孕妇分为巨大儿组92例及正常组302例,分析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孕前体型越重,孕期体重总增长越多,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风险。同时,孕36周胎儿的双顶径及腹围越大,发生巨大儿的风险也越高,当双顶径达到9.4cm时,该风险值为2.284,当腹围达到34.0cm时,该风险值为4.338。结论:应当将整个孕期体重控制在18kg以内,尤其是针对孕前体型超重的孕妇,更应当控制其体重的增长。规范的饮食指导,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巨大儿的发生率。当36周胎儿的双顶径、腹围分别超过9.4cm及34.0cm时,应当及早控制饮食,以减少巨大儿发生的风险。巨大儿行剖宫产术的孕妇得到规范的护理干预后,可以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4)
目的:分析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指征及剖宫产率,为临床降低剖宫产率提供有效的对策。方法:对1009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年剖宫产率及其原因构成比。结果:剖宫产率为29.54%;主要手术指征依次为胎儿宫内窘迫占19.52%、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占17.44%、主动要求手术占16.35%;且主动要求手术的产妇中以惧怕产程疼痛为主要原因。结论:胎儿窘迫、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及主动要求手术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8):132-133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前行子宫动脉置管术且在胎儿娩出后即刻行栓塞术联合米非司酮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米非司酮处理,其中剖宫产术前行子宫动脉置管术且在胎儿娩出后即刻行栓塞术的有33例,记为A组;剖宫产术后行子宫动脉置管术中栓塞术的有32例,记为B组。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栓塞术耗时与剖宫产手术耗时明显短于B组(P<0.05),剖宫产手术失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率、子宫切除率及晚期产后出血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剖宫产术后行子宫动脉置管术中栓塞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前行子宫动脉置管术且在胎儿娩出后即刻行栓塞术联合米非司酮可缩短栓塞术与剖宫产手术耗时,减少剖宫产出血量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子宫切除、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34):52-55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不同分娩方式及临床结局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双胎妊娠孕妇459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下孕妇的一般资料、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结果:双胎妊娠选择剖宫产比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臀/头位剖宫产比率最高;阴道分娩组孕妇的年龄、孕周及初产妇例数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P<0.05);孕妇伴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窘迫、胎膜早破及胎盘早剥等并发症时,选择剖宫产的比率高于阴道分娩(P<0.05);阴道分娩组胎儿的早产率高于剖宫产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体重较大者选择剖宫产的比率高于阴道分娩(P<0.05),两种分娩方式的第1胎生后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第2胎生后的Apgar评分≤7分者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的孕妇在选择分娩方式时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7):137-139
目的:讨论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分娩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PR)的浓度指标变化规律,分析对血清CRP水平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8月本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250例,其中经阴道分娩115例,剖宫产135例,测量产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产后48 h体温及血常规等,同时测量产妇分娩前24 h、分娩时、分娩后24、48、72、96 h的CRP浓度,然后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产后感染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术后48 h中性粒细胞及体温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两组分娩后CRP浓度逐渐升高,较分娩前水平有显著增高(P<0.01);CRP在经阴道分娩后72 h开始降低,而在剖宫产分娩后96 h开始降低,剖宫产组分娩后不同时期CRP浓度均高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结论:分娩方式是产后血清CR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产后测量CRP对科学的选择分娩方式及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4):146-147
目的:研究与分析早期唐氏筛查相关血液指标对妊娠结局的反应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8 800例早期唐氏筛查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唐氏筛查相关血液指标(血清AFP、β-hCG及uE3)的检测,比较不同血清AFP、β-hCG及uE3检测结果者的妊娠结局,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血清AFP、β-hCG及uE3指标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异常血清AFP、β-hCG及uE3孕妇妊娠期的异常率与胎儿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正常检测结果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FP、β-hCG及uE3与妊娠结局有密切的关系。结论:早期唐氏筛查相关血液指标对妊娠结局的反应意义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检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23):145-148
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产妇阴道产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的2928例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产妇为研究对象,统计其阴道产率,并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程度、孕期知识认知度、自身生产认知度、家属对生产知识认知度、顺产紧张度及阴道分娩史者的阴道产率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阴道产率的关系。结果:2928例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产妇中,阴道产者为861例,阴道产率为29.41%,且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程度、孕期知识认知度、自身生产知识认知度、家属对生产知识认知度、顺产紧张度及阴道分娩史者的阴道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与阴道产有密切的关系(P<0.05)。结论: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产妇阴道产率较低,较多个人及家属因素均可对顺产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应根据这些因素给予产妇及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9)
目的:探讨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率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社会因素剖宫产同非社会因素剖宫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定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所有产科质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且同2004年以及2009年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完成手术后患者的发热天数以及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患者完成手术后表现的最高体温、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的体重几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方面,2013年高于2004年以及2009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会因素是导致剖宫产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发生机率,应研究有效措施将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降低,为确保医院产科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22):51-55
目的:对379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发病情况、临床特点以及对孕产妇和围产儿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孕周≥28周的379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孕妇年龄、孕产次、住院天数、分娩方式、母婴并发症、妊娠结局及部分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是5.13%(379/7395),其中子痫前期的发病率是2.68%(198/7395)。双胎妊娠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是发生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随着病情的进展,各组孕周缩短、剖宫产比例升高,新生儿出生体重降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乳酸脱氢酶、尿酸水平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之呈负相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要加强对高危因素的干预,重视孕妇和胎儿的监测,适时终止妊娠,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1):66-67
目的:观察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的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妇产科孕产妇3810例,采用剖宫产娩出胎儿1200例。将1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腹膜内剖宫产手术,治疗组采用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观察比较两组孕产妇术中、术后各观察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术中切皮至胎儿出生总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后输液时间、持续留置尿管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肠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发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的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合并症少,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8):79-90
目的:探讨我市基层医院早产儿窒息相关高危因素及早期干预措施。方法:收集深圳市市区级、乡镇社区等基层医院出生的≥28周新生儿2154例,其中早产儿210例,足月新生儿194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窒息相关高危因素,并针对性制定早期干预措施。结果:早产儿窒息发生率为12.86%,足月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男)、孕母年龄≥35岁、孕前BMI≤23 kg/m2、产检次数≤4次、孕期继续工作、合并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下生殖道感染、近两次妊娠间隔<0.5年、具有盆腔手术史是早产儿相关高危因素(P<0.05);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多胎、胎儿宫内窘迫、难产、子宫收缩异常是早产儿窒息相关高危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近两次妊娠间隔<0.5年、下生殖道感染、产检次数、孕期继续工作是早产儿相关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难产、胎儿宫内窘迫、多胎是早产儿窒息相关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较足月新生儿窒息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制定早期干预措施以降低早产儿及其早产儿窒息相关高危因素,有助于降低早产儿窒息发生风险及其改善窒息早产儿的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7):117-118
目的:探讨剖宫产妇女术中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及时避孕的可行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行剖宫产的妇女80例,依据是否在术中放置IUD分为对照组(n=25)与研究组(n=55),对照组未在术中放置IUD,研究组在剖宫产术中放置IUD。观察两组在住院期间的24 h平均阴道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长及产褥感染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产后随访期间发生意外妊娠的情况;观察研究组在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影响研究组发生不良停用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的24 h平均阴道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长及产褥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意外妊娠率3.6%(2/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4,P<0.05);研究组在随访期间未出现IUD脱落的现象;有4例(7.3%)将IUD取出,全部因症取出,包括腰腹痛2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2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子宫位置及劳动强度是影响IUD发生不良停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中放置IUD安全性高,避孕效果确切;患者年龄、子宫位置及劳动强度是影响宫内节育器发生不良停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28):105-107
目的:分析凶险性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及母儿妊娠结局,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372例作为研究组,并择同期有剖宫产史非前置胎盘孕妇2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基本资料及母儿妊娠结局。结果:单因素分析中,研究组年龄≥35岁、孕次≥4次、产次≥3次、流产次数≥2次、既往剖宫产次数≥2次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剖宫产次数、流产次数以及产次等均为凶险性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及产后24 h出血量、子宫切除率、孕产妇转ICU率、早产率及新生儿转NICU率均多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年龄、剖宫产次数、流产次数及产次均为凶险性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凶险性前置胎盘会造成孕产妇出血量及子宫切除机会增加,引起低体重儿出生率增高,严重威胁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6)
目的:探讨剖腹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原因、临床特点、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3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手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源性因素,多发生于剖宫产术后2年左右,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疤痕部位出现随着月经周期而变化的局限性结节,绝大部分患者伴有疼痛,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措施。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术中保护腹部切口是降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2):44-45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和可行性,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对本院2012年1-12月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689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再次剖宫产组538例,经阴道分娩组151例,并选取同期首次剖宫产的1398例与再次剖宫产的538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再次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在新生儿Apgar评分、体重、感染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的产妇出血量、发热例数、平均住院时间、费用均小于再次剖宫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在开剖至胎儿娩出时间、产后出血量、严重粘连率等方面均大于首次剖宫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应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评估。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8):63-69
目的:探讨改进式横切口微痕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选取120例既往行改进式横切口微痕剖宫产术(改良组)、134例既往行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腹壁纵切口组)、94例既往行新式剖宫产术后(新式剖宫产组)需二次剖宫产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改良组与腹壁纵切口组、新式剖宫产组比较,在腹壁、腹腔粘连、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式横切口微痕剖宫产术术后腹壁、腹腔粘连发生率最低,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次之,新式剖宫产最高,对可能需要二次开腹患者,首次剖宫产宜选择改进式横切口微痕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
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观察56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56例行单纯剖宫产术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恶露持续时间与对照组产妇之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保证产妇和胎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34):80-81
目的:研究及观察规范化健康教育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在本院进行剖宫产的9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剖宫产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则以规范化健康教育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健康教育前后不同时间的BSES量表得分、母乳喂养认知度、产后泌乳时间、喂养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后不同时间的BSES量表及母乳喂养认知度均优于对照组,产后48 h内泌乳率及喂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健康教育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更为积极,对于母乳喂养的各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5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原因主要为:子宫切口感染、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脱膜残留、子宫内膜炎。发生时间多在剖宫产术后2~3周左右。结论: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提高剖宫产手术操作技术、有效的防治感染、促进子宫收缩是降低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