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持续视近所致眼压变化对近视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影响。方法:自愿参加本试验的近视患者116例227眼,按照持续视近后眼压升高值大小分为3组:A组(≤0.5mmHg)95眼,B组(0.5~1.0mmHg)79眼,C组(〉1.0mmHg)53眼。所有受试者检查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随访1年后再次检查,对各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增加值进行方差分析,对所有受试者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增加值与眼压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屈光度增加(0.48±0.35)D;B组增加(0.61±0.38)D;C组增加(0.96±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06,P〈0.05)。A组眼轴长度增加(0.18±0.27)mm;B组增加(0.23±0.28)mm;C组增加(0.36±0.4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51,P〈0.05)。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增加值均与眼压变化值呈正相关。结论:持续视近所致眼压变化与近视屈光度和眼轴的增长速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在近视的发展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两眼屈光参差在配镜时,两眼屈光度相差0.25D可产生0.5%的视像差。一般情况下患者能耐受的像差不超过0.5%,即两眼屈光相差在2.50D~3.00D内。若超过此值,两眼视网膜像差过于悬殊,难以融合在一起形成立体视觉。笔者根据20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少数患者屈光参差在3.00D~8.00D时仍能耐受,两眼视网膜像差融合立体视觉较好。在屈光度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仍可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近视眼在散瞳前后验光中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将196例(392只眼)近视患者散瞳前进行验光,再滴复方托吡卡胺眼水散瞳后进行检影验光,分析比较验光结果。结果:①散瞳后患者平均等效球镜度(AESLD)较散瞳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散瞳后患者平均等效球镜度(AESLD)较散瞳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15岁以下的近视患者必须进行医学验光给予精确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8~14岁近视儿童的眼位不同时配戴欠矫屈光矫正眼镜、足矫屈光矫正眼镜对其近视度数变化的影响,以期寻找最利于其双眼视的屈光矫正方案,为精确的屈光矫正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1年来我视光中心验光配镜的患者135例,270只眼。排除眼部疾患、明显屈光参差、显性斜视、弱视患者,应用综合验光仪常规进行单眼屈光、双眼平衡,调节及眼位检查。观察戴镜1年后屈光度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欠矫组度数变化与足矫组度数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镜1年后,正位、外隐斜欠矫组度数变化与足矫组度数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隐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对近视的进展有一定的影响,眼位正常与外隐斜的近视儿童配戴足矫的眼镜度数增长速度更缓慢,而内隐斜的儿童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式隐形眼镜(RGP)对延缓近视发展及矫正散光的效果。方法实验组43例戴RGP,对照组45名戴框架眼镜,年龄为12~16岁,观察二年近视发展和散光的矫正。结果:RGP组近视平均年增加0.29D,相对配戴框架组近视平均年增加0.71D,两者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散光病例中,角膜散光均无增长趋势。结论RGP可用于减缓青少年学生的近视发展和矫正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6.
在验光过程中,常有顾客会要求视力矫到0.8~1.0就可以了,有的参考书上对验光处方原则也这样要求,主要是担心近视眼过矫(近视眼成因的调节假说认为.眼睫状肌的过度收缩会导致近视眼或使其程度加深),这其实混淆了屈光矫正与视力矫正的含义。我们有时在验光过程中会不断地强讽眼镜只能矫正眼的屈光缺陷,看得更清楚是因为屈光不正矫正后,提高了视网膜的成像质量,作为视觉信息感知功能的视力并未发生改变。矫正屈光不正,可能提高视力,也可能不提高视力。比如轻中度远视眼矫正前后视力并无显著变化。矫正视力与矫正屈光不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8~22岁在校大学生中的近视性屈光参差者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以研究不同程度的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视功能是否存在障碍,并对其异常程度进行评估和比较,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改善其双眼异常的协动参数,提高屈光参差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收集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组(1.00D≤双眼等效球镜差值<2.50D)、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双眼等效球镜差值≥2.50D)及对照组(双眼等效球镜差值<1.00D),每组各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和立体视锐度三项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三组调节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99,P=0.820);调节灵活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038,P<0.001),并且近视性屈光参差度数越高,调节灵活度越低;立体视锐度在对照组、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及高屈光参差组正常的比率分别为96%、82%、48%,三组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近视性屈光参差的程度加大,对双眼视功能的损害也随之加重。尽管调节幅度没有差异,但调节灵活度和立体视锐度均出现有意义的统计学差异,表明双眼视功能参数的改变与近视性屈光参差存...  相似文献   

8.
两眼屈光状态和程序不等称为屈光参差,屈光参差通常是由于先天双眼眼轴发育不平衡等因素引起的,使得远视的度数不断减轻,而近视的度数不断增加,并且双眼发展的进度不同。有报道称人群中约有1/5的人存在明显屈光参差,其中绝大部分是复性远(近)视屈光参差和复性散光参差,一般认为低于1.50D的屈光参差是生理性的,故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预防学组1985年提出的统一试行标准,规定两眼屈光参差为球镜≥1.50D,柱镜≥1.00D,青少年在形成近视屈光参差的过程中(这里单眼弱视的屈光参差不在讨论之内),往往开始表现为一只眼的调节能力显示好于另一只眼,在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时起调节主导作用的眼,  相似文献   

9.
双眼屈光状态完全一致的人在人群中较为罕见,临床上将左右两眼屈光贡献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屈光参差(anisometropia)。严格地说,双眼屈光状态只要有差别,就应该称为屈光参差。然而屈光参差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双眼屈光差异程度和患者的耐受限度等两个因素有着密切联系,通常认为,双眼屈光差异的球性焦度≤1.50D或散光焦度≤1.00D的屈光参差称为生理性屈光参差,戴矫正眼镜后临床症状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足矫与欠矫的眼镜处方对近视眼的影响。方法:对500例足矫与32例欠矫的近视患者散瞳后进行电脑验光、检影及综合验光仪验光。对患者配镜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屈光状态进行分析。结果:复查后发现,欠矫者近视度数加深较快,平均年增长分别为-1.00DS±0.37DS,柱镜增长-0.15DC±0.12DC;500例足矫的患者12个月复查近视度数平均增长-0.50DS±0.12DS,柱镜增长-0.12DC±0.11DC。结论:足矫并常戴眼镜对减缓近视加深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2.2.3.2屈光性屈光不正眼矫正时像大小的变化 屈光性屈光不正时,眼轴长度虽属正常或基本正常,但眼的屈光能力与标准正视眼不同,矫正镜和屈光不正眼同轴间距联合后的总屈光度为标准正视眼的58.64D。换言之,此时矫正眼镜在眼第一主点处的有效镜度加上眼本身的总屈光力,等于标准模型眼的屈光力(故眼本身屈光力虽不能直接测得,但可由已知的矫正眼镜屈光度来推算)。屈光性屈光不正者戴矫正镜后像不变化位置就是眼的第一主点(图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柱定轴正负柱镜检影法在混合散光检影中的优越性。方法:随机选择了96例(155眼)混合性散光患者进行正柱定轴正负柱镜检影(试验组80眼)与联合应用正负柱镜检影法检影(对照组75眼)。将散光分为3个区(〈3.00D,3.00D~6.00D,〉6.00D),根据中和影的形态、轴位准确度、检影时间与镜片组合综合评价检影效果。结果散光〈3.00D以下者,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3.00D~6.00D与〉6.00D,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正柱定轴正负柱镜检影法较联合应用正负柱镜检影法对检影中高度混合散光更是一种快捷和准确的检影方法。  相似文献   

13.
屈光参差是指双眼的屈光状态不同且达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影响到双眼视功能发育的一种屈光不正,全国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对屈光参差提出的统一试行标准为:球镜相差≥1.50D,柱镜相差≥1.00D。 屈光参差不仅可造成患者裸眼视力下降,而且当两眼屈光差别较大时,还可以引起双眼视像不等,以致双眼单视障碍、立体视觉丧失^[1],这是引起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为3.79%~21.8%,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2]。近年来,国内外对屈光参差的研究尤为深入,矫治方法有了更多的选择,且已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导致弱视误诊的主要视光学因素,探究弱视诊断的规范化与精确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误诊为弱视的屈光不正病例98例(138只眼),初诊平均年龄4.34±1.21岁,误诊为单眼弱视58例,误诊为双眼弱视40例。所有患儿均使用1%阿托品眼膏睫状肌麻痹验光,采用人工检影验光结合电脑验光,3周后复验,根据眼位及调节情况处方配镜。对比检影验光与试镜结果间误差,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儿矫正视力均达到1.0或以上。验光误差分布:混合性散光42只眼,单纯性远视散光10只眼,单纯性近视散光19例,复性远视性散光9例,复性近视性散光14例,单纯性远视3例(均为睫状肌麻痹不充分导致),单纯性近视1例。两组球镜度、柱镜度及柱镜轴位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混合性散光组、单纯性近视散光组与复性近视性散光组误差分布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98例患儿中,63例(64.29%,63/98)为电脑验光结果直接试镜。结论:睫状肌麻痹后验光不准确是导致弱视误诊的主要视光学因素,尤其是复杂性屈光不正的矫正。因此需要强化弱视诊断的规范化,避免由此引发的过度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补充大豆低聚肽对大鼠肠道菌群和粘膜形态的影响,观察大豆低聚肽对高强度运动后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被随机分为灌喂水安静(A)组、灌喂大豆低聚肽安静(B)组、灌喂水运动(C)组和灌喂大豆低聚肽运动(D)组,在适应性喂养及膳食平衡1周后,进行实验及指标测试。结果:与A组比较,B、D组大鼠实验后大肠杆菌群数分别减少8.95%、3.31%,C组则增加4.41%;B组大鼠实验后双歧杆菌群数增加6.05%、乳酸杆菌群数增加6.34%(P〈0.05),C组则减少3.46%。实验前后比较,B、D组大鼠肠道大肠杆菌群数分别减少8.45%(P〈0.05)、2.90%(P〈0.05),而C组增加5.42%(P〈0.05);B、D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群数分别增加5.95%(P〈0.05)、2.07%(P〉0.05),而C组减少2.17%(P〉0.0,5);B、D组大鼠肠道乳酸杆菌群数分别增加5.97%(P〈0.05)、1.86%(P〉0.05),而C组减少2.78%(P〈0.05)。结论:补充大豆低聚肽可明显抑制肠道条件致病菌增殖、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并对高强度运动后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osek对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方法:应用TMS IV角膜地形图仪将确诊为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患眼35例(轻度组15眼、中度组10眼、重度组10眼),验配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osek(Rose-k),并与其裸眼及配戴框架眼镜(SP)进行矫正视力的对比,1年内定期观察患眼的配适状态、角膜反应情况、矫正视力以及应用绝对等级角膜地形图比较分析患眼配戴Rose—k前后角膜中央曲率、锥顶曲率、最大子午线屈光度第6-8环的平均值(KS)、子午线屈光度第6-8环的平均值(AVERK)、角膜散光(CYL)、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等各参数的变化,分析Rose—k对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结果: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35.0%,配戴Rose—k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91.4%;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8.6%,配戴Rose—k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31.4%。32眼(91.4%)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3眼(8.6%)为可接受的两点接触的配适状态。配戴Rosek一年后,轻、中、重三组患眼的角膜中央曲率、锥顶曲率、KS值、AVERK值均有显著下降,轻度组患眼的CYL有显著下降,中、重组患眼的CYL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意义,轻、中、重三组患眼的SAI及SRI亦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意义。所有患眼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配戴Rose—k前已出现的角膜斑翳无进一步加深,镜片的舒适度得到了每例患者的认可。结论: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患眼配戴Rosek不仅能获得理想的矫正视力、良好稳定的配适状态、舒适度和安全性,而且对病变区的角膜形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健康视觉资讯(HSC)是眼睛保健专业人士(ECP)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促进健康视觉.帮助戴镜者保持整体视觉质量及长期眼睛健康一种综合方法。健康视觉资讯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先前我们已经就前两个步骤:视觉保健(保养性和预防性眼保健)和眼镜(定制的视觉矫正)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本期我们将围绕第三步,即最后一个步骤:教育(加强眼睛保健专业人士和戴镜者的意识)展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几种酵母菌添加剂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54头高产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6组,1组基础对照组,5组(A,B,C,D,E)试验组,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水平上添加15g不同型号的酵母菌制剂,预试期2周,正试期为6周。结果表明:不同型号的酵母菌对奶牛产奶量和奶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C和E组奶牛的产奶量分别比对照组有所增加,B和D组的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显著(P〈0.05),A组则有所下降;不同型号的酵母菌制剂对牛乳成分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试验组B,D,E组乳脂日产量比对照组有增加,并且差异显著(P〈0.05);E组乳脂率增加,差异显著;蛋白质日产量除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C,D,E组相比对照组都有所增加,其中C和E组相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的乳糖、非脂固形物产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的所生产牛奶的比重、冰点、酸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试验组的酸度除D组外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乳中体细胞数均比对照组低,其中酵母菌C和D能显著减少乳中体细胞数(P〈0.05)。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3亿儿童计算,患有斜弱视的儿童大约有1000万人.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重大,如果延误矫正时机,不仅会造成视力低下无法矫正,还会造成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缺失.在验光配镜中,斜弱视配镜矫正是疑难杂症之一,如果验配准确、佩戴正确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的视觉功能,达到彻底矫正弱视眼的目的.矫正斜弱视的方法有多种,但首要的是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对于斜视性弱视儿童,合适的矫正眼镜有利于矫正斜视的眼位.弱视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最大比例,如:近视,远视、散光,这种弱视则必须先配戴适度的眼镜来矫正,但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却错误地指导孩子"佩"戴眼镜,贻误了孩子视力矫正的最佳时机.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错误做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近视眼人群中水平隐斜视、立体视锐度及其与各种参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择门诊近视眼术前检查的患者52例,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对隐斜视及立体视锐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近视患者中,视远时水平隐斜视(distance lateral phoria)为-1.64°±2.10°。9例为正位眼,5例隐内斜,58例隐外斜,2例未测出。立体视锐度(stereopsis acuity)为112.17”土95.79”,其中6例未测出,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度的负值呈负相关或与近视度呈正相关(右r=-0.576,左r=-0.368,P〈0.05).本细近视眼中水平隐斜度与立体视相关不显著(r=-0.189,P〉0.05)。结论本组近视眼视远时水平隐斜视中,外斜偏多;立体视锐度与近视屈光度呈正相关,立体视锐度较差者多分布于近视眼度数较大患者中;近视眼人群中视远时水平隐斜视和立体视锐度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