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4)
人们在和外部世界进行沟通时,视觉是最为重要的感觉之一。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受到自己眼睛的"欺骗",看到的影像与客观事物存在一定的反差,这就是设计作品中普遍存在的视觉错觉。设计师可以在视觉设计中通过视觉错觉引导观者"看""感""知",最终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字是跟随人类文明诞生并应用于人类活动的主要工具之一,作为从具象图形抽象出的符号,带给人类心灵沟通的基本条件,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带给人们别开生面的视觉审美与思想内涵。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文字符号体系仍是我们了解、沟通、掌握世界的最佳媒介,而文字符号图形本身也以其独特的视觉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人们通过空间情境建构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与外界不断的互动中,认知建筑,并确定自我的存在。本文认为人应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运动等多方面身体感知来体验建筑,由此提出一个新的体验方法——"迟钝"的敏感:"迟钝"旨在说明视觉主导下的空间体验给人带来疏离感,强调弱化空间体验中的视觉因素;"敏感"则指在体验空间时,人可以通过裸露的肌肤、灵敏的耳朵、运动的身体与视觉一起,以整个身心来感知建成环境。文章以精品酒店为案例,详细介绍在酒店体验中多重感官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从感官获得的信息数据经过大脑分析整合后形成各种印象、经验甚至是知识与疑惑,这就是最粗略的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方式的概括。人有各种各样的感官,自古就有五感之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视觉一直是人类最为依赖的。我们可以快速地说出很多以视觉形象直接影响思维判断的例子的词语,比如"一见钟情"、"以貌取人"、"眼见为实"等等。无论是贬义的还是褒义的又或者是客观的,可见视觉形象对于人类认识与判断事物方面的强大影响力。而装饰设计——尤其是室内外建筑设计的装饰设计——是一种纯粹地服务于视觉感官的设计分类,可以说,她在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暗示及营造氛围等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提出,急速地改变着世界,在文化、技术、经济领域掀起巨大的变革。互联网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模式,也被现代企业视为生存、发展、竞争的新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将重新塑造,"网络化生存"成为品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由此,现代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品牌视觉形象的内涵"进行概述,主要从"互联网+"时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特点进行分析,强调"互联网+"带给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图像充斥在人们周围,刺激人们的眼球,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当无处不在的图像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如何更科学地接受这样的视觉世界,就成了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概念便是视觉素养。如何将视觉素养的培育融入高中美术教育,便是文章尝试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2016年6月17-18日,"2016世界艺术史大会之园林和庭院分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五层报告厅成功举办,主题为"多元文化背景的园林史研究"。本次论坛由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组委会授权,受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资助,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承办,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协办。国内外园林艺术教育、科研、实践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2)
新媒体环境下,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促使报纸版面设计向"易读"与"视觉化"方向发展。高校校报要利用视觉识别抓住读者,需充分利用报纸版面视觉语言元素如图片、标题、留白、色彩、字符、线条等设计报纸,使校报尽早进入视觉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8)
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的世界,其中电影、电视及相关媒体占据了视觉世界的统治地位。但视觉图像其实并不仅存在于新闻媒体中,事实上,它们每天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钞票、广告、建筑、产品包装中都有图像的身影。本文通过对视觉文化与产品造型之间关系的梳理,指出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追求产品的造型美一方面能够刺激消费,满足人们的物理、心理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产品过分追求感官享乐,盲目跟进潮流,失却产品的个性文化与认可度。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7)
运动与静止是一对"孪生兄弟",在现实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影像艺术中也同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视觉接收器对素材的收集存在选择性,使知觉体验沉浸在近乎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需要艺术上的组织与安排。文章从知觉体验的角度探析了运动与静止在电影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11)
"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刷新了国人的视觉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安迪·沃霍尔的商业意识、平等理念和重复构成诠释了他的艺术世界,也给予后人丰富的灵感。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
大卫·霍克尼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位艺术家,也是当代英国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一位艺术家。文章试图从绘画、摄影、照片拼贴、舞台设计等艺术领域出发,探究大卫·霍克尼绘画当中的独特视觉角度及绘画作品隐藏的深度,从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分析他的视觉构成与设计构成,在霍克尼摄影拼贴作品中寻找绘画语言。他所特有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视觉经验和思维习惯。大卫·霍克尼创作了一个又一个荒诞而真实的现实世界,每个物体都有自身的色彩,丰富的色块被组合在一个和谐的空间里,绘画中的田园风光被夸张和变形后,变成了另一种面貌的色彩世界,他的绘画不仅直观描绘、记录生活,而且传达艺术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
"线描"与"涂绘"这对概念在美术领域中呈现为两种不同的文化方式以及对世界两种不同的看法,其应用在绘画艺术中便形成两种不同的造型观察方式——"触觉"方式和"视觉"方式,随之在创作中形成两种不同审美趣味的完美图画。素描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触觉素描又是素描艺术中的一种独立表现形式,也是整个绘画领域的一种独立表现形式。笔者探讨"触觉"和"视觉"这对概念在素描艺术中的呈现,在论述它们之间区别的同时,着重研究触觉观察方式与素描艺术的结合,即触觉素描的形成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建筑师职业对视觉设计与表达能力的专业要求与一般建筑师视觉美感和表达力不足的问题入手,梳理了当前建筑及环艺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在视觉设计与表达领域课程的误区与不足,提出应该专门开设"视觉设计与表达"类课程作为对策。接着借鉴国外几所著名新锐建筑学院独立设置"视觉设计与表达"类课程的经验,从课程内容、设置周期和目标原则(3E)等方面,提出重构我国建筑设计专业"视觉设计与表达"类系列课程的具体构想:通过《视觉设计和分析》课,提高学生视觉审美水平;通过专业写作和评图汇报的训练,强化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建筑分析与策划》课训练学生的专业表达思维逻辑。希望通过从课程设置策略来改善当前我国建筑及环艺设计专业学生的视觉设计和表达能力较差的顽症。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21)
21世纪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时代,互联网、多媒体等高新科技产品应运而生。图像由以前的靠手抄本、印刷术方式传播发展到通过视频、网络等方式传播。"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的世界",1视觉文化带来的冲击是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更对美术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2)
中华民族传统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发展变化,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习性。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信息交流日益快捷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华传统图形视觉资源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韩国现代艺术设计中有很多中华传统图形视觉资源的印记,这推动了韩国现代艺术设计在世界艺术设计领域的迅速崛起。文章首先简述了中华传统图形视觉资源及其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然后重点阐述中华传统图形视觉资源在韩国的现代服饰、现代广告和现代包装等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5)
广告传播只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适当媒介,才能有效发挥传播效果,而任何视觉形式广告的媒介都须依附特定物理空间,这个信息传播的环境及接受者能够认知这个广告媒介的范围就是广告的"视觉场"。"视觉场"的位置、光照条件以及相邻环境的各种固定和动态图形、图像、声音等复杂综合信息,广告设计者对广告视觉形式要素的理解、对广告作品视觉形式语言的控制能力、受众主观因素等,都会对所设计的"视觉场"中广告的传播产生影响。对广告"视觉场"的研究意义在于,广告的策划和设计人员能够通过对"视觉场"的分析,更加有针对性地创作"视觉广告"作品,选择适合的传播方式,提高视觉广告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18.
室内陈设设计是深化空间功能、提升空间艺术感的再创造过程。室内陈设品种类、样式繁多,在进行陈设品选用与设计时要结合空间及视觉特点进行合理组织与布局才能营造良好的室内空间场所。基于视觉的选择性,以及室内空间的四维属性,对陈设设计的视觉层次构成关系展开研究,通过对"分离"与"聚合"的视觉关系及设计手法进行探究,梳理出不同等级序列的"视景"关系,为室内陈设设计的视觉构景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方法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1)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的文艺与文化研究领域经历了视觉转向,该转向标志着图像时代的来临。人们一般认为这一转向是科技革命带来的以图像的创造、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电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这一转向其实是人类文化对第一感官的悠久兴趣在电讯时代的一种强力复兴,更是西方主流哲学对始于柏拉图、成于笛卡尔的视觉主体性的反思、批判和重新构建。纵观西方思想史对视觉主体的思考,自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凝视及其客体几经变化。柏拉图—笛卡尔理性主义传统中,视觉主体对客体的"精神观照""本质观照"隐含着一种"理性之眼"和"暴力之光"的合谋。20世纪的哲学凝视逐渐转向视觉主体本身,讨论了"被人观看""相互观看""被意识形态观看""被权力观看""伦理观看"等主客体间的视觉模式,涉及视觉权力、视觉伦理、视觉心理等层面的问题,揭示了视觉主体构建的种种模式:如视觉黑洞、镜像陷阱、镜面大厅、全景监狱、他者之面等。这些视觉主体性理论为文艺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视觉转向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轴对称是世界各民族早期共同的建筑构图方式,它给人以整齐严肃、有条不紊的视觉感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它也是礼乐制度的感性呈现。该文通过对巍宝山道教建筑平面布局以及空间形态的分析,充分论述"中轴"精神体现的"对称性"与"礼制性"等空间特性,说明了"中轴"精神不仅存在于巍宝山道教建筑的实体中,而且已形成一种深厚的建筑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