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9,(19):93-96
目的: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16年3月-2018年11月诊断为新生儿黄疸患儿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患儿退黄时间、蓝光治疗照射时间、住院时间。结果:经治疗与护理后,试验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试验组患儿治疗后退黄、治疗照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蓝光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中,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儿退黄时间、蓝光治疗时间与住院时间,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6)
目的:观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时间将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抚触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以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中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排便次数、胎便初排时间、黄疸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90-91
目的:探讨抚触护理对新生儿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普通护理路径方式,观察组给予抚触护理路径方式,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护理疗效、护理后的黄疸消退时间、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指数以及新生儿排便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护理优良率为70.0%(21/3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38,P<0.05)。护理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各项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胎便初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且能明显降低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价值。方法:选取9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患儿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效果及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干预后6d时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对新生儿黄疸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高压氧治疗效果与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给予高压氧等综合治疗,分析其效果和护理措施。结果:6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治愈63例(92.65%),好转4例(5.88%);转院或自动出院1例(1.47%),住院时间在11~19d,平均(13.5±2.5)d。结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缺氧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4):47-49
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本院进行新生儿黄疸治疗的7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类型分为病理性黄疸组与生理性黄疸组,各35例,选取同一时期的35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对三组新生儿的CRP水平、总胆红素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进行检测,从而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病理性黄疸组与生理性黄疸组CRP与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理性黄疸组CRP、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高于生理性黄疸组(P<0.05);病理性黄疸组PT、APTT、TT指标均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组与对照组(P<0.05),FIB水平均低于生理性黄疸组与对照组(P<0.05);随着胆红素水平升高,患儿PT、APTT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能够导致其PT、APTT显著延长,对新生儿实行CRP以及总胆红素水平的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存在情况,进而便于治疗方案的确立以及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5):98-100
目的:探究水下锻炼联合抚触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水下锻炼联合抚触护理。比较两组28 d生长发育情况;比较两组首次排便、黄疸消退及胎便转黄时间;比较两组护理前后IBIL及黄疸指数。结果:试验组28 d身长、体重及胸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首次排便、黄疸消退及胎便转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试验组IBIL及黄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下锻炼联合抚触可明显改善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症状,降低IBIL水平及黄疸指数,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4):69-71
目的:探讨多次短时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3月-2012年4月收治入院的15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8 h/次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连续≥16 h的传统蓝光照射方法进行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和血清胆红素浓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7%与对照组的9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72,P>0.05),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7%明显低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96 h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连续蓝光照射法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的治疗效果均较显著,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血清胆红素浓度,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3):32-34
目的:研究蓝光照射在改善新生儿黄疸症状以及降低患儿血胆红素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9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使用传统药物治疗,实验组使用间歇蓝光照射治疗,7d之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20例,有效率78.26%;实验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23例,有效率89.1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后血总胆红素(157.21±21.04)μmol/L,游离胆红素(9.84±1.72)μmol/L,结合胆红素(28.21±3.74)μmol/L,均高于实验组(133.21±27.32、9.51±2.04、26.70±2.67)μmol/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新生儿黄疸的病情,降低血胆红素含量并且减少高胆红素血症对患儿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采用常规新生儿黄疸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护理;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黄疸病情控制时间和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黄疸治疗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对新生儿黄疸患者在接受蓝光照射治疗中临床效果及满意度方面较好。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26):61-63
目的:探讨多次短时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3月-2012年4月住院的150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5例采用8 h/次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进行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连续≥16 h的传统蓝光照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9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6 h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连续蓝光照射法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的治疗效果均较显著,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血清胆红素浓度。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7)
目的:进一步探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方法:选取潍坊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光照疗法配合茵栀黄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冲剂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光照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经皮测胆红素平均水平、黄疸消失时间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经皮测,观察组的胆红素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黄疸消失时间观察组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光照疗法配合茵栀黄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冲剂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在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10)
目的:观察茵陈五苓散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黄疸患儿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蓝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茵陈五苓散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陈五苓散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6)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共171例,随机分为研究组86例和对照组85例。研究组实施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对照组行临床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6):159-162
目的:探讨黄疸新生儿TORCH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60例为黄疸组,并以同期健康新生儿60例为健康组。比较两组TORCH-IgM抗体和TORCH-IgG抗体阳性表达率及血清胆红素水平(TBIL、IBIL、DBIL);比较黄疸组TORCH-IgG抗体不同表达水平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分析TORCH-IgM抗体及TORCH-IgG抗体阳性表达与病理性黄疸发生的相关性;分析TORCH-IgG抗体表达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黄疸组TOX-IgG、RV-IgG、CMV-IgG抗体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健康组(P<0.05);两组TORCH-IgM抗体阳性表达率及HSV-IgG抗体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ORCH-IgG抗体阳性表达组血清TBIL、IBIL均高于阴性组(P<0.05),两组D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TORCH-IgG抗体表达与TBIL、IBIL、DBIL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经Spearman检验分析,TORCH-IgM抗体阳性表达与病理性黄疸发生无相关性(P>0.05),TORCH-IgG抗体阳性表达与病理性黄疸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黄疸新生儿TORCH-IgG抗体阳性表达率高于健康新生儿,其TORCH-IgG特异性抗体表达与黄疸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6):903-905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小儿黄疸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铁、铜、锌离子的水平、黄疸消退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86/86)和80.2%(69/86),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疗效为"显效"的患儿比例分别为80.2%(69/86)和52.3%(45/86),观察组中疗效为"显效"的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患儿中,有28例在治疗期间出现了轻度腹泻症状,占32.6%,主要表现为多次少量稀便或稀水样便,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两组均未发现其他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儿的血清铁、铜、锌离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更好,能够更加显著地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加快黄疸的消退,纠正微量元素代谢紊乱,降低血清微量元素水平。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4)
目的:总结我院自2009年以来开展外周双通道同步换血术在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中的经验。方法:对22例患儿施行换血疗法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换血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平均下降率为63.5%。结论:采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对抢救新生儿ABO溶血及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操作安全、简单。换血前充分准备、换血过程中的医护密切配合以及换血后的细致护理是换血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31):73-76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联合益生菌口服对早产黄疸患儿经皮胆红素(TCB)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60例早产黄疸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行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行蓝光照射联合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胆红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CB、血清直接胆红素(DB)、总胆红素(TSB)分别为(196.24±29.96)、(8.14±0.71)、(19.72±1.24)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240.47±30.97)、(10.41±1.18)、(29.70±2.07)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黄疸患儿行蓝光照射联合益生菌口服治疗可有效改善黄疸症状,降低胆红素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8):1195-1198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87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儿均行新生儿黄疸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肝功能和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病情均好转,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及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均降低,治疗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改善肝功能,促进黄疸消退及大便性状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观察组(28例感染性黄疸新生儿)及对照组(50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WBC、CRP指标,并对2组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前TBIL、IBIL、WBC、CRP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除胆红素的影响,血清CRP与WBC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8207,P〈0.01)。结论CRP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指标之一,动态观察其水平变化有助于判定病情的演变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